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思政工作者媒介素养教育路径研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思政工作者媒介素养教育路径研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思政工作者媒介素养教育路径研讨

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方面,高校思政工作者使用博客和微博的比例较高,已经自发的具备了一定的媒介素养,虽然大部分没参加过新媒介素养相关培训,但希望提升自身媒介素养的愿望较强烈;另一方面,虽然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学历学位普遍较高,但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滞后,他们普遍对“媒介素养”概念不熟悉,媒介意识和知识较缺乏,参与媒介制作的比例较低,不能充分的运用媒介资源开展工作,此外,媒介批判的意识较欠缺,媒介素养道德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影响高校思政工作者媒介素养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层面看,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对大多数人来说还很陌生,虽然近几年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不断增加,但缺乏对高校思政工作者媒体素养状况的全面系统的定量实证调研,从而影响到研究者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内容、目标和方法的研究;从高校层面看,我国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开始提倡和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实践,而且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所必需的师资培训、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等一系列环境尚未完善[1];从个人层面看,由于精力、知识结构和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有的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心理上还没完全适应新媒体带来的变化,新媒体知识相对贫乏,缺乏运用新媒体参与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积极性。

媒介素养的培养,与一般科学的文化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不一样,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属于素养教育[2]。不同国家对媒介素养教育的侧重点不同,如英国侧重于公民对媒介整体的理解,日本侧重于对媒介信息的接受和利用的“传播能力”,美国则侧重于培养受众的批判意识。笔者根据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岗位特点和高校思政教育中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提出了高校思政工作者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升途径,主要包括媒介意识素养、媒介运用素养、媒介批判素养和媒介道德素养四个部分:

媒介意识素养,即培养对媒介传播信息识别的敏感度,通过捕捉、分析有用信息,积极参与媒介活动。在我国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最大的障碍还是意识上的落后,大多数人对媒介及媒介信息还是被动接受,其媒介素养还处于自发状态。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它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不停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应顺应历史潮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主动跟上新网络时展的步伐,培养敏锐的媒介意识,用易于理解接受的方式开展工作,在工作中应该把握多元化沟通交流需求,认识新媒体、接受新媒体、学习新媒体、使用新媒体,以适应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需要。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表现为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发展和完善,以及各种素质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在新媒体下除了要学习和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还要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制作和传播媒介信息,能利用飞信、QQ、微博、微信等新媒介与学生交流互动等。高校应充分利用知识资源与实践平台,通过媒介素养的专业课程、讲座和实践机会,全方位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者运用新媒体的能力[3]。鼓励他们制作媒介产品,开通思政博客、微博等,并定期进行评比和奖励,将新媒体运用素养作为评优晋级的一项重要指标,以此来促进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媒介运用能力。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的“把关人”理论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对高校思政工作者来说,要发挥好“把关人”的作用,就应提高自身的媒介批判能力,用批判性思维去接收及分析新传媒的讯息,能鉴赏传媒资讯的好坏,能解读讯息背后的意识形态[4]。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在实践中,提高思政工作者的媒介批判能力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要给高校思政工作者创造条件,让他们多阅读高水平的媒介批判文章,提高其对媒介信息的甄别能力和领悟能力;二是高校可通过组织媒介批判专题研讨、技能评比和经验分享等,让思政工作者在交流过程中共同提高媒介批判素养。

媒介道德素养,即能遵守媒介使用的道德和法律规范,对媒介批评和攻击能持理性态度,做出恰当的反应。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新媒体环境下,要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高校思政工作者首先要成为具有合格媒介道德素养的人,他们媒介道德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媒介道德素养。一方面,要积极引导高校思政工作者遵守媒介使用的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传播观;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培养他们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律性,以道德内化高度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使之成为知识丰富、人格高尚的媒介“把关人”,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新媒体发展的趋势看,媒介素养应该成为信息时代人们必备的素质。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对新媒体的科学认识,正确把握新媒体发展的脉搏,丰富自身的媒介知识,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能力,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本文作者:李艺全、文鸿莹 单位:福州大学八方物流学院、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