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提升公众媒介素养思考与探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拥有更多元更便捷的渠道获取各类疫情资讯,为疫情防控提供强大的助力。但与此同时,海量信息的涌现也容易导致不实信息的滋生蔓延,进而产生危害颇大的“信息疫情”。“信息疫情”是指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轰炸,人们难以发现值得信赖的信息来源和可靠的指引而出现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信息疫情”与病毒传播相互交织,同样危害公众的健康。
一、信息疫情产生的原因
历史上凡有流行疾病暴发必定伴随“信息疫情”,因此,“信息疫情”也被称为抗击疫情的第二战场。全面分析“信息疫情”产生的原因,才能凝聚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理性力量。
(一)信息疫情形成的社会心理因素
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在全球的蔓延程度已经超出预期,专家普遍认为,这是自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以来,对全球影响最深远的公共卫生危机。疫情暴发至今,人类对的认知还很有限,关于病毒的来源、中间宿主、传染性、致死率以及其未来走势等仍需要国际医学界尽快做出更科学更权威的解答。人类在面前的“无知”和“无助”转变为对病毒的恐慌,成为催生各种谣言和不实之词的温床。同时,由于疫情的降临,原本处在各自信息圈里的人们都处在了共振和共情的情境当中,大家的感受注定比平时更为强烈。当人们同处在紧张、焦虑、恐惧的情绪中时,总是期望尽快控制局面解除焦虑,因此会格外关注关于疫情的信息,这就让各种谣言和不实之词有了一定的市场。
(二)信息疫情形成的媒介生态因素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新技术的普及应用,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人们进入了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一方面方便公众获取形形色色的信息,另一方面打破了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传统媒体主宰传播的垄断局面,使得每一个公民都拥有了信息传播权,实现了大众声音的无限表达和广泛聚集。自媒体凭借交互性、自由性的特征,使得新闻自由度显著提升,但客观上也为谣言和不实信息的快速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任何人不需要亲临疫情现场、不需要专业的医学知识、不需要基本的新闻素养,就可以向全世界未经确认的疫情信息和个人观点。人们置身于强大的信息流中,对一些谣言和不实之词产生了“信息麻痹”,甚至明明怀疑还随手转发分享,加速了谣言的蔓延。
(三)信息疫情形成的政治因素
“信息疫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着真假信息,助长了人们焦虑的情绪,而一些媒介假借疫情排外主义、地域歧视、政治歧视的言论并进行污名化,这些煽动性的偏见在各类型媒体上肆意发声并蔓延,博取公众的眼球和关注,从而引发出疫情之外的“次生危害”。是人类未知的新病毒,病毒溯源是科学问题,需要医学专家进行研究,基于事实和证据得出科学结论。同时,肺炎疫情是一场自然灾害,可能发生在任何国家和地区。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比病毒本身更可怕、危害更大的是基于意识形态偏见和双重标准的“政治病毒”。
(四)信息疫情形成的经济利益因素
在此次疫情中,一些商家为了自身利益,利用大众的恐慌、盲从的心理,趁乱散布“粮食危机”“口罩紧缺”“药品断供”等谣言,哄抬物价,谋取暴利。不实信息的产生与传播与事件本身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成正比,事件越重大,情况越不明了,不实信息产生与传播的概率就越大。肺炎疫情是一次重大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同时,民众对知之甚少,具有模糊性。一些唯利是图的商家就是抓住肺炎疫情具备产生和传播谣言这一点,他们有组织的设置议题,引导舆论,通过捏造、歪曲、篡改等方式散播虚假信息,欺骗广大民众,借机发国难财。
目前,新媒体技术处于高速递进式发展状态,而时下公众的媒介素养虽有所提升,但与媒介技术的超前先进性相比出现严重的延滞。特别是处于疫情期间的非常时期,公众媒介素养在信息疫情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凸显出了公众媒介素养的缺失与滞后。
(一)信息选择感性化
在全球共同抗击疫情的当下,有关肺炎疫情的信息几乎占据了所有媒介。面对海量疫情信息,人们不再追究真实与否,而是相信感觉,只愿意去听、去看想听和想看的东西。疫情期间人们选择和传播信息的模式折射了当今的信息环境:人们在接收信息时更愿意相信自己感同身受的信息。能引起情感共鸣的文章比客观陈述事实的文章更受关注、传播更广,至于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已不是优先考虑因素了,业内把这种“情绪胜于事实”的信息传播特点称为“后真相时代”。2020年2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2000余名普通大众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其中66.2%的人员中过谣言的招。疫情中包裹在情绪外衣下的虚假信息不在少数,受信息选择感性化的影响,有人误信谣言做了无效决策,有人陷入焦虑恐慌的情绪中无法理性应对疫情。
(二)信息获取被动化
