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媒介文化的特点及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媒介文化的特点及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媒介文化的特点及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摘要]信息化时代,媒介文化对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发展均产生强烈的冲击,培养学生应对这种冲击的媒介素养迫在眉睫。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让世界各国青少年学生所面对的媒介文化几乎如出一辙,因此国外媒介素养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学生媒介素养培养有借鉴价值。通过分析当代媒介文化主要特点,主要文化学派对媒介素养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国际上著名的核心素养研究对媒介素养的理解,并结合我国实际,本文认为我国学生媒介素养培养应重点关注如下素养:批判性思维、媒介文化分析能力、媒介创新能力、保持文化自信。

[关键词]当代媒介文化;媒介素养;批判性思维;文化分析;文化自信

在我国,当代媒介文化已经对学生、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因此培养学生应对这种冲击的媒介素养迫在眉睫。何谓媒介文化?西方媒介文化教育学家凯尔纳(Kellner,D.)认为,媒介文化是图像文化、产业文化和高科技文化等系统的组合。[1]p1-2我国有学者认为,“媒介文化是人们运用传播技术在特定社会环境下进行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活动过程”。[2]p4本文所分析的当代媒介文化是指在信息时代,通过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等新媒介技术进行接受与传播的文化现象。

一、当代媒介文化的主要特点

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让世界各国、各地区青少年学生所面对的媒介文化几乎如出一辙。理解当代媒介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应对其对学生产生影响的重要前提。

(一)数字化的传播方式

当今,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高度融合促使了媒介文化的传播方式转向数字化传播。传播方式的转变提升了我国青少年学生参与媒介文化传播的时效性。不仅如此,学生们不再只是媒介文化的被动接受者,同时也是媒介文化的传播者、加工者或是生产者。此外,媒介文化作品的表现形式也更为丰富多样,集合了图、文、声、像等元素。我国首例恶搞微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血案》)便是数字化媒介文化的典型案例。草根青年胡戈观看完陈凯歌导演的商业大片《无极》后倍感失望,随即创作了20分钟的《血案》视频以表达不满。视频上传至原创视频网站后不久,便被不断点击和下载,下载量远超《无极》电影本身。不到1年时间,《血案》的下载量便超过1亿。《血案》视频之所以极具吸引力,在互联网上快速走红,是因为其表现形式的生动多样和内容的夸张搞笑。《血案》视频运用剪辑、拼接和配音等媒介传播技术,融合了电影、法制新闻、流行音乐、商业广告等媒介文化作品的体裁,堪称当代我国媒介文化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二)大众化的文化形态

媒介文化向来是各种意识形态争夺利益的场域,就文化形态而言,可划分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进入数字化时代后,大众文化在我国极速膨胀,并不断向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场域急剧扩张,从市场化程度、流动范围和受众人数来看都远超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3]由此可见,当代我国媒介文化凸显出大众文化的特点。大众文化是以商品市场规律运作的文化形态。现如今,全球媒介市场只由为数不多的跨国公司在主宰。在我国,大众媒介所有权也仅集中在腾讯、新浪等公司手中。大众媒介所有权的聚合使少数公司得以控制公共网络平台,并决定以何种方式呈现何种信息。此外,大众文化是全民参与的“狂欢化舞台”。数字媒介的出现决定了人类“数字化生存”的基本格局,基于此,人类的生存空间也从现实世界延伸到了虚拟世界。在虚拟世界中,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文化作品的生产主体,都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都可以扮演和体验各种角色。大众文化的这一特性,使得拥有数字化技能、狂欢式热情、反抗性精神的青少年学生,成为传播活动中最为广泛、活跃的群体。新浪微博一次以“杜甫很忙”为标题的网络营销便是大众化媒介文化传播的缩影。2012年恰逢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3月,一组题为杜甫涂鸦画像被在新浪微博上。随后,上百网友点击、评论和转发。杜甫涂鸦画像的原作是由蒋兆和先生创作于1959年,其真迹现存于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原画像中杜甫仰天长思,凝望远方,神形俱备,因而被人教版《语文》(必修三)课本选为杜甫诗歌《登高》的配图。就在杜甫涂鸦画像后的第二天,新浪微博随即将“杜甫很忙”的话题推送到“微博新鲜事”、“热门话题榜”,带动网友参与话题讨论并转发。顷刻间,涂鸦杜甫画像呈星火燎原之势,涂鸦作品不断涌现,杜甫的形象千变万化,时而手持狙击枪,时而跳跃投篮。不久后,一名学生在人人网上了自制音乐视频《最炫杜甫风》。该视频集合了《最炫民族风》的旋律、杜甫的诗句、杜甫涂鸦画像,吸引了众多网友,进一步加快和拓展了“杜甫很忙”话题的传播速度和空间。随即,各主流媒体和精英学者也陆续跟进,纷纷大篇幅地报道和激烈地讨论“杜甫很忙”事件。与此同时,大众网友们却依然在狂欢化的舞台上肆意创作,乐不思蜀。

