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微博对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本文作者:高国伟、阎高程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不同的学者和机构对媒介素养有着不同的界定。综合起来,多数人认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评价媒介内容、认识媒介效果的水平,是人们使用各种媒介进行表达的能力,是增强人们在媒介面前主观能动性的一种手段。媒介素养是“听、说、读、写”这类传统素养能力的延伸,它是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思辨的反应能力以及使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1]。媒介素养的实质是信息接收者怎样正确处理与媒介的关系问题。作为新媒体的一种传播方式,微博以其交流的便捷性和资源的丰富性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主流渠道,深受广大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的喜爱。在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多变多样的今天,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思想产生撼动,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如何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以应对这一挑战,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一、微博传播的特征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有其独特的传播特性,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操作简易,收发方式多样。微博注册简单,网民只需填写电子邮件地址,设置登陆密码即可成为微博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微博实行低门槛制,即使没有受过严格中文训练的人,只要会发短信,用户就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只言片语的形式发送到个人微博上。微博收发方式实现了多样化,用户既可以通过登录微博网站收发讯息,又可以通过开放的API接口,联通第三方软件(MSN、QQ、skyPe、gtalk)或移动信息终端来传受信息。这些消息通过手机客户移动终端或第三方软件汇总到微博数据库后,所有用户都可以查看。
2.原创性强,叙事风格独特。微博的简易操作和低门槛进入制,吸引了众多的草根民众。简易的信息操作机制和随性的记录方式,催生了用户的个人表达欲。个体化、私语化的叙事风格在微博中较为凸显,大量原创性的内容爆发性地生产出来。一些源于普通民众的语句经过微博的传播后,被网民称为“经典”,丰富了百姓生活。
3.即时传播,占据信息制高点。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上,微博由于具有操作简易、使用便利的终端服务器,而使其具备信源多种多样。随时随地,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传者的特征。在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微博往往可以占据信息的制高点。如,印度孟买恐怖袭击、迈克尔•杰克逊的死讯、株洲高架桥坍塌事件等,都是由网民通过微博首发的。
4.转发功能使传播速度几何增长。微博设有转发功能,即用户对收到的信息可以进行转发,该用户的所有关注者(followers)都可以看到这条消息。如,用户A的所有关注者可以间接收到该用户的被关注者(followee)B发来的特定消息。当用户A的关注者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这种转发功能使讯息在关注群体中迅速扩张,传播速度呈现几何增长。[2]
二、微博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
在发生巨变的新传媒环境中,微博以其简单、迅捷、开放、互动性强等特点,让碎片式的信息迅捷传播,深得大众喜爱,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喜爱。微博正以其强大的功能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及大学生身边的世界。
1.微博为大学生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信息平台。大学生通过微博获取生活资讯、新闻时事信息、情绪宣泄、实现人际交往、表达利益诉求、求职、参与社会实践、评论和监督政府活动等。他们主要关注两类问题,一类是与自身生活学习直接相关的问题,如教育收费、学校管理、就业、娱乐等;另一类是国际政治、国家大事以及民生热点等。
2.微博丰富了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形式。大学生微博公民参与形式主要有:围观与关注、转发与传播、表达利益诉求、提供政策建议和支持、进行舆论监督以及发起和参加微博公益活动等。其中,围观与关注、转发与传播是大学生运用频率最高的网络参与形式。尽管微博平台提供了平等的话语权,但是相对于言论精英,大学生的话语权相对薄弱,原创观点较少,受到的关注度也不高。大部分大学生是在关注和围观名人、跟从名人、接受名人原创或者转播的意见和观点。
3.在对微博信息的判断力上,基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其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经历,表现出理性和非理性并存的特点。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具有对网络信息真实性的质疑和求证意识,具有一定的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不轻易相信传言;另一方面,他们也容易迷失于微博的信息海洋中,人云亦云。某些消极有害的信息严重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对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
4.在参与效能上,大学生微博公民参与和实践参与脱节。大学生群体的微博公民参与主要通过网络围观来实现。“网络围观”是微博公民参与的最基本形式,最初发起者希望围观和转发引起观众对事件的支持帮助或者警戒,并通过网络围观带动现实围观,推动公共事件的解决。随着围观活动的逐渐频繁,一个热点事件很快就被另一个更新的热点事件取代,围观者的心态也逐渐发生改变,从而很容易消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热情和责任感,使关注流于清谈,围观变成坐而论道,甚至会使心理未成熟的大学生变得道德冷漠和公民参与实践冷漠[3]。
三、微博持续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当前在面对“微博”时,应正视而不是回避,要善用而不滥用,要知其利也知其弊。因此,微博时代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显得更加重要。
1.高校要发挥其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第一,培养和提升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高校教师是学校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主导因素,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相关师资的培训,为学校开展媒介教育提供保障。在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师资培训制度,如在澳大利亚,澳洲媒体教师协会提供一系列优秀的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并定期开展媒介素养相关内容的教师研讨会;在美国,一些著名大学,如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为教师和研究生提供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服务。目前我国高校从事媒介素养教育师资普遍匮乏,大部分高校都没有专门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笔者认为,一方面,中国的大学要加强引进和培养自己的媒介素养教师,或者将相对饱和的新闻传播专业教师部分通过学习培训转向媒介素养教育中去;另一方面,也可仿效西方国家好的做法,由一些媒介素养研究机构或者著名大学的新闻院系提供媒介素养教育的专业培训。
