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提升对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互联网技术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大学生媒介获取方式与媒介行为发生变化,微博、微信与自媒体平台,现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能够为大学生媒介信息素养研究提供渠道。此次研究以某高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媒介素养实证严重,基于数字公民背景,讨论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从而提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策略,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起到参考性价值。
关键词:数字公民背景;大学生媒介素养;发展现状;在提升对策
在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发展中,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信息获取方式及讨论方式。人们不再依赖于传统媒介获取信息,开始从多媒体平台上获取价值信息。按照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可知,2019年中国网民数量规模达到8.54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高达99.00%,且学生群体占据最多。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审查弱化,增加了信息真伪不确定性,自媒体信息开始占据网络媒介,致使媒介不再属于主流阶层。由于大学生群体属于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具备重大的社会责任,此次研究基于数字公民背景,探讨分析媒介信息素养教育,以此加强大学生群体的媒介沟通协作能力、创造力及批判能力,以此实现社会长远发展。
1数字公民和媒介信息素养
1.1数字公民
数字公民主要是具备国籍,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承担责任和义务的自然人[1]。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公民概念进入大众视野。能够安全、合法、满足道德规范地使用数字化工具与信息,即被称为合格数字公民。部分学者认为,数字公民职责可以划分为公民参与和网络尊重,基于个体参与网络活动定义,涵盖现有公民的所有权利义务,又对基本概念进行延伸,注重公民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理性行为。
1.2媒介信息素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媒介素养属于全新整合概念,涉及信息素养、媒介羌、计算机素养和图书馆素养等,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属于重要组成[2]。通过比较分析信息素养、媒介素养、媒介信息素养的区别,多数学者认为传统媒介素养比较注重言论自由,信息素养注重获取和使用信息。通过比较可知,媒介信息素养注重深度研究信息与媒介内容,能够培养适宜社会健康发展的公民。
1.3数字公民媒介素养教育
基于传统媒介传播体系,具有“意见领袖”“把关人”理论,媒介媒介信息,及时掌握媒介信息传播舆情,引导公众参与,以此维护网络社会安全[3]。在自媒体和新媒体发展中,“意见领袖”“把关人”开始走向大众化和平民化,从而影响信息审查,导致主流和非主流信息泛滥,媒介信息者的社会舆论责任感下降,从而导致网络媒介充斥暴力、虚假信息,对大学生身心发展造成极大影响,也不满足数字公民的要求。大学生属于社会建设者,大学阶段属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必须注重大学生群体媒介素养培养,能够深入践行数字公民责任。大学生具备新技术与新媒介的辩证认知态度,能够获取和解读数据信息。按照新形势需求,更新和扩充高校公民教育内容,高度融合数字公民教育和媒介素养。
2研究方法和问卷设置
基于国内外学者研究可知,虽然媒介素养概念无统一定义,然而大部分学者认为媒介信息素养包括交流、评估、获取和创作维度,因此基于数字公民责任角度出发,增加媒介拟态影响、媒介原创信息与隐私道德等[4]。
2.1研究方法
此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以某高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文件调查方式,了解大学生群体媒介信息的各项能力,通过专业统计学软件实施数据处理,同时开展相关性研究。
2.2问卷研究
此次研究调查问卷主要包含基本信息和主体内容,主体内容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设计问卷。调查问卷共包含25个题项,为了确保研究合理性,问卷问题设置在参考相关学术论文与量表,包含调查者一般资料、新媒体使用时间等内容。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通过此次调查可知,高校学生媒介素养总分值在2.4218。7个一级维度指标中,得分最高的是媒介原创能力、互动参与能力。表明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媒体互动中,分享和表达自身看法和观点。得分最低的是媒介隐私和道德,表明大学生不了解网络媒介相关法律知识,同时比较担心隐私泄露与网络暴力问题。
3.2媒介素养重点维度分析