(三)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多元化是我国当代媒介文化的重要特点。国际上,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得国内外文化并存。在国内,纵向来看,几千年的历史进程积累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并与现代化技术所催生现代文化并存;横向来看,我国地域广袤,民族众多,各区域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都形成了极具地域或民族特色的文化,并形成各区域各民族间的文化并存的格局。此外,还有各个社会阶层间的文化并存,等等。这些多元文化的利益主体既各自独立,又相互牵制,因此体现出复杂而多元的价值取向。上述的媒介文化作品《血案》和“杜甫很忙”都包含了多元的价值取向。《血案》和“杜甫很忙”属于恶搞文化作品。恶搞文化源自日本,是一种运用数字化技术将主题严肃的文化作品进行再创作,以达到滑稽和讽刺效果的网络亚文化。恶搞文化在我国的风靡,不仅体现了日本的“软实力”外交政策,对我国媒介文化的主要消费群体——青少年学生——价值取向的巨大影响;还体现出国内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多元价值冲突。比如《血案》中以陈凯歌为代表的精英阶层和以胡戈为代表的草根阶层之间的价值冲突;再如“杜甫很忙”中以杜甫及其作品为代表的我国传统经典文化和以网络涂鸦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之间的价值冲突等。

二、国外媒介素养研究成果的借鉴

适应当今媒介文化迅猛发展的大势,教育应突出培养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关于媒介素养及其培养问题,国内目前的研究尚不深入,而国外有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借鉴。

