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网瘾老年及其情感依恋现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网瘾老年及其情感依恋现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网瘾老年及其情感依恋现象

摘要: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媒介日益成为生活的重要构成元素,渗透至日常的各个方面。银发群体在适应媒介化生活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陷入一些现实困境。部分银发群体将情感过多投射至以短视频为代表的虚拟幻境之中,在过度的网络使用下成为网瘾老年。网瘾老年沉迷于短视频带来满足的同时也进一步疏远了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正常人际交往,数字沉迷正逐渐泛化。本文通过搜集抖音平台网瘾老年话题下的评论,结合资料进行问题分析并思考,以求网瘾老年短视频沉迷现象受到广泛重视并寻得解决方案。

关键词:网瘾老年;短视频;情感依恋理论;银发群体;沉迷

一、网瘾老年及其情感依恋现象

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银发网络用户月活跃用户规模达2.97亿,同比增长12.5%,月人均使用时长121.6小时,同比增长8.6%,增速明显高于全网平均水平。第50次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5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占整体网民的比例达25.8%。互联网适老化改造行动正在加速推动银发群体涌入网络社会。与此同时,银发群体的网络沉迷现象也随着数字化生活的普及而逐渐显现。《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数据显示,部分老人每日上网时间超过10小时。这部分重度依赖网络,将除日常生活外的所有时间都耗费在网络上的老人被称为“网瘾老年”。依恋理论将个体与特定对象缔结情感纽带、构建亲密关系以及产生依恋行为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认为与某对象情感依恋的状态会影响个体的情绪稳定性与心理健康程度。鲁晓静和郭瞻予认为,可以从情感角度和认知角度将成人的依恋划分为两类,前者强调个体与他人稳定的情感联结。[2]因此,从依恋理论视角出发,银发群体对于短视频的沉迷可以视作是其对于现实生活中人际依恋受阻的替代与补偿,[3]进而从“人—人”的依恋关系发展至“人—物”,或者是“人—虚拟形象”的依恋关系。

二、情感转移下的数字沉迷

通过短视频平台抖音上网友针对网瘾老年的评论可以发现,手机作为与人物属性名词关联性最强的元素,充斥着网瘾老年的日常,而视频则是评论中被提及最频繁的、关系最密切的媒介形态(见图1)。当下,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银发群体接触网络的主要活跃领域,从需求角度出发,短视频平台作为多元化、包容开放的平台,名列前五的视频、团购、社交、资讯、网购需求均能够实现满足。除此之外,短视频内容的交互性、丰富性、趣味性能够极大程度增强用户黏性,而短视频平台的转发、点赞、评论等互动性质又极大满足了银发群体的社交需求,并为赋闲在家的银发群体提供了新的情感慰藉。《2021抖音银龄社会责任报告》显示,63.7%的老年用户将短视频视作娱乐工具,25.2%将短视频视作社交工具,便于他们“关注朋友动态、跟朋友互动”。在疫情期间,线下出行与线下社交存在防疫管控阻碍,而网络则能够跨越这些现实因素进而在虚拟场域中构筑起自身的“熟人社会”,并进一步拓展社交范围。由于真实的生活场域无法满足社交、情感支持等心理需求,以短视频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场域成为银发群体情感与需求的转移场所,实现了银发群体的情感满足。而在逐渐适应数字化生存的过程中,银发群体触网沉迷现象逐渐显现。据北京贵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QuestMobile)在《2022银发经济洞察报告》中统计,50岁以上移动网民用户规模快速增长,月人均使用时长121.6小时,同比增长8.6%,增速明显高于全网平均水平并逐渐成为数字化发展中的重要群体。[4]在艾媒咨询的调研结果中,超过半数的受访老人日均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明显高于全国日均值。银发群体对于自媒体和网络群组的依赖现象日益凸显,沉迷网络日夜颠倒已经成为不少老年人的常态。对于精神世界的内在满足需要逐渐投射至日常行为当中,对于社交、陪伴、娱乐的需求助推“网瘾老年”群体加速发展。

三、沉迷动因:从情感依恋到情感补偿

(一)去孤独化的陪伴性补偿

银发群体在现实生活中不再是视野中心,大部分老年人赋闲在家的同时与儿女亲朋的联络并不紧密。与此同时,他们也渴望能够赶上网络潮流并且借助互联网获得新的乐趣。而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恰好成为了其现实社交对象缺位的替代品,在极大程度上为银发群体重塑、再建、拓宽社交网络并获得精神愉悦提供可能。许多网友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表达了对网瘾老年的积极态度,认为这是老人情感的寄托,能够满足他们的精神娱乐需求(见图2)。媒介在传播过程中营造了一种梦境,它与现实世界不同但界线极其模糊。[5]技术的迭代进一步投射至现实生活,麦克卢汉口中的地球村早已成为现实,哪怕远隔千里,也能够借助网络媒介进行实时的互动。地理的区隔、身体的缺席已经不再是人际交往的难题,技术可供性保障下虚拟的数字在场同样能够给予双方与实际交往无异的体验。短视频平台通过持续、长期地发布具有互动性质的内容,在满足银发需求的同时,也构建起对应主体间的、存在于虚拟空间内的社交关系。其频繁互动的特征也符合了学者格兰诺维特所指出的广泛而稳定的强联系,使得观看者在参与中陷入“完美”的互动体验所给予的梦境。短视频传播极具仪式感的互动使得用户脱离空间、时间的束缚汇聚在虚拟场域之中。[6]在或温情或激励的虚拟互动下,银发群体逐渐陷入其中,沉溺于虚拟陪伴所给予的需求满足之中。

