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我国中小学生媒介素养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问题迫切与进程缓慢
与此相对,进入21世纪,媒介发展突飞猛进,各种媒介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各种传播手段五花八门,将公众置于一个无所逃避的芜杂混乱的媒介信息网中,特别是具有高度开放性的互联网更是吸引了大量的青少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2.56亿,占整体网民的41.5%,占青少年总体的71.8%;超过全国互联网普及率45.8%的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其中6-11岁年龄段网民在青少年网民中的占比为11.6%;青少年手机网民规模已经达到2.21亿,手机成为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终端;青少年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0.7小时。除电子商务类应用,青少年网民在各类互联网应用上的使用率均高于总体网民。并且上述数据呈现延续增长之势。[2]随着青少年媒介使用普及率的持续攀升、使用深度不断加强,以及媒介环境进一步复杂化,由此而产生的青少年教育问题、心理问题、犯罪问题、健康问题、社会问题等显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一些当下还不明显但会随着青少年成长而出现的诸如人格、人生观、价值观等隐性问题也令人担忧。一些学者也早已急切呼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增强他们对媒介传播辨识、判断和分析的能力,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趋利避害,从媒介接触中获得教益,已成为当前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由此看来,如何加快推进媒介素养教育、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已经成为当前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课题。
二、推进缓慢原因分析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总体推进迟缓。在已有的推进工作中,高校起步较早,如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为该院学生开设了媒介素养课程;2004年10月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创建了媒介素养专业网。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以通识课或公选课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相比,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推行较为缓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缺乏与自发而为
至目前,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还未出台真正意义上的媒介素养教育政策;在有关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文件中,也极少提到媒介素养教育。由于缺乏政策依据,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师资、课程、教材、资金、技术、设备等问题都难以解决,媒介素养教育工作难以全面启动。目前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中小学多是一种自发行为,如一些具有实践意识的媒介素养研究者自发地在一些有意愿的学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工作,其推进情况取决于研究者的热情与学校的支持程度。这种自发开展行为,无法保障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的广泛和快速推进。
2.地位边缘与重视不足
在中国目前的教育环境下,学生的媒介素养因为不在其学业评价范围内而被忽视,很多学校、教师、家长更关注学生应试课程的学习;素质教育虽然提出多年,也得到社会认可,但很多教师与家长对于素质教育的认识并不全面,很难关注媒介素养。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媒介素养教育处于边缘地位,甚至被忽略。这种地位又反过来进一步地影响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重视程度,以致学校不重视,教师不关心,学生因缺乏正确有效的指导,对于媒介的了解和使用凭兴趣,对于媒介的把握与理解靠自悟;追随升学指挥棒的家长对此也无心无力。此外,由于地位边缘,媒介素养没有受到社会普遍的关注,全社会没有形成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环境和氛围,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进程。
3.缺乏借鉴与指导缺位
一方面,由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其成果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在实践方面虽有一定进展,但也仍然属于起步和实验阶段,因此缺乏典型的实践经验;国外虽然有许多典型的成功案例,但是因为国情、学情等不同,无法照搬套用。另一方面,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作,对于教育者、指导者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等各个方面要求较高,我国现在成熟的教育者、指导专家较少。当前从事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专家往往是一些研究者,他们虽然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理论有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但是对于中小学教育教学、青少年成长等方面还缺乏专业知识,难以提供有效的指导;同时,这些研究者的身份也无法保障对中小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进行长期、深入和系统的指导。此外,我国高校开办媒介素养教育的专业还较少,很难在短期内培养出数量充足的专业人员,也限制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
4.了解不足与认识偏差
媒介素养内涵十分丰富,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1992年给媒介素养下的定义指出,媒介素养包括人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ability to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质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创造和生产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辨和反应能力(ability to responsethoughtfully)。但是,由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推广有限,包括很多教育工作者在内的广大民众没有听说过媒介素养概念,或对之缺乏了解,在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如一些教育工作者想当然地认为媒介素养就是使用媒介的素养,在教育过程中认为让学生学会使用电脑等媒介就是完成了媒介素养的教育;或将媒介素养概念与其他一些看是相似、但实则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如将“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的概念混淆,将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完全等同于媒介素养教育;还有些教师认为媒介素养教育中的质疑、思辨、批判等能力是德育中的一部分,只要依托德育课就可以解决。还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认为媒介素养教育是针对“问题”学生的,只有学生出现“网隐”等严重问题时,才想到在教育上给予高度的重视,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媒介;而对于没有出现问题的学生缺乏关注,没有认识到良好的媒介素养可以避免或减少学生问题的发生,忽视了学生的日常教育。这些因了解不足而造成的认识上的偏差,也为媒介素养教育推行增加了难度。
5.问题复杂与路径单一
随着现代媒介的不断出现,媒介素养教育在今天面临着极为复杂的环境,青少年接触媒介年龄愈加低龄化,接触媒介种类愈加多样化,接触时间日益增多,接触内容更加宽泛,接触动机更加自主,因媒介接触而产生的问题也更为复杂严峻。另外,由于媒介素养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本身也较为复杂,但当前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解决青少年媒介素养问题的路径却极为单一。现已开展的与青少年媒介素养有关的教育,主要依靠学校。而在学校教育中,高等学校主要依靠相关的课程,如在媒介相关专业开设一些必修课程,而其他专业只开设媒介相关的选修课程,但这些选修课很难做到系统和深入。中小学校普遍没有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媒介素养教育主要依靠信息技术课程,但两者有较大区别,“信息技术课所培养的信息素养,它强调对网络信息、电子化信息的获取、运用、反思以及制作能力;而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此外,有些家长和班主任会针对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等影响学生学习的问题进行说教,但这种说教目标单一,表达随意,讲解不透,作用有限。由此看来,中小学目前这种单一、简单的教育路径达不到媒介素养教育的全部目标,没法完成内涵丰富的媒介素养教育。