(一)媒介文化研究中的媒介素养研究

近30年间,北美教育研究者纷纷转向媒介文化研究,试图建构以培养学生媒介素养为目标的媒介文化教育学,以应对当代媒介文化的影响。北美批判教育学家在探究媒介文化教育学的理论依据时都无一例外地追溯到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和英国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1.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法兰克福学派在二十世纪30年代中期便将重心转向了大众文化批判。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商品制度的约束下,大众文化已经沦为获取经济利益的手段和工具,大众文化作品在标准化和批量化的生产模式下如出一辙,丧失了个性和艺术价值;他们警醒人们在面对大众文化时,应持有理性思考和文化尊严。法兰克福学派首创的文化批判的模式为培养学生有效地分析媒介文化的素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在《启蒙辩证法》中创造了“文化工业”这个概念,揭露大众文化制品的产业化生产体系和商业化属性,即用低俗的文化商品来刺激和控制消费者,从而获取利润,以及在意识形态上施压使资本主义社会合法化的特殊功能。[4]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也揭示了发达的工业社会如何压制人们内心否定、批判和超越的向度,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失去自由和创造力,不再向往与现实不同的另一种生活;同时教育人们应具备独立性和批判性的思考能力,超越大众的思维定式,追求和创造与现实不同的更加美好的生活。[5]2.英国伯明翰学派:培养学生文化创造力。有别于法兰克福学派的精英态度,伯明翰学派自成立以来便对以往被排斥的大众文化进行解读和推广。他们重视青年亚文化,鼓励底层青年进行文化创作,认为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文化作品中所传达出的真实情感才是关键所在。伯明翰学派后期吸收了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转向媒介的权力关系分析,即青少年如何运用亚文化来抵抗或颠覆占支配地位的主流文化,从而建构风格和获得快感。比如,赫伯迪格(Hebdige,D.)在《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中对亚文化的抵抗性和脆弱性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从朋克、嬉皮士、摇滚派等个案入手,对亚文化如何抵抗主流文化,在抵抗中所体现的风格,和主流文化如何收编亚文化这三方面进行文化解读;[6]默克罗比(McRobbie,A.)关注大众流行文化的底层创作者,将创作者的生活经历和不公平的遭遇作为研究重心。伯明翰学派对青少年亚文化的重视为学生媒介素养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启发教育者在教授书本文化的同时多关注青少年亚文化,理解青少年为何抵抗和叛逆,从而引导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合理地表达情感,在网络虚拟世界里适度地娱乐放松。3.洛杉矶学派凯尔纳:培养学生对媒介文化作品的解读能力。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一大批美国批判教育学家先后加入媒介文化研究的探索队伍,而成就最为突出的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批判教育学家凯尔纳(Kellner,D.)。凯尔纳吸取并超越了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明确提出了发展面向青少年学生的媒介文化教育,培养学生批判性媒介素养。凯尔纳提出的批判性媒介素养(criticalmedialit-eracy),即分析媒介规范、批评刻板印象、解释媒介文化文本的多重含义的能力,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媒介中学、抵制媒介的操纵、善于运用媒介资料;将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公民、成为社会生活中有积极性和胜任力的参与者、成为建构民主社会的促进者。凯尔纳认为,批判性媒介素养的主要教学内容应为采取综合方案来教授媒介文化批判方法以及利用媒介作为工具进行社会沟通和改变的技能。[7]因此,凯尔纳开创了“多视角文化研究法”(multi-perspectivalculturalstudies),意在广泛地吸取文本和批判的策略以解释、批判和解构所审视的文化制品,从而全面的把握文本内容、深层含义和意识形态的维度。同时,凯尔纳运用“多视角文化研究法”,批判性地解读了美国自二十世纪60以来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媒介文化现象,如展开对电影《懒鬼》和音乐电视系列片《比维斯和大笨头》的解读,以提供对美国当代叛逆青年状况的诊断;[1]p125-156通过阐释麦当娜在形象和认同上的转变解读当时美国社会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的转型;[1]p263-296通过对“麦当劳现象”的质疑和诊断揭示消费文化,消费社会和全球化的本质特征。[8]p34-62这些对当下典型的媒介文化作品进行批判性解读的范例构成了凯尔纳媒介文化教育的课程资源。综上所述,法兰克福学派在文化批判中对商品化、低俗化进行批判,教育大众不应在文化消费中成为“单向度的人”;伯明翰学派在文化研究中吸取“文化霸权”理论,反对文化殖民,关注青年亚文化;洛杉矶学派重视青年学生对媒介文化作品批判性解读与创新的能力。这三个学派对于媒介素养的理论研究成果可以为我们研究媒介素养提供启示。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媒介素养概念界定