第一,媒介理解和判断:主要是分析学生是否能够判断媒介信息来源与真实性。通过调查可知,有42.00%学生面对多种媒介信息,无法正确取舍;55.18%学生可以通过其他媒介,对媒介信息真实性进行分析。当不同媒介报道同一信息存在差异时,有32.00%学生选择报纸和电视等传统媒体。56.26%学生重新认识到媒介是为特定利益群体传播的作用。第二,媒介互动参与能力。在网络时代下建设虚拟社区环境,能够借助现代技术支持,能够在虚拟生活中联结具备共同兴趣、利益的群体,相应诞生了论坛、贴吧和微博等平台,大学生参与媒介讨论的机会增加。通过调查可知,有85.60%学生选择即时通信工具传播交流信息,63.46%在论坛和微博上留言或讨论话题,73.00%学生在媒介参与中,只针对感兴趣话题进行转发评论。第三,媒介拟态影响。注重调查大学生对于媒介传播反转类新闻、负面新闻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身心健康与媒体认知方面。通过调查可知,有35.40%学生会受到媒介传播影响,从而改变个人对事物的看法。有40.80%学生在面对负面新闻时,会对自身身心健康造成不适感。第四,媒介隐私和道德:通过调查可知,75.00%学生不会在网络媒介上填写真实信息,在选择媒介素养教育内容时,81.40%学生认为加强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比较重要。从上述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比较担心网络媒介安全与隐私,且缺乏网络道德与法律知识,因此必须对大学生开展网络法律知识普及。
3.3维度间相关性分析
第一,媒介互动参与能力和媒介行为的相关性。通过媒介互动参与能力,可以对大学生媒介交流互动的主动性进行测评,全面反映出大学生媒介信息互动频率。大学生参与社群讨论和媒介传播时,会带有自身态度,充分表达自身观点。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大学生群体在参与突发性事件、公共讨论事件中存在言语冲突,相关系数为0.452。参与娱乐类事件讨论、网络语言暴力也会存在言语冲突,相关系数为0.448。参与学习类讨论,未发现相关性。从上述分析可知,大学生参与媒介互动行为的负面消极态度,多取决于话题参与内容。第二,媒介互动参与媒介原创能力的相关性。大学生在社交圈内原创信息的频率,和媒介互动参与能力呈现正相关性,相关系数高于0.4,表明相关性非常强。媒介互动参与能力强的学生,为主动转发和分享自身感受。第三,媒介信息理解能力和媒介形态拟态的相关性。当学生具备较强的媒介信息理解能力时,会采用多渠道方式验证媒介信息的真实性,通过多种媒介信息支撑自身观点,帮助大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他每星期中充斥大量负面新闻,会对学生媒介信息理解与判断能力造成影响。
4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策略
在新媒体背景下,媒介拟态对“去中心化”影响较大。大学生属于数字公民的重要群体,必须注重媒介素养教育[5]。在网络交流中、信息获取传播中、交流与讨论中,都应当深入践行公民职责,履行数字公民义务。美国教育技术协会指出,合格的数字公民具备包容心态、公民意识、注重网络言行、能够合理分配媒介使用时间。
4.1引导学生正确认知新媒介
通过现状调研可知,大学生获取媒介的主要途径为网络信息和自媒体信息。新媒体信息量比较大,容易混杂极易导致大学生新媒介认知存在困惑,在面对庞杂海量信息时无从下手,因此必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新媒介,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科学建立虚拟社区参与机制,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参与社会性事件的积极性。此外,注重建立网络媒介信息传播与审核机制,全面提升网络媒介信息真实度,确保大学生群体能够信任新媒体信息。
4.2提升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的媒介素养
高校辅导员和思政教师必须主导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我国在印发高校思政工作质量实施纲要中提出,高校必须加强网络育人质量,以此提升网络思政能力,建设专业化网络思政教育团队。由于自媒体和网络化媒介信息产生量比较大,高校辅导员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强化互联网思维,能够联合传播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全面做好大学生思想行为干预与指导。辅导员四中教师采用专业化知识,深度掌握网络信息传播规律,通过新媒体技术创作短视频和微课,充分发挥出主流话语权作用,确保大学生养成正确的媒介意识与行为。
4.3创新媒介素养教育方法
新媒介素养的根本基地在于学校教育,学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选择科学的教学模式与方法[6]。培养学生媒介素养,首先应当关注媒介的社会化准备作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支持,教师结合日常教学与媒体素养教育,以此提升媒介素养教育效果。对于不同媒介的特点,教师应当提供学生媒介应用知识,包括媒介使用方法、媒介信息交流互动方式、媒介信息制作方法,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媒介。通过多元化课堂教学月趣味性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媒介素养。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师生讨论,分组辩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研讨和评价新媒介教师做好补充,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媒介工具。
4.4开设媒介素养课程
媒介素养课程内容包括如何理解媒介信息、如何养成批判性思维、如何使用媒介工具、如何参与媒介等。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开设信息素养课程,积累了丰富教育教学经验,为媒介素养课程开设奠定良好基础。然而媒介素养属于综合指标,涉及信息素养心理学,传播学等知识内容,所以在开发课程时,必须注重多学科交互嵌入,课程内容确保学生掌握媒介工具使用方式,正确认知和掌握媒介信息传播规律,高效获取和应用媒介信息。
