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媒介素养之新常态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媒介素养之新常态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生媒介素养之新常态浅析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新常态

(一)媒介技术的基础技能普遍提高

由于新媒介在大学生中100%普及,因此,相对于其他受众群体,大学生群体接触和使用媒介手段或设备的能力都比较高,对大多数新媒介的媒介手段的应用都比较多。如文件传输、实时通讯、互动交流、信息检索、网络学习和远程教育等功能已经延伸到他们生活的许多方面。据调查,有66.9%的大学生首先选择在网上查资料和学习。可以说,新媒介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二)媒介信息的识读能力增强

媒介信息的识读能力,即对各种信息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大学生群体因为经常接触各种信息,受教育程度也相对较高,并且对各种类型的信息文本接触得都比较多,所以大学生群体对各种信息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较强。调查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即大学生在这个方面的媒介素养相对社会平均水平来说处于较高的状态。

(三)媒介信息的查询收集能力的失衡发展

在新媒介下,用户可以自己生产“信息产品”,因此各种媒体包含的信息越来越多,但是大多数都是复制和转发的信息,真正原创的、品质高的信息依旧相对缺乏。在信息时代,表面上看是信息越来越多,实际上是信息泡沫越来越多。就这方面而言,大学生群体内部存在着严重的分化,个体之间良莠不齐,甚至处于一种“畸形发展”的状态。有的人只是用搜索引擎(百度等)搜索之后看搜索结果的头几条,而有的人则会在各种专业网站、数据库搜寻所需要信息,并互相佐证。这种能力的差异所产生的结果截然不同,这种不同不仅体现在所搜寻的信息的价值上,而且对个人发展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四)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下降

新媒介下,受众普遍处于一种信息过载的状态,甚至信息过载已经是一种常态。在信息过载的状态下,垃圾信息已然成为冗余。所以,在众多信息当中找到对自己有价值的那一部分信息便有很大的意义。课题组在所调查的大学生群体当中,这方面的能力处于一种普遍欠缺的状态。其中大多数人都沉醉于这样一种信息过载的状态,朋友圈中涉及社会公共领域的有深度、有价值的信息却极少,但是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推送信息,而不是主动搜索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

(五)对信息内容的质疑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的欠缺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我国媒介的快速普及而成长的,而新媒介的普及时间更是与他们的青年时期相吻合,因此他们的思维特点带有明显的媒介影响的痕迹。新媒介所带来的思想观念点的多元化,使他们很少会将媒介的信息看成权威加以服从。这种矛盾纠结造成了他们会对媒介的信息进行质疑,但是这种质疑只是停留在浅层,更多的是一种牢骚式的发泄而非深入的思考。据调查,25%的受访者总是考虑其真实性,31%的受访者经常考虑其真实性。这说明大学生受众群体的质疑意识较高,但是由于理性意识较差,他们很少能够对此进行有效的批判。

(六)信息采编以及能力的整体水平高

普通受众加工制作信息是新媒介背景的一种独特现象。大学生对博客、微博和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运用比重大,信息能力很强,甚至有的人已经达到随手拍随手的程度。这也是“公民新闻”产生的原因之一。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已具备了利用网络学术资源的能力,但平时利用网络学术资源的主动意识并不强。

