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媒介化时代日常生活转型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媒介化时代日常生活转型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媒介化时代日常生活转型分析

摘要:针对媒介化社会中人类日常生活的转型问题,从人类日常生活的视觉化,媒介为日常生活定向,人的主体身份的建构和消解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媒介在给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在悄悄地形塑着我们对于社会的认知。而媒介化社会的形成,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则存在着“过度媒介化”与“风险社会”、媒介中影像景观的政治无意识等方面的问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予以关注。

关键词:媒介化时代日常生活转型;媒介素养

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急速发展的时期,以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传播媒介中最大的推手,电脑、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体的普及成为媒介化社会的主要风景,我们在充分享受媒介给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中,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呈现出新的变化,媒介也在悄然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1媒介的含义

媒介,是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这一词语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媒介(media)原本指使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媒介研究家麦克卢汉曾具体地概括了媒介的本质,“媒介即人体的延伸”,这一定义的概括只是强调了媒介对人的生物性的延伸,而媒介对人的社会性延伸则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忽视。施拉姆则从传播学角度概括了媒介的本质特征,媒介就是在传播的过程中,用来发出信息、传播信息、接受信息中所使用的各种工具。这些传播信息的工具就是各种媒介。如书籍、电话、电影、电视等。从媒介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传播活动的历程大致经历了六个时代:身体传播时代、语言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和发展到现今的互联网传播时代。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人类传播的历史再一次证明,人们接受信息方式的改变其背后都是传播媒介的变化,体现了公众对信息的不同需求。语言的诞生、印刷术的发明、电磁波的应用和互联网的发展,每一次信息的变革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演变并不是单一的、直线型的、一种媒介取代另一种媒介的简单过程,而是媒介之间相互补充、叠加的过程。到目前为止,人类应用范围较广泛的传播媒介主要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手机以及风头正劲的互联网。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媒介紧密相关。媒介已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正处在一个被各种媒介包裹的社会中。正因如此,媒介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对于社会、时代的认知,促使我们日常生活的转型。