在此次肺炎疫情中,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人们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新闻APP等获取资讯。新媒体让信息变得唾手可得,但新媒体上的信息是基于平台主动推送的,也就是说人民看到的信息并不是真正自己想去看到的,而是受限于这些新媒体的话题设置。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新媒体平台甚至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特征进行精准推送,这种表面上讨好用户的技术,在不知不觉中给用户建造了信息围墙,即永远只能看用户自己愿意看到的内容,而探寻不了更大的世界。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现实生活中360°无死角的推送,已经将人们的视野推向一个又一个犄角旮旯,全民停留在浅层次的被动获取中无法自拔。
(三)信息阅读快餐化
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快餐式阅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这种快餐式阅读不求甚解,只是通过表面去观察事物,它甚至排斥思考和想象,因为快餐式阅读只需要在短暂的时间内了解一些东西而已。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人们对疫情态势极为关注,但很多时候看了一天的微信朋友圈、视频或者新闻,到最后大脑中并没有留下任何的思考,有时候甚至都回想不起来今天看过了什么。提升认知水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有不断充实的知识储备,并学会拓展和运用,而快餐式的阅读只让人们了解到浮于表面的东西,不触及背后的原理,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长此以往不利于大脑存储知识,更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长时间的快餐式阅读,人们的大脑不会进入深度阅读和深度思想的状态,久而久之人们就会放弃思维的辅助,成为没有思想的“空心人”。
三、公众媒介素养提升的途径
此次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对于公众媒介素养而言,既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考试,也是一堂生动的实践课。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人们在极度恐惧、焦虑心态下的信息感知、判断很可能发生扭曲和变形。此时,更需要公众具有良好的媒介素养,在信息和传播中坚守真实性、秉持科学性。然而从这次肺炎疫情来看,许多人对扑面而来的信息缺乏冷静的思考和正确的判断力,因此传播了大量谣言和不实信息,干扰了疫情防控、影响了社会稳定,其危害性不可低估。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当下,全面提升公众媒介素养,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发力。
(一)政府层面:加强媒体监管,推进信息公开
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对媒体的管理,明确行业的红线和底线,利用强硬的监管制度来规范媒体平台。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权威、核心信息的公开,尽可能消除谣言和不实信息的生存空间。谣言对公众心理需求的把握往往是非常精准的。因此,当真实信息或权威信息不能及时到位时,谣言就会乘虚而入。这就要求政府对信息随时“消毒”,及时辟谣,并且赶在谣言扩散之前,把信息漏洞堵上。当公众在信息获取上有了可靠来源,就更容易形成良好媒介素养。
(二)社会层面:聚合社会力量,推行社区教育
社会层面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要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社区不仅是城市的基本单元,也是与普通民众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家园,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当前国际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社区可通过和媒体传播协会、高校新闻与传播院系、信息科技公司合作,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文化活动中去,利用知识讲座、交流活动、科普节目等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公众媒介素养。
(三)个人层面:强化个体责任,注重自我提高
对于媒介素养的提升,关键在于“人”,即公众自身。作为受众者,首先,信息获取要有选择性,要在可靠的媒介渠道捕捉需要的信息,过滤掉无用甚至有害的信息;其次,要提高质疑、评估信息的能力,对网络上的信息不能全盘接受,要运用自身的知识阅历理性分析,增强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力;最后,要恪守道德,遵守法律。网络并非法外之地,要树立底线思维,做一名文明的网络参与者。四、结语肺炎疫情的暴发让人恐慌,伴随而来的“信息疫情”同样使人恐惧不安。要想打赢这场信息战“疫”,就必须重视并加快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在信息的接受端构筑信息防火墙,减少“信息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等多层面不懈努力、共同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涛甫:“信息疫情”之下,我们如何应对[N].解放日报,2020-02-28(10).
[2]王磊,陈倩文.“信息疫情”是全球携手抗疫的更大挑战[EB/OL].
[3]世界卫生组织:病毒之外,“信息疫情”同样会危害健康[EB/OL].
[4]张嘉雷.警惕“信息疫情”[N].中国国防报,2020-02-28(3).
作者:张思斯 单位:南京森林警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