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聋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性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本文作者:张帆 单位: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近几十年媒介素养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蓬勃开展,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这一教育实践在多数国家采取与本国母语课程整合的方式推行,实践成效上看,既有力推动了本国母语课程的发展,也促进了媒介素养教育自身目标的达成。我国自1997年引入“媒介素养”概念,关于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得到持续关注,纵观十多年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理论成果,但大多局限在普通教育领域,特殊教育领域的研究还鲜有听闻。特别是从课程整合的角度,吸纳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将这一课题付诸语文教学实践,在语文课程内容建设与教学实践层面尚缺乏深入研究。
一、语文课程中开展高职聋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性
1.符合聋生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能满足聋生语文学习的需要。
聋生使用的手语是一种图像化的视觉语言,在词汇构成、语序、语法上与现代汉语书面语存在较大差异。依据“缺陷补偿”理论,聋生的视觉思维能力较强,对图像有天然的敏感并有很好的领悟力。解读媒介信息需要具备较高的读图能力,而这正是聋生的强项。开展高职聋生媒介素养教育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能满足他们语文学习的特殊需要。
2.帮助高职聋生合理利用媒介资源,提高语用能力,正确评判媒介信息。
高职聋生没有升学压力,自控能力和辨别能力相对较弱,媒介行为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媒介素养教育致力于选择、分析、比较、评判媒介信息能力的培养,强调聋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介入媒介,培养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需要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课程中开展高职聋生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使聋生掌握必要的媒介知识和技能,懂得怎样合理、科学地接受、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加强语文学习和工作生活的联系,为聋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高职聋生语文课程与媒介素养教育整合的目标与载体
1.高职聋生语文课程与媒介素养教育整合的目标。
特殊教育中的高职语文教学,不仅要让聋生学会鉴赏文质兼美的名著经典,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还应让他们掌握解读各种社会资讯及媒介信息的能力。“在多元媒介环境中对学生的媒介判断、鉴别、运用能力进行培养和引导,使之成为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推动因素,这也是传统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分野。”[1]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传统印刷之外的阅读与写作问题。“语文课程中的媒介素养概念,可看作是媒介素养这个总体概念在语文课程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当代西方语文课程中的“读写能力”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会读文识字、口头交流,语文课程中的“文本”也已超越了书面语言范畴,如何解读视像符号,分析、评判媒介文本,如何针对特定受众、通过媒介文本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意图,也是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语文课程中的媒介素养,是指以积极、批判而又创造性的态度进行识读(具体表现为获取、分析以及评价印刷或电子媒体)和交流(具体表现为制作并印刷或电子媒体)的能力。”也就是说,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高职聋生语文课程教学,将重点培养他们的媒介识读能力(具体包括:媒介选择、分析、质疑、评估能力)和媒介制作、传播能力。
2.高职聋生语文课程与媒介素养教育整合的载体。
我校现行的高职聋生语文课程,每个教学单元均设置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板块,从语文课程大纲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规定来看,它的学习范围相当广泛,可以涵盖媒介素养教育,从而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有效载体。此外,每一教学单元中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板块本身也涵盖了一些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三者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互补关系。高职聋生语文课程与媒介素养教育整合的实现路径。
三、高职聋生语文课程与媒介素养教育整合的实施路径