2媒介化时代:正在发生的历史

2.1日常生活的视觉化。媒介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影像文化,也是一种视觉文化,研究人类的进化史和文明史,人类的观看行为自始至终就没有离开过媒介的制约。眼睛作为观看的主要生理器官,它与观看的对象不是同步的、对应的,它需要借助媒介。从1839年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的诞生,到1841年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照相机的应用,仅仅三年时间,随着科学技术在观看媒介上的应用,照相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对客观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人们对视觉化的渴望、热爱,使世界变成了一种有序的图像呈现,这种奇观化的视觉影像世界,就成为现代社会的特点,即“世界通过视觉机器被编码成图像”[1]。我们长期沉浸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现代媒介技术的发展已将整个世界正在逐渐地变成一个影像的世界、视觉的世界,视觉化已然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常态。“我们每天平均摸手机大约150次,手机距离我们的最大距离一般不超过1.5m。每天我们打开微信38次,微博手机访问者比例超过70%”[2],这个数据尚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在这种以影像为核心的视觉世界中,电视、电影、广告、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社会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它为人们提供了各种不同的话语空间,人们对于现实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媒介,在这些大众传播媒介中,电视、广告、互联网等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视觉世界。电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因为它的先在性、家居性以及易于接受性,它比电影、网络视频等更便捷地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到国家的各项政策,小到人们的吃穿用度,在电视中都能找到相关的内容。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也成为家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从电视上选取自己喜欢的节目,从电视中了解各种新闻事件的报道,特别是有关灾难性事件的报道,这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媒介。广告发掘人们潜在的消费意识,在消费社会中,广告为大众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潜在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消费的不仅仅是商品,还是一种梦想。人们在现实世界里无法满足的愿望、梦想,通过广告就可以实现自我的认定,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一种满足感。尤其是名牌产品的广告,在促进人们潜在消费的同时,也预示着消费者的身份、地位,这成为消费者形塑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标准。不断重复的广告语和广告影像充斥着当下人们的生活,在目前的消费社会,它对大众的认知模式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各种与人们有关的物品都能在广告中寻找,广告这种大众媒介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各种便利。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更加日常化的生活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遍布的范围越发广泛,使用的范围也逐渐地扩大,成为一种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甚至信仰和价值判断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一种力量。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网络,网络对人们的主导和控制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有的人甚至沉迷于网络而无法自拔。作为对世界有巨大影响力的互联网,由于其适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对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在媒介化社会中,人们对媒介的依赖越来越强烈,媒介技术对人们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在这个媒介化的社会中,我们既是媒介的主体,也是被媒介反映的客体,如何借助媒介表达自我、再现自我,成为具有批判意识和反抗能力的主体,思考媒介与大众之间的关系,成为我们当前考虑的一个问题。2.2媒介为日常生活定向。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被广告、电视、报纸、网络、广播等各种媒介裹挟的社会中,媒介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对社会、事件和人物的了解、认识,更多地是通过媒介,人们可以通过媒介资源找到自己想知道的各种信息,它就像一个无所不知的上帝,为人们提供各种生活资料、海量的信息和全新的生活理念,大众媒介就以这种便利的形式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从根本上建构了人们对生活、世界的认知,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比起庞杂的客观世界,经由媒介提供的世界是一个形象的、可触、可感的,是更好理解的,有的甚至是经由各种专家指点的无需再去费力思考的世界。这样由媒介主导的一种环境——拟态环境就出现了。在这里,客观与主观、真实与虚幻已经失去了辨别的意义,人们不再根据客观环境来做判断,而是依赖媒介提供的观念世界来采取相应的行动,这成为人们信赖的精神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媒介所反映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好像媒体报道什么,社会上就发生了什么,如果媒体不再报道,再重大、再严重的事件也成不了舆论的热点,成不了大家关注的话题。而且大众媒介以其特有的视角去报道事件、解释事件、分析事件,以自己的立场去再现事件,由于本身所代表的立场和与生俱来的价值观,所报道的事件必然带有明显的自身的印记,它已经单纯地超出了传达事件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和左右着社会舆论的导向,无形中影响了人们对事件客观地认识。从整个的社会环境来看,大众传播媒介已经将各种信息进行了重新的选择和编码,它为大众设计安排各种话题,对社会舆论的走向起到了引导和左右的重要作用。当媒介与消费、与意识形态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类不自觉地被卷入到各种符号世界中。生活在媒介化社会,媒介的闯入已经导致了人们日常生活经验性内容的改变。电视助长了消费,被电影、电视等影像包裹着的大众,因为影像的影响,而建构起一种清晰的自我意识感,这种自我意识感是建立在虚构的世界中,而不是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的。这些影像为观众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现实的真实,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者消费什么,喜欢什么,表面上看是自己的选择,而实际上无处不在的广告已经影响到消费者的决定,人们选择什么实际上已经被框定住了,无形中成为消费文化大军中的一员,自己也不自觉地成为商业消费价值体系中的一员。电影、电视等媒介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认识自我和世界的方式。以影视剧为例,对于美国、英国、韩国等发达国家家庭生活的表现,为观众带来了现代性的生活参照系,这对观众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影片中出现的服饰、各种消费品、生活、工作环境是中国普通家庭所望尘莫及的,媒介所展示的幸福生活是众多家庭所向往和追求的。有的学生就是通过看韩剧进而去韩国留学的。2015年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大火,受这部剧的影响,许多海外新人扎堆去韩国拍婚纱照,韩国婚礼策划公司预计将接待超过1万对海外的新婚夫妇。电视、电影等影像对人们意识的浸润,影响到我们经验中最为个人化的部分,重构了我们对日常生活领域的认知,影响了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随之我们处理问题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悄然地发生着改变。