为应对二十一世纪信息时代对教育及个人的挑战,一些国际组织及多个国家相继开展“核心素养”框架研究。以下三大知名国际组织在其“核心素养”研究框架中均对媒介素养及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200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其核心素养研究框架的最终报告《为了成功人生和健全社会的核心素养》中提出了“交互使用工具的能力”,即交互使用语言、符号、文本的能力,交互使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以及交互使用技术的能力。其中,“交互使用语言、符号、文本的能力”强调了网络情境在内的多种情境下使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符号、文本与他人进行有效地沟通;“交互使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要求个人对信息的本质进行批判性反思,能够做到:明确搜索目标,选择适当的信息来源,评估信息的质量和价值,整合已有知识和信息;“交互使用技术的能力”指个人运用ICT以全新的和不同的方式更有效地满足工作和生活的需求。[9]2006年,欧盟在其核心素养研究框架《欧洲参考框架——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中提出数字素养是“为了工作、休闲和交流,自信和批判地运用信息社会技术(简称IST[10])的能力”,IST技术以信息通讯技术为支持。该框架分别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对“数字素养”提出了要求,即掌握IST在日常生活中的特点、作用、机遇与挑战等方面的知识;具备搜索、处理信息,批判地、系统地使用信息,评定信息相关性、通过链接区别真实与虚拟的技能;和对已有信息持有批判和反思的态度及负责得使用交互性媒介。[11]2009年,美国二十一世纪技能伙伴协会(简称协会)的核心素养框架《21世纪学习框架》提出了“信息、媒介和技术技能”。该技能涵盖信息素养、媒介素养和信息通讯技术素养三个部分。“信息素养”指有效地、批判地获取、评估、使用和管理信息。“媒介素养”包括“分析媒介”和“创造媒介产品”两个部分,“分析媒介”指理解媒介信息的制作、传播和接受;“创造媒介产品”指选用合适的媒介工具,在多元文化情境下选择最恰当的表达和解释方式。“信息通讯技术素养”主要指批判地、有效地应用技术(如:计算机、PDAs、媒体播放器、全球定位系统等)、去获取、管理、综合、评估和创造信息,发挥知识经济的巨大功能。[12]综上所述,OECD、欧盟和协会均以适应21世纪信息社会为出发点,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对媒介素养及外延概念进行界定,既强调其工具性又强调其人文性。他们认为媒介素养的基础是信息通信技术的知识,核心是实践和创新技能,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应持有批判性思维和道德法律观念。

三、我国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取向

我国在媒介素养培养中应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并以国家、时代和社会对人的新要求为导向。基于此,笔者认为我国学生媒介素养培养在取向上应重点关注如下四个方面的素养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数据显示,我国网络参与主体为青少年学生,他们将互联网作为日常信息获取和娱乐消费的主要途径。青少年学生若不具备批判性思维,易被媒介控制,存在盲从、迷失或犯罪的风险。对网络信息的批判性思维主要是指能够在网络世界中辨别是非、好坏、真假、对错。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点是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能批判地、有效地搜集、分析和运用媒介信息,为生活和学习创造更多可能性。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难点是理解并掌握媒介信息的这5条核心概念:认识到媒介信息的基本属性,即所有媒介信息都是建构之物;媒介信息是由具有自身规则的创造性语言建构而来;对于同一媒介信息不同受众理解不同;媒介内含价值和观点;媒介是获取权力或利益的机构。[13]理解并掌握媒介信息的这5条核心概念,是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关键。