(二)内容拼接下的满足性补偿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马斯洛需求层级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从低到高构成了人类的基本需求。而满足较高层次的尊重需求能让人充满信心、体验到自己的价值。银发群体作为日益边缘化的社会群体,其社会存在感不复从前,但是他们依旧保有对于社交、沟通的需求。阐释性造假、语境置换式造假是如今以短视频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场域中最为常见的形式。虚假视频在用户或大众UGC领域较少出现技术偏向性造假,而多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借助对原视频的重新阐释,来将“真实的视频”转变成“不实的信息”。[7]低门槛的视频造假能让任何人获得“以假乱真”的能力,也能使任何人成为虚假视频的受害者。例如,江西年逾六旬的黄女士因恋上“假靳东”,不仅离家出走,还希望与丈夫离婚追寻真爱。在基本的生理、安全需求被满足的前提下,银发群体渴望获得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满足。但由于老年群体的信息鉴别能力较弱,许多老年人往往对此类“李逵”变“李鬼”的内容深信不疑,进而陷入虚幻的情感梦境之中。

(三)证实性偏差下的自欺性补偿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我国老年人口预计在2050年增长至总人口的三分之一。[8]庞大的老年人口总量下,互联网以及智能设备普及率不高。专家预测,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到2030年中国老年人群体中网络普及率将占整体四分之一。他们中的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识字率低,对于智能设备接触不多或因使用难度大具有一定抗拒心理,由于生长环境中数字化介入的缺失以及学习能力的退化,他们或将成为“数字孤岛”中的难民。[9]同时,由于独生子女、晚婚晚育、人口流动性等因素,“空巢老人”成为常态,这也就使得数字反哺难以有效实现。一方面,银发群体由于缺乏快速、及时、有效的信息获取与辨识能力,也就间接失去了获取正确的、权威的信息的权力。另一方面,银发群体具备一定的社会阅历与学识,更容易在自信心驱使下陷入对于固有认知的强化之中,并在这一证实性偏差的驱使之下步入单一化、片面化的信息茧房。许多网瘾老年人始终停留在短视频内容所构建的虚假梦境中,因为自身媒介素养的欠缺而无法及时醒悟,甚至从他人口中获得与自身认知相悖的“揭露”时,陷入无法接受、难以理解的困境。正是在这种证实性偏差的状态下,老年群体才会先入为主地相信自身对于短视频的认知,进而对许多年轻人一眼就能识破的骗局、广告、短剧情节信以为真。在或悲情或感人或励志的故事中,逐渐陷入以自身需求为导向所构筑的信息茧房之中,不断加深对于短视频内容所呈现形象、故事真实性的信赖,进而投入更多的情感乃至金钱。

四、网瘾老年现象解决方法分析

(一)代际间数字反哺,提升媒介素养

作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也随着媒介的更新迭代日益凸显。“要确保发挥出媒介的功能,最好的方法就是提高人们使用媒介的能力,也就是媒介素养。”[10]防止老年群体沉迷网络最根本的方法还是要提升银发群体的媒介素养,帮助银发群体区分虚拟与现实,以免在短视频平台上倾注过多的情感、时间与金钱,乃至出现数字沉迷与网络欺诈等现象。数字排斥是数字鸿沟的直接表现,而消除数字鸿沟的动态过程是数字融合,数字融合应该将数字排斥者作为重点人群,通过合作方式进一步达到数字融合。[11]针对银发群体数字鸿沟问题,以周晓虹为代表的学者倡导实行“文化反哺”。[12]在数字化背景下,以家庭层面内具有血缘、亲缘关系的子辈对父辈进行“数字反哺”是最为常见的举措。一方面,年轻一代的生长环境与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密切相关,他们属于从小浸泡在智能设备与网络之中的数字原住民,具备丰富的数字化时代生存经验以及媒介使用经验。另一方面,天然的血缘联结能够减少乃至消除银发群体在接触新技术时的心理抵触,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有利于银发群体对于新技术的学习与适应。