3媒介化时代:人的主体身份的建构与消解

3.1人的主体身份的建构。“你的指尖每敲击一下键盘,将成为海量信息的一部分”这句广告语一方面形象地说明信息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它的增长速度已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另一方面表明,作为主体的人,人们在的信息中,其身份也变得多样起来,人们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制造者。2016年9月,一则题为“投资客在成都中德•英伦世邦楼盘豪掷上亿元一次性购房60套”的消息在网上热传,经成都市房管局调查后认定,此楼盘虚假售楼信息,“一次性购房60套”纯属子虚乌有,涉事楼盘已暂停销售,多名传谣中介被拘留。为了售楼,开发商和中介竟不惜在网上散布虚假消息,引导消费者进行非理性消费,严重危害了市场公平的竞争环境,引起楼市恐慌,也对楼市的走向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面对无处不在的海量信息,人们已丧失了选择的权力,很容易沉溺于媒介所构建的虚拟世界中,又由于它呈现出一种虚拟世界的真实感,对人的精神世界是一种巨大的冲击,从而使人丧失了清醒的辨识力。当前我们所处的环境就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媒介环境,面对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在媒介化社会的今天,情形似乎更为复杂。这主要表现为信息来源的多样化、观察角度的多面化以及信息文本的零散化。新技术使人们更便捷地获取信息、更顺畅地进行交流,即便普通大众也可以借助媒介表达自我、再现自我,以一个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各个事件的讨论中去,进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下面这则事例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消息称,将全面停止销售含有19种杀菌成分的抗菌皂。但是在我国,国内企业和监管部门的“节奏”很慢,只是专家的“不建议使用”。实验表明,三氯生、三氯卡班对人体荷尔蒙产生干扰,这些抗菌添加剂对身体健康有影响,可国内迟迟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一则“国内出台‘抗菌皂禁令’要慢几拍”的新闻在东方网,引起了有关部门和市民的重视。这是普通大众充分利用媒介表达意见影响政策出台的一个案例。3.2人的主体身份的消解。但是,就个体而言,占有什么样的媒介,在多大程度上占有媒介、享有什么样的信息,往往直接关系到他对整个事件的认识。拥有海量化信息的主体如果是国家,那么显而易见的是国家是希望将大众传播纳入到自己的权限里。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是布尔迪厄说到的三种资本形式,其中文化资本是最被忽视的一个,对媒介的占有与利用、对信息的获取和解读,都显示出主流媒体的巨大优势。主流媒体以其对权力、资本、技术、意识形态等各方面资源的占有,以及对传播渠道的掌控,进而形成的“渠道霸权”[3]无不是对个体的碾压,媒介内容也会以主导性框架对受众产生强制影响。对于普通的公众而言,个体对政治权力的诉求,群体性的行为是受到管理和监督的,国家更希望个体在经济生活、私人生活和一些有选择的公共生活中发声,不能容忍那些超越了地区和阶层的群体性的行为。所以,国家要软性地为个体确定目标,当然这个目标是在国家所期望的范围内,让人们更多地关注个体的世俗的日常生活领域,在更广泛的社会问题上要视为畏途、止步不前。