4.5注重学习相关法律知识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与安全的制度保障,网络空间也应当得到法律保护,归纳到法律约束与管辖范围内。网络世界并非法外之地,必须注重大学生网络法律知识教育,大力宣传和推广网络知识,确保大学生群体能够合理合法的使用网络。学校应通过校园广播、校园报、公告栏、微博平台与公众号等方式,大力宣传法律知识,制定多元化网络法律学习内容,确保网络法律知识能够深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中。
4.6积极开展媒介素养实践活动
大学生应当学习专业的新闻传播知识,高校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媒介素养实践。大学校园是传播先进文化与科学知识的场所,媒介资源非常丰富,包括校园报纸、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和校园网络,高校可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活动,确保大学生群体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媒介素养知识。此外,高校可邀请政府发言人、新闻编辑记者、新闻人物进校园作报告,同时和校外媒体建立合作关系,确保大学生可以获得第一手媒体资料,以此加强媒介感性认知。高效一课开设专家讲座,传播媒介经验与技巧,采用模拟采访角色扮演,新闻会等方式,确保大学生能够相互交流媒介经验。通过建设媒介素养网络公共学习平台,使大学生群体在业余时间按照自身需求开展学习交流。
4.7发挥家庭教育优势,注重自觉内省与领悟
家庭教育属于初始化教育方式,通过家庭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网络媒介素养。家庭成员应当提升自身网络素养,学习正确的网络知识,能够认识到网络作用和价值,以科学方式引导学生规避网络不良信息影响。利用家长的言传身教,能够对大学生网络行为造成影响,全面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家长也应当接受批判性思维教育,重视批判性思维,对学生发展的教育意义,改变传统教育方式。由于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者与教育者,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批判性思维,这样才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加强各方面联动,为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环境,确保学生感受到公平自由,能够积极提出自身看法与建议,以此调动出主动性和能动性。对于家长出现的错误行为,也应当做好自我批评与反省,以此改变错误观念和做法。此外,由于网络问题比较复杂,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人们会面临较多问题,因此大学生应当不断加强自身自律能力。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平台,将网络作为知识获取平台与学习工具,不能过度沉迷于娱乐聊天和网络游戏,以此强化自我教育意识,提升自我教育能力。
5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数字公民背景,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时,首先应当确保大学生群体正确理解媒介知识与教育价值,能够选择性接触和利用媒介信息,通过新媒体技术加强自身信息交流能力,创造性利用大众媒介提升信息管理质量,实现综合发展。学校应当提供教育教学环境,社会提供媒介素养实践条件,大学生自身学习媒介相关知识,可以自觉抵制媒介中的不良信息影响,正确认识媒介性质与功能,同时建立信息批叛逆信息,免疫能力,通过大众传媒实现自我成长与发展,深入践行媒体媒介素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字公民。
参考文献
[1]何付霞,朱丹丹.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J].机械职业教育,2020,28(7):41-44.
[2]王境炀,张怡航,张鑫鑫,等.新媒体发展背景下人文社科类专业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以江苏省双一流高校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3):13-15.
[3]林莹.全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研究———基于肺炎疫情信息传播的视角[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20,10(2):99-109.
[4]陈央.融媒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与高校思政网络文化建设———基于战疫期间的一次大学生思想动态网络调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28(4):77-81.
[5]吴郁文.融媒体视角下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以安徽省部分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J].科技传播,2020,12(6):70-71.
[6]张建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研究———从传统媒体视角解析当前青少年的媒介素养问题[J].传播力研究,2019,3(2):223.
作者:王珊珊 单位:宿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