结合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高职聋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吸纳与整合”——立足语文教材,服务课程教学。这一阶段的研究目标是探讨在现有的语文教材框架内,如何吸纳媒介素养教育并与现有的语文教学相整合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如何立足现有的语文教材,挖掘教材中已有的媒介素养教学因子,在语文课堂中开展媒介素养教学,为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服务。
第二阶段:“突破与重组”——突破语文教材,重组教学内容。这一阶段的研究目标是尝试突破现有语文教材鉴赏者取向框架,致力于培养高职聋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实现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内容的重组。具体地说,就是: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主要课型,通过行动研究(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步骤的循序渐进)探索运用媒介文本培养高职聋生媒介素养的有效教学模式,检验高职聋生媒介识读能力、媒介制作能力的习得情况。
第三阶段:“发展与创新”——独立于语文教材,开发单元样章。这一阶段的研究目标是整合第一、第二阶段研究成果,对现行语文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优化,立足“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3],围绕各单元主题筛选相关的媒介文本(包括图片、影视、网络及报纸新闻、广告等各种讯息),开发单元样章,编制适合高职聋生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校本教材。
四、第二阶段“突破与重组”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以广告媒介为例
2011学年,笔者结合“高职聋生语文课程与媒介素养教育整合下的教材编制”课题,以任教的2011级高职动漫专业和装饰专业二个班共38名聋生为教学对象,开展了上述三阶段的教学实践。其中第二学期的实践以第二阶段为重点,开展了以解读“肯德基广告”为专题的媒介素养活动。活动共分四次进行。以下是该专题第三次活动的教学设计:第三次活动:辨别肯德基广告信息的真实程度活动目标:学习甄别肯德基广告的信息,对信息的真伪进行理据上的分析;课前准备:下发《广告常用的劝说技巧》、《经常出现的广告假象》和《广告常见的推理谬误》材料。一、导入:广告的双重价值: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二、活动过程(一)热身活动:换个视角看广告——思考广告背后传递出来的信息(播放一则肯德基食品广告,请聋生各抒己见)1.谁是广告中被“邀请”的观众(目标受众)?2.广告在信息的同时,也有意遗漏了一些信息,你发现了吗?3.广告中还有一些信息并不是完全真实的,有些信息是值得怀疑的,你发现了吗?(二)小组活动:深入解剖广告根据课前下发的《广告常用的劝说技巧》、《经常出现的广告假象》、《广告常见的推理谬误》材料,分组讨论:1.广告劝说技巧播放三则肯德基广告,讨论:这些广告运用了哪些劝说技巧?(从众心理、名人证言、平民化)2.广告推理谬误(1)查字典,明确“谬误”一词的含义。(2)广告常见的推理谬误有哪些?(以偏概全、类比不当、比喻失理、样本过小)3.广告假象结合视频,讨论:(1)这些广告营造了怎样的假象?(2)为什么我们很难觉察广告假象?广告假象是怎样被编织进故事中的呢?4.“刻板印象”广告假象、广告劝说技巧和广告的推理谬误常常与人们的心理中的“刻板印象”紧密相关。这些被“邀请”的观众/读者的“刻板印象”也在同时影响、左右着广告中谬误信息的。(1)教师讲解“刻板印象”一词的文化内涵并举例说明(职业刻板印象、年龄与身份刻板印象等)。(2)结合视频,讨论:这几则广告反应了什么人思想中的什么“刻板印象”了吗?(三)拓展与迁移我们要关注广告中普遍存在的谬论,关注这些广告对人们的生活和周围社区产生的强大作用。思考:(1)在我们生活的媒介环境中,是否也充斥着大量谬误信息?(2)当广告告诉我们,我们长得不美丽、不英俊,我们不够富有,衣着不够整洁体面,这些信息会对我们对自身的看法产生什么影响?(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掌握了辨析广告真实性的一些基本方法,了解了广告常用的劝说技巧,学会通过具体的广告分析其中隐藏的假象及推理谬误,并进一步深入剖析消费者包括我们自身在消费心理中潜藏的“刻板印象”。表面上看起来,广告很美,但我们在欣赏广告美的同时,也要用理性的眼光,分析、透视广告中隐藏的信息,做一个媒介时性的消费者和媒介参与者。三、课后作业布置行动任务:发现身边广告中的谬论,完成作业单:《发现身边广告的谬误信息》。
五、结语
“媒介素养是语文素养的延伸”。[4]国外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当进行严肃的阅读和写作活动时,媒介素养能够提升传统的文字素养能力。进行媒介素养的学生能够更好地辨析一个印刷新闻杂志文章、电视新闻片断和广告中的目的、受众、观点和缺失。因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了学生理解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也许在意义构建中超越字面和表面意思后,去探究更深层的意图和创作根源时,能够帮助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5]
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实验,笔者体会到:在语文课程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平台,让聋生解读广告、新闻、动漫、网页等多种形式的媒介文本,并开展相关媒介信息的撰写、制作、等活动,既丰富拓展了传统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内容,更在教材文本、教学内容上贴近聋生的生活感受,使语文课堂更具灵活性和新鲜感。同时能更有效地激发聋生们的语文学习热情,促使聋生成为能进行批判性思考、知道如何选择、分析、评估和运用媒介信息的现代人,成为信息社会独立的终身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