三、加快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措施
1.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是解决媒介素养教育推进缓慢问题的根本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曾明确提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但是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对青少年成长极为重要的媒介素养还没有明确地纳入到青少年素质教育的范畴中,并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媒介素养教育始终缺乏政策上的明确依据,一直处于探索与尝试状态中。因此,为了快速推动媒介素养教育,有效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引起学校、家庭、社会的高度重视,各级行政部门在相关政策上提出媒介素养教育的明确要求,成为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2.加大行政推动力度,是全面快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
我国近些年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表明,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下,仅靠个别专家、研究者、热心人的自发参与,不可能迅速、广泛、有效地推行媒介素养教育;而当前中小学生因媒介素养缺失引发的社会问题却愈加严重,亟需解决。这就需要行政部门主动承担起媒介素养教育的推手义务,推动媒介素养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改变媒介素养教育推行的缓慢和自发状态。行政部门要做好政策制定、工作规划、宣传引导、调查研究、资金支持、人员配备、师资培训、指导监督以及社会各种相关资源的整合等工作,创造媒介素养教育的有利条件,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浓厚氛围,保障媒介素养教育的全面快速落实,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规范化。
3.充分发挥学校主力作用,是系统科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的主要场所,自然也应当成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而教师是承担媒介素养教育的主力。学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师资、教研、设施、环境等资源条件,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探索和实践,促进媒介素养教育的系统化和科学化。一要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重视这一素养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和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媒介素养作为当代青少年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终身应当具备的素质,其教育应当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特别是在当代媒介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不能仅靠几名专业教师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每位教师的关心与参与。因此,要通过宣传、学习、教育,通过在师资培训中加入媒介素养教育类课程等手段快速地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媒介素养认识和媒介素养教育意识,特别是增强他们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终身性的认识,改变以往教育教学中的随意性、散乱性、浅表性、片面性等认识,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媒介素养水平和媒介素养教育能力,能在各自的教育教学中自觉地予以发挥,形成学校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氛围。二要加快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研究,不断完善成果,并积极予以推广。教师对青少年学习和成长情况有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有利于在此基础上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既要利用高校专家的学识见解,也要发挥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特长;既要懂得理论,更要考虑实践;既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也要考虑我国教育的实际。在经验缺乏的情况下,鼓励学校、教师通过建立实验基地等方式积极探索,不断丰富和完善实践研究成果,对于好的做法、经验,要及时推广。三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加快做好课程和教材建设工作。要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精心建立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评价机制,并根据媒介素养教育的实际需求,开发媒介素养教育教材。在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上,既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智发展,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城乡的区别;既要充分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阶段性、针对性要求,又要体现各学段之间的连续性、系统性特点。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通过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形式尽快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四要加快师资建设。当前,学校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具有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专业师资力量,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相关的教育,得不到专业教师的指点,严重影响了媒介素养教育的质量。因此,多渠道地培养具有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是当前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短期内可以通过引进专业教师、举办媒介素养教师培训班、选派教师到高校进修等多种途径,快速解决师资问题;同时加大高校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或实行订单培养,实现师资的长期保障。
4.形成社会合力,是提高媒介素养教育质量和效果的长期保障
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媒介遍布社会生活。因此,媒介素养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如果想要取得良好、持久的教育效果,还要发动社会力量,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才能切实保障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提高。具体措施包括重视家庭中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家长的媒介素养,提高家长的指导水平;充分利用社区教育和一些社会团体的有利条件,积极引导公民提高媒介素养意识;增强媒体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责任感,积极宣传和普及媒介素养知识,做好“把关人”的工作,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并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实践、师资、技术等资源条件等。“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媒介素养教育作为现代社会对公民提出的一种较新的素养要求,其发展也必然要经过一个艰苦的过程。因此,只有全社会给予重视,从孩子抓起,积极推行,才能促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全面、快速和有效发展。
作者:王言锋 单位:大连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