(二)培养学生媒介文化分析能力

在信息时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已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必需品,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接触到媒介文化作品,如网络新闻、音频和视频制品、微博文章、网络原创文学等。媒介文化分析能力主要是指广泛吸取文化批判策略来解释、批判和解构这些文化制品,从而理解文本内容、深层含义,及所包含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媒介文化作品批判能力,在于引导学生结合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背景来解读作品,并能揭示社会问题、矛盾或不公平现象。以下我们以《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与《杜甫很忙》为例,试作文化分析:1.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不难看出《血案》视频滑稽好笑的背后却隐含着两个严肃的社会问题: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和城管暴力执法问题。《无极》电影里倾城站在城楼脱衣的场面,被改编成站在娱乐城楼顶以轻生为要挟,原因是老板拖欠工资。不仅是模特,连经理也没拿到工钱。视频以对嘴的形式为娱乐城王经理配上一段经典台词:“中央已经三令五申不能拖欠农民工工资,可是我还是没有拿到我的工钱。”这一桥段实际上是在讽刺我国亟待解决的农民工问题。在我国,农民工一直处于社会底层,面临的问题多且突出,主要有:工资低,被拖欠现象严重;缺乏社会保障,工伤事故多;子女上学问题难以解决等。尽管政府已多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解决农民工问题列为工作重点,但农民工人口增长的速度远快于政策调整速度,因此农民工在工作、生活和子女教育上的一系列问题也将长期存在。《血案》视频正是用一种戏谑的方式让严肃的社会问题走进公众视野。《血案》视频揭露的另一个社会问题是城管暴力执法。胡戈将城楼内光明大将军以一敌众的威武场面改编成城管小队长大战无证商贩的桥段,并为城管小队长配音:“你们这些无证商贩,你们都给我听着,以后不准在这里摆摊”,随后编入一个无证商贩大败并跪地求饶的镜头。很显然,改编后的桥段是在暗讽现实社会中城管暴力执法的现象。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城管面对的是农民工、流动商贩、无业游民等连基本的生存都难以保证的弱势群体,因此在收费、罚款、没收物品时会遭到暴力抵抗。另一方面,由于聘任、培训和管理制度不健全,城管执法者大多为编外人员,综合素养低,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收费、罚款不合理,暴力执法,打砸抢等违规执法现象。胡戈正是利用《血案》视频揭示出城管执法中的暴力化现象。2.针对“杜甫很忙”现象,社会上大致出现两种声音,一种认为这一系列的涂鸦是在恶意丑化杜甫形象,侮辱经典文化,难登大雅之堂;另一种则认为网络恶搞是青年们释放压力,建构身份认同和发泄不满的新形式。我们不难发现“杜甫很忙”这场恶搞盛宴所反映的现实问题:高考制度的弊端和西方流行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杜甫很忙》背后的主题是当代中学生对于高考制度的不满。众所周知,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大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对后世影响深远。鉴于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诗歌作品成为了历年高考的热点。而高考作为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存在诸多弊端,如:“一考定终身”,由每年一次的考试决定考生今后学业和生活的发展轨迹;评价体制单一,由考试分数代替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等。这些弊端对学生们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沉重的考试压力和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体制不仅会使学生厌学,丧失学习兴趣,更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杀。针对高考制度的种种弊端,尽管全国各地已进行多次改革但收效甚微。在这种教育背景下,“杜甫很忙”应运而生。因此,对古代圣贤无厘头涂鸦的做法看似不妥,但却真实地反映出当代中学生对考试制度的不满和抵抗。“杜甫很忙”反映出的另外一个问题是ACG(动画、漫画、游戏的英文首字母缩写)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改革开放后,国外ACG产品如洪水般涌入我国,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杜甫很忙”这场恶搞盛宴里,每一副涂鸦作品里的人物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可见中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深厚的画功、以及对动漫作品的熟悉。然而,动漫作品除了丰富课余生活之外,对学生们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过分沉迷动漫书籍或影音制品会占用学习时间,更严重的甚至会荒废学业;第二,大量欧美和日本动漫里存在色情、血腥和暴力情节,过早接触这类动漫会影响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近年来,尽管我国不断加强对境外ACG产品的控管力度,但网络媒介全球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让监管部门始终力不从心。因此,针对“杜甫很忙”现象,在批评学生们顽劣、不务正业之余,我们首先应认识到在这个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媒介文化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所造成的冲击是巨大的;其次我们应呼吁各级教育工作者帮助学生正确消费文化输入品。

(三)培养学生媒介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媒介素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培养学生的媒介创新能力,可以从培养媒介创新思维和媒介实践创新两方面入手。有学者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抽象思维主要指提出问题、搜集、整理资料以及评价论证的阶段,形象思维主要指思考、假设、产生新想法的阶段。[14]在培养媒介创新思维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批判性地分析媒介信息,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并得出结论。媒介实践创新,即通过运用媒介知识和技能将新想法转化为成果的能力,包括批判地、有效地选择并组合媒介知识和技能,制作出新的媒介产品并顺利等。

(四)培养学生保持文化自信

面对纷繁复杂、相互冲突的媒介文化,学生应如何在多元价值中保持客观、自信?这是培养学生保持文化自信的核心问题。保持文化自信,应增进国家认同。在大众文化、西方文化盛行的今天,应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到传统经典文化、革命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应理解和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形成对社会主义文化以及国家的认同,自觉抵制多元文化中之糟粕。保持文化自信,也应强化国际理解。在全球化加速的今天,应鼓励学生形成全球化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以科学和客观的态度认识多元文化中的积极与消极成分,更好地应对多元文化环境。保持文化自信,还应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借鉴和吸收他国文化的同时,向世界传播我国优秀文化。

作者:孙婧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