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理工类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当前,全球范围出现的“信息疫情”凸显了开展覆盖广泛、科学全面、针对时代特点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必要且迫切的。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还面临诸多困难。本文以没有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的理工类高校的普遍特点为基础,分析理工类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实现媒介素养的路径。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媒介化生存;信息疫情
伴随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的暴发,由此引发的“信息疫情”也广泛蔓延。这场“信息疫情”像一次突如其来的大考,对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公众媒介素养进行了测验,也让媒介素养教育的话题受到广泛关注。媒介素养教育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主要以新闻传播学知识为基础,涵盖了心理学、美学、社会学、语言学、符号学、教育学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等内容。对于没有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的理工类高校来说,在缺乏人文社科类教师队伍支撑的现实短板面前,探寻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媒体素养教育路径迫在眉睫。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起源,学术界比较公认的看法是发端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欧美国家。经过欧美学术界及教育部门80余年的拓展丰富,媒介素养的理念和内涵不断体系化。西方的媒介素养教育最初的主张是培养青少年的批判能力以抵制大众传媒的副作用,也被称为“免疫保护主义”阶段,在经历了区别性鉴赏阶段、意识形态批判阶段,进入21世纪,西方国家不再把媒介视为必然的有害物,也不再把学生视为必然的受害者,而是开始侧重培养青少年运用媒介的能力。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内地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起步较晚。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卜卫发在《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文中首次系统论述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话题。随后,我国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日益加强。2004年开始,我国的媒介素养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15年进入高峰期,并在媒介素养与课程整合、媒介素养课程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是与当今媒介多元发展对媒介素养的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1.非媒介从业人员的普及率低
目前,我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试点地区和试点学校的数量还比较少,媒介素养教育的覆盖面还很窄。可以说对非媒介从业人员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工作才刚刚起步,距离全民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
2.全社会重视程度极度欠缺
尽管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得到学界专家和媒体从业人员的认可,但还没有引起全社会的广泛重视。目前,媒介素养教育还没有全面进入课堂,也未成为青少年的必修课程。家长和青少年在“第三人效果”的作用下,对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迫切性认识也很模糊。
3.课程体系尚不完善,“重理论轻实践”普遍存在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基本上还处于概念引入、理论借鉴的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理论体系还没有形成。受此制约,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尚不规范,一些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多以新闻传播类专业为依托,以新闻传播专业学生为对象。对非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则多采取用部分新闻传播专业理论课程作为选修课的方式进行,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因而收效甚微。
理工类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媒介化生存改变大学生既往的学习生活模式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与媒介形态的不断融合,媒介以各种形态渗透进大众的日常生活,甚至出现公众对媒介的某些非目的性的精神依赖。理工类高校的学生因专业背景、个人兴趣爱好等原因,在知识学习、人际交往、情感交流、社会实践等方面与媒介更是密不可分。但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部分学生不能科学认识和合理使用媒介,反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依赖,甚至影响到自身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信息过载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大学生学习能力普遍较强,对新事物敏感度高、接受速度快,但往往也有心智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不够丰富、辨别能力较差等特点,很容易受到不实信息甚至错误观点的误导,从而影响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肺炎疫情期间,全球范围内出现大量真伪难辨的相关报道。对此,世界卫生组织提醒各国警惕“信息疫情”。
3.信息茧房影响大学生多元发展媒介主动增强用户需求满足度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信息茧房问题。思想处于“信息茧房”中的大学生容易把偏见视作真理,拒绝接受他人的不同观点和价值观,进而产生脱离社会的倾向。长期来看,这会限制大学生对多元知识的接受,既影响其个人的综合发展,也会影响社会共识的形成和凝聚力的增强。
理工类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实现路径
1.主要问题
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每个网民的必修课。作为人才培养高地的各类高校,理应主动承担起青年人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责任。但理工类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时,因其自身因素将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1)通识教育体系尚不完善。通识教育已在我国推行多年,但大部分普通高校仍重视程度较低、课程建设理念不够合理。媒介素养教育虽然理应成为必修课程,但在非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往往被纳入通识教育,以选修课的形式提供。但通识教育本身尚未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高质量的媒介素养教育也无从谈起。(2)校园文化建设缺少必要的文化滋养。理工类高校的专业领域大多与人文社科类交叉较少,其学生利用媒介发表观点、碰撞思想的主动性也较低。而且,理工类高校多强调工科思维,在校园文化上缺少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所需的较为浓厚的文化氛围。(3)缺少必要的配套师资和学科支撑。这是理工类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最大瓶颈。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交叉学科,但理工类高校的人文社科类专业较少,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储备极为缺乏,即使有少量符合基本专业条件的教师,也多为“因人设课”,缺乏开展全面媒介素养教育的团队,难以保证媒介素养教育的效果。
2.实现路径
(1)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净化校园媒介生态。首先要保证所有校园媒介都明确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各级党委、党组织应切实肩负起主体责任,从内容生产、团队管理到形象宣传各环节严格落实把关制度,确保校园媒介的各类信息真实、准确、客观、理性。同时,要做好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持续输出正确观点,用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善于参与的视角和手段生产原创内容,为师生营造健康的校园媒介生态环境。(2)依托学生社团新媒体平台开展实践教学。学生社团以兴趣为基础,是校园中凝聚度较高的学生群体。依托学生社团广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大部分学生社团都开设有自己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引导学生在媒介平台的内容生产、、互动中更加清楚地了解媒介传播机制和特点。(3)善用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推出特色课程。理工类高校大多开设有电子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相关专业教师可借助与新媒体技术发展相关的学科优势,更加生动、形象、专业地讲授信息茧房、大数据推送、搜索引擎算法等内容,引导学生在关注信息技术的同时,思考媒介化生存的正确途径。思政课教师也应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在课程中适时、适度、适当地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4)加强教师媒介素养教育培训。理工类高校的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学生社团指导教师既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讲授者,也理应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对象。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过硬的媒介素养,才有可能对学生顺利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要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高校教师培训体系,以邀请专业人士来校讲座或让教师外出参加培训等形式,对青年教师开展广泛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媒介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宏.媒介素养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2]周然毅.建构中国特色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体系[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10).
[3]彭少健.2018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8.
[4]陆中恺.网络公民的媒介素养教育[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7.
[5]张涛甫.公众该如何应对“信息疫情”?[EB/OL].人民网,2020-03-02.
[6]李洪雄.大力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破除“信息茧房”桎梏[N].人民日报,2017-11-24.
作者:刘思思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