二、新媒介下影响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因素

根据英国学者大卫布金汉姆的定义,媒介素养(medialiteracy)是指社会成员“使用和就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2]。媒介素养的研究是“知识鸿沟”的一个应用研究领域。因此媒介素养的现状与“知沟”的现状和受众的媒介认知具有重要的关系。因此,本文仅从新媒介条件下的“知沟”现状作分析。“知沟”在新媒介的条件下表现为“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数字鸿沟的概念最早源于1999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发表的一篇题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指的是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学术界常用“ABCD”来概括:A(Access)——又称“接入沟”,指的是人们在互联网接触和使用方面的基础设施,软硬件设备条件上的差异。B(Basicskills)——又称“技能沟”,指使用互联网处理信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差异,知识和技能的差异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C(Content)——又称“内容沟”,指互联网内容的特点、信息的服务对象、话语体系的取向更适合于那些群体使用和收益。D(Desire)——又称“愿望沟”,指上网的意愿、目的、动机和信息寻求模式的差异[4]。根据调查,在新媒介下大学生受众群体中,这“ABCD”四个方面均发生了新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新常态”。首先,几乎消失的“接入沟”。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与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介的价格下降,更兼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智能手机与笔记本电脑几乎成为他们的“标配”。所以,在“A”这个方面差异几乎消失,这也就造就了在媒介技术和基础技能,媒介信息的识读能力,信息的加工制作和能力这三个方面大学生群体的差异不大。其次,完全消失的“愿望沟”。关系决定需要。媒介的发展使得媒介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媒介与每个人的社会生活都息息相关。每个人所接触的社会范围都是有限的,这就产生受众接触媒介的愿望。而新媒介在大学生受众中的高度普及恰恰使得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更加便捷,成本更加低廉。即使用便捷、成本低廉的媒介接触行为更好地满足了他们接触媒介的愿望。再次,分化明显的“技能沟”。虽然不同的移动媒介的硬件标准不同,但是所有的智能手机基本都可以满足日常的人际交流软件的需要,加上手机应用越来越人性化、智能化和美观化,每天上手机QQ看空间、回信息或看微信并回复已然成为每个大学生受众的日常生活内容之一。除去这些基本的应用之外,他们对新媒介的应用有很大的不同。调查显示,有的人手机上有中国知网、WPS、阅读器和词典等多种用于学习和辅助学习的软件,而大多数人的手机上却以游戏等娱乐应用为主。就是说有的人利用新媒介的便捷性、智能化的特点来学习新的技能,有的人用来做兼职(微商在大学生群体当中已经不再少见),但是更多的人把手机仅仅当作游戏机和通讯工具,在新媒介的使用内容上的差距导致了巨大的“技能沟”。技能沟的差异导致了媒介素养的第三方面(媒介信息的查询收集能力)和第四方面(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的畸形发展,使用新媒介更多地用来学习新技能的受众在这两方面的能力普遍较高,而把新媒介当作娱乐工具的受众在这两方面的能力大多较低,两极分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媒介素养的第三、四方面呈现“畸形发展”的趋势。最后,有待提高的“内容沟”。威尔(Weir)提出人的信息需求呈现出五个不同的等级,即存活和完全,维持和营养,知识追求,充实与发展,以及随意浏览五个方面。按照该理论,只有在第一个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信息需求。但是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受众的信息需要较多集中在知识追求,充实与发展,随意浏览三个方面。

三、新媒介下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对策

从上述可以看出,大学生受众长的是基础技能、识读能力和质疑精神,短的是主体意识、选择有价值信息的能力以及质疑批判的能力。所以说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如此,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主要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从内因入手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第一,要使大学生自身认识到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很多大学生对媒介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个人媒介素养的高低无关紧要。所以,提高大学生对媒介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解决。理论方面可以依据现有的教科书以及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在课堂上进行教育,也可以开设专门的讲座或选修课,对他们进行普及教育。同时,教学内容要具有真实性、贴近性、新鲜性,符合大学生受众群体的认知规律。实践方面,可以进行实际的媒介接触和布置相关的作业,使学生对媒介素养有更深刻的切身体会,从而提高他们对媒介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如,辽宁工业大学的网络传播课程布置有关博客的作业以及相配套的考察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第二,培养大学生提升媒介素养的意识,使这种意识成为一种自觉。在平时的媒介接触活动中,有意识地锻炼和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是治本之道。当提高媒介素养的意识成为一种自觉,受众媒介素养的水平就会随着媒介的发展与时俱进。其次,从外因把关,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形成合力。良好的外部条件营造应由学校、媒介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学校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理论教育以及典型案例剖析以提高大学生对媒介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媒介真实地反映和再现社会事实,便于大学生对媒介更好地认知。同时,媒介也应该强化自身的角色功能,发挥其教育功能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即营造一种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氛围,并将受众媒介素养教育提升为国民教育高度加以重视,以形成一种合力,保证和谐社会传播正能量、抵制负能量的传播效果。

四、结语

新媒介传播技术给受众带来了便捷的传播渠道,形成了新的媒介现状与格局,催生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新常态”。而在关注新媒介带来的基本技能和传播意识增强的同时,还应该看到,作为传播者应有的主体性、专业精神和传播伦理等“媒介软实力”却极其欠缺,导致谣言泛滥、群体极化现象发生,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因此,在快速发展媒介技术的同时,受众尤其是大学生受众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否则新媒介便会失控,成为“异化”的媒介。因此,大学生媒介素质的培养,应该具有终身教育的性质,学校教育只是人们接受教育的一部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应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的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媒体素养教育,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创造环境,营造氛围。

作者:李威 郑素洁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文化传媒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