(二)平台内预防管控,设置相应规章

在短视频大行其道的年代,用户鉴别、核实能力的不足成为不良短视频传播现象的助力,不仅令自身轻信虚假信息和谣言,也有可能二次传播并影响到现实生活。因此,短视频平台也应当肩负起相应责任,从源头进行规制。一方面,优化内容,从技术与制度两个方面进行双重保障。例如,抖音针对“假明星”“高仿号”问题发布了《抖音打击仿冒名人黑产的处罚公告》,从机器检测到人工审核再到网友举报,三管齐下对内容进行审核与管理。另一方面,平台也应该对网瘾老年现象加以重视,针对存在问题制定相应举措。抖音平台在《2021年抖音银龄社会责任报告》中提出,在2021年3月底发起“老友计划”,通过招募老年代表、召开老年朋友见面会和走进社区等活动,近距离了解银发群体的需求,进而打造更加适合银发群体的短视频平台。除此之外,平台还可以从技术协助、使用者反馈、优化算法等多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银发群体的短视频平台使用环境,并进一步缓解网瘾老年的情感依赖现状。

(三)开发适老化服务,建立防沉迷系统

智能产品及服务的适老化是应对网瘾老年问题的必要途径,软硬件开发商应该立足银发群体的特点,基于银发群体个性化特征对于数字技术以及数字化场景应用进行优化,进而开发出适老化产品以推动银发经济发展。[13]但在进行适老化服务改造的同时,也必须避免次生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各类APP适老版的名称起得五花八门,很难让人一眼做出判断,大字版、关怀版、长辈版、长辈模式、简明模式等令人眼花缭乱;另一方面,APP中可能存在安插各类广告和弹窗的问题,其中不乏有诱导老年人下载其他APP的内容。[14]只有真正将老年群体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从“受众本位”角度出发进行服务开发,才能够使其成为适老化改造道路上的助力而不是新的障碍。此外,建立并推广更具有针对性的防沉迷系统也应该提上日程。许多平台针对自我判断能力与控制能力相对较弱的青少年群体上线了防沉迷系统或者青少年模式,而对于拥有相对宽裕时间但同时缺乏相应媒介内容识别能力的中老年群体而言,设置防沉迷系统同样重要。[15]一方面,通过防沉迷系统可以有效把控上网时间以及频率,减少接触不当媒介内容的几率;另一方面,对于虚假形象的迷恋终究只能带来短暂的美梦,过度沉迷可能导致“媒介依存症”等社会病理现象,导致银发群体在日复一日的媒介依赖中产生对现实生活的倦怠感与疏离感、造成性格逐渐孤僻等问题,进而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因而通过防沉迷系统进行媒介使用的管控是十分有必要的。

五、结论

2000年,联合国提出信息无障碍的概念,旨在使任何一个个体能够以相近的成本在任何情况下便利地获得基本信息或使用通常的信息沟通手段。[16]在数字化、社交化、视频化日益成为趋势的媒介环境下,仅仅保障个体“平等”地获取信息似乎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的媒介实践需要,以老年人为代表的群体在数字化社会中的诸多问题开始浮现,使得这些以往被大众所忽视的现象得以放置于聚光灯下。只有真正了解银发群体为何将情感寄托于虚幻的网络空间,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以数字反哺、适老化改造等方式通过媒介素养以及心理满足层面消弭这一数字化背景下的“老年困境”。同时,更加合理有效地发挥短视频网站在学习发展、知识传播、社交沟通等方面的正向效用。

参考文献:

[1]樊富珉.“非典”危机反应与危机心理干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32-37.

[2]鲁晓静,郭瞻予.成人依恋理论及其测量[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11):1735-1737.

[3]严万森.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治疗:依恋理论的应用[J].医学与社会,2010,23(4):100-102.

[4]Mob研究院.2021银发经济洞察报告[R/OL].(2021-12-07)[2022-12-03].

[5]柯泽.斯蒂芬逊传播游戏理论的思想史背景[J].新闻大学,2017(3):107-113,121,151-152.

[6]薛可,鲁晓天.“后疫情时代”短视频对公众心理的调适作用[J].中国电视,2020(8):19-23.

[7]陈昌凤,陈凯宁.网络视频中的虚假信息偏向及其治理[J].新闻与写作,2018(12):59-63.

[8]沈紫嫣.从短视频平台“假靳东”事件看老年人的媒介使用困境[J].视听,2021(3):144-145.

[9]秦钰玺.后疫情时代“数字难民”的困境与突围[J].新闻知识,2021(4):88-92.

[10]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曹书乐,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1]丁开杰.消除数字鸿沟:社会融合视角[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3):159-162.

[12]周晓虹.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反哺意义[J]青年研究,1988(11):22-26.

[13]陈秋苹.智能社会中的老年人生活:“数字鸿沟”与弥合之径[J].淮阴工学院学报,2021,30(4):15-19.

[14]刘旭颖.跨过数字鸿沟,App适老化改造从头越[N].国际商报,2021-12-10(5).

[15]张灿灿.“假靳东”泛滥:技术的胜利,审核的失败?[J].青年记者,2020(31):95.

[16]洪舒华.试论农村老年群体的数字化生存[J].济宁学院学报,2021,42(4):88-94.

作者:瞿叶清 舒 眉 李知博 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