4媒介隐忧

4.1“过度媒介化”与“风险社会”。“铺天盖地的报纸杂志,无处不在的广播电视节目,琳琅满目的书籍市场,精彩纷呈的电影银幕,令人神往的网络天地,快速便捷的手机短信,当代人生活在由数不尽的媒介织成的社会。媒介及赖其进行的新闻传播已经成为人类须臾难离的中介,成为当代人类交往的基本形态,成为社会的总体表达形式。[4]”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媒介成像的技术日臻完善,电视、电影、视频、监视器等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各种大众媒介的影像产品开始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沉浸在虚幻的图像世界中,体验着影像世界带给我们的快感与便利。高速路上、自动取款机旁,商场里的摄像头,这种熟悉和重复性的日常生活已是司空见惯,所以有人认为这不过是理所当然的。正因如此,日常行动者早已习惯了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人们并不会为身边所发生的日常事件而感到惊讶。然而也正因为这一切以一种习以为常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我们往往陷入熟视无睹的状态,它表明日常生活与我们是如此的贴近,我们很难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日常生活,我们熟视无睹,我们已经麻木,这就意味着放弃了质疑和反思,不去怀疑人们为何如此行动,因为日常生活的事件总是正常的,日常现实的正常化意味着对行动者而言一切仿佛都是理所当然的,一切都在熟视无睹、视而不见中被合法化、正常化和习惯化了。媒介化已成为我们现在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媒介化社会里,世界范围内发生的种种变化都与媒介的参与息息相关。社会上发生的事情都可能在媒介上被曝光,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被监视的状态中,在媒介化社会,一切无从遁形。在我们的生活“过度媒介化”的同时,媒介化有可能导致另一个方面,就是“风险社会”[5]的来临。人们的日常通信、语音交谈、影片、照片以及社交网络细节都有可能被监听,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越来越难以明确地区分,斯诺登事件让人不寒而栗,而此事件仍在持续的发酵中。在这个媒介化的社会中,人们深切地体会到世界是如此的小,我们都将无处可逃,每个人都将成为媒介社会的囚徒。4.2媒介中影像景观的政治无意识。在西方现代学术研究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和研究就开始了。胡塞尔晚年在他的生活世界理论中就说明了日常生活世界的基础性位置。他说“所有的科学都是建立在生活世界的不言而喻的基础上的,因为它们都要从生活世界出发来利用那种对于生活世界的每个目的来说总是必需的的东西。[6]”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基础性的世界,是一切理论和非理论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活动构成了社会最基本的生活实践,它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是基础性的,那些高于日常生活的实践活动从来都是以日常生活为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的,日常生活世界为其他的社会生活实践提供基本意义的世界,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就构成了我们现实生活的主体,所以,日常生活世界并不是一个平淡无奇的世界,也不是一个毫无价值的领域。日常生活的熟悉性和亲切感往往导致人们的错觉,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正是这种熟视导致了日常生活的政治性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仿佛日常生活与社会的其他活动无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一方面导致了人们的熟视无睹、漠然处之,另一方面也为日常生活的表象披上了琐碎无聊、平淡无奇的保护衣,忽视了对日常生活政治性的重视。因此,要掀开日常生活政治合法化的表象,就要对日常生活除魅。在日常生活中,影像是不可缺少的。电影、电视等作为大众文化的样式,一方面在给人们提供娱乐功能的同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有巨大的形塑作用,其背后隐藏着的意识形态功能不容忽视。主流的电视节目具有一种明显的意识形态性,具有一种很强的规训作用,往往以其表面的假象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真实的意图,这就需要拨开层层的迷雾,参透其背后的真实用意。中国女排在第31届奥运会上获得金牌,央视《新闻联播》用了7分钟的时间专题报道了中国女排夺冠,随后《焦点访谈》又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中国女排的形象通过这些影像传播到了千家万户,将女排的精神再一次向国人传递,这就充分调动起国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将体育运动的精神转化为一种共同的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的政治情感,这是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国家控制的传播媒体对大众意识进行有意规训的最直观的表现。

5结语

随着媒介的发展和运用,每个人的生活都越来越离不开媒介,也越来越依赖媒介,媒介为我们进一步认识世界提供了各种便利的渠道。但是,媒介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和手段,如果使用不当,对个人、社会和国家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媒介的安全使用问题已经成为各个主权国家所面临的重大问题。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概括了媒介素养的六种能力,即人在面对媒介所传递出来的各种信息时所具有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质疑能力、创造生产能力和思辨的反应能力。美英等欧美许多国家,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列为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而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尚存在着一定的缺失,加强公民尤其是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已然成为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重要问题,它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身安全的重要措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作者:赵宇华 于志勇 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