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在媒介素养中的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在媒介素养中的作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在媒介素养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当下新闻传播学科的重要课题。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既包括普通受众,也包括传播者,因此加强新闻传播类专业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十分必要。建设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媒体实践活动中来,真正成为信息生产的主体,是有效提高媒介素养的重要举措。此举既能够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媒介生态,也能够提高利用和参与大众传媒的能力。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教学平台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衡量和传播媒介中的信息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即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是指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尤其是网络与新媒体高度普及的今天,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更加强调在认识大众媒介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受众利用和参与大众传媒的能力。新闻传播实践教学平台作为大学生专业教育的“第二课堂”,在当今信息时代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004年10月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的首届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副总编辑黄勇表示,“媒介素养教育包括对传播者和受众两方面的教育”,尤其是需要加强对传者的媒介素养教育,因为“传播人才和媒介从业人员的素养最终会影响受众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取向”。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媒介从业群体的有生力量,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尤为必要。而建设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参与媒介实践活动的机会,是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本文以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创•中心”为例,分析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在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中的重要作用。西华师范大学“创•中心”隶属于新闻传播学院,汇集了学院《新闻人》报、“新传之声”网络电台、创视影像工作室、博传新媒体工作室、朗诵配音协会等五大实践教学团队。“创•中心”统筹全局,实现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共享,更大程度地实现了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率。这一设置充分借鉴了信息生产的“中央厨房”模式,能够使学生在管理体制上深刻了解信息生产的全过程。“创•中心”的成立符合媒介融合的大趋势。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I•浦尔认为,媒介融合就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有学者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强调各媒介之间的合作和共享。“创•中心”的成立体现了这一业界的趋势,对于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下的传媒生态,从而对未来专业的新闻传播工作提供帮助。“创•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媒介活动实践的主体。“创•中心”致力于打造以学院官方网站、微博、微信为中心,以五大团队的媒介平台为辅助的媒体矩阵。目前,《新闻人》报拥有报纸、微博、微信等平台,新传之声网络电台节目可以上传蜻蜓FM,拥有微博、微信等平台,创视影像工作室拍摄的视频节目,可上传优酷和腾讯,并有微博和微信,博传新媒体工作室主管学院的官方微博和微信,朗诵配音协会拥有自己的工作室,并运行官方微博和微信。“创中心”这些媒介平台统筹整合起来,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不同的媒介特色进行信息生产,极大地锻炼了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创•中心”体现不同的专业特色。《新闻人》报呈现特稿、评论、深度报道等文体的采写,新传之声网络电台注重音频的渗透性和现场性,创视影像工作室重视视频节目的覆盖性、普及性,学院官微则注重互动性、服务性等特征。媒体节目之间相互学习共享,学院及各平台媒体之间也进行良好的互动,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从而做到“一次采集,多次利用”,达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和利用。学生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各媒体平台的优势,积极参与到媒体实践活动中来,有效提高了媒介素养。

参考文献:

[1][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第3版.曹书乐,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宫淑红,张洁.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3]李军林,等.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贺立凯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