第二,编写适用大学通识教育和媒介素养的专业教材。媒介素养教育涵盖的层面很广,涉及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等学科领域,特别是在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语境下还涉及到信息学科,要形成比较系统的、适应大学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目前,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所包含的知识体系还不完整。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体系总体上应包括媒介知识、媒介观念、媒介能力和媒介道德几个方面。作为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教材应该更侧重实战方面,要求通俗易懂,便于操作,着重培养学生正确利用媒介的能力。
第三,开设媒介素养的通识选修课或者必修课。面对日益复杂的信息传播语境与格局,高校需要开设相关课程指导当代大学生正确理解并建设性地享用大众媒介信息和各种信息资源,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实现自我、参与社会发展。由于我国高校资源区域发展的不均衡,高校媒介素养课程开设情况也不同。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学校情况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有一定基础和条件的院校可以先在部分专业中开设选修课进行实验,待条件完全成熟后再设为全校的公共必修课或通识教育课程;没有条件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院校可以先采取举办学术论坛、专题讲座等形式;条件成熟的院校可以直接开设面向全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公共必修课程。这样可以分层次逐渐将媒介素养课程纳入正规教育体系[4]。
第四,加强以校园微博文化为代表的新媒体文化建设。微博已经成为互联网的新入口,已经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的首选应用,成为了信息传播的新渠道。大学有着丰富的人才和智力优势,理应为高校文化建设和社会文化做出表率,巧用微博等新媒体发声,牢牢把握文化建设的主动权;实用微博等新媒体搭台,悉心培育文化建设的新阵地;活用微博等新媒体技术,不断推出文化建设的精品力作。随着校园微博不断发展,笔者认为,要构筑以学校官方微博为龙头,社团微博、个人微博、微博协会等多种形式并存的网络立体化格局,加强规范管理和网络道德教育,引导校园文化舆论,发挥其文化育人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
2.政府要成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坚强后盾。
第一,加大政府规范和保障媒介素养教育的力度。当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倾向于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相关机构来组织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相较于西方国家,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由政府出面更能有效地在高校组织与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在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已迫在眉睫,其重要程度足以受到教育机构的制度保障。如,我国的教育部门可以像规定大学生的英语能力那样来确定大学生所要达到的新媒体素养等级;另外,国家政府根据情况还要出台相关的政策以保证适当的资金和人才支持。只有政府的整体规划和监督,才能使高校媒介素养教育避免流于形式,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第二,从法律和技术两个方面加强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建设和管理。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世界。”这就说明网络媒体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论及我国时曾说,“中国不会拒绝网络,拒绝网络就是拒绝现代化。中国只要不拒绝,我们就有武器。”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企图毫不掩饰。所以,国家有关部门要完善现有的有关法律法规,不断加大投入研究攻克相关技术,同时加大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的宣传力度,媒介机构、网络运营商、大学生等群体也必须加强自律,自觉地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使得大学生在使用媒介时与媒介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符,避免因媒介引发的不良事情发生。
3.社会要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一,要发挥大众媒介的引导功能,为大学生提供参与媒介实践活动的平台。媒介素养教育的起源主要来自媒介所产生的内容,大众媒介是教育最显而易见的传达工具,他应该当好“把关人”的角色,从源头上解决媒介内容对大学生及社会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同时,由于微博等新媒体拥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在媒介素养教育知识的传播上,可以形成覆盖最为广泛的信息网络,微博等新媒体也要为大学生提供一些相应的机会和平台,鼓励和吸引优秀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媒介运行过程中来,为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起到积极示范作用。
第二,要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组织建设。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组织建设是保障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必要条件,国外的经验表明媒介素养教育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社会组织的支持。现阶段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机构或社会组织较少,虽然有复旦大学媒介素养研究小组这样的团体,但仍处于摸索阶段,尚未有成功的案例。可以通过社会组织的建设,推动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如,可以定期召开有关媒介素养教育课题的研讨会,加强与国外同行、国际组织的联系与合作等,提高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的开展效率。
综上所述,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程项目,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至关重要。高校、政府、社会应形成合力,采取相关措施,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当然,媒介素养教育更要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积极支持与配合,把理论应用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