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间艺术主题学研究的路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间艺术主题学研究的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民间艺术主题学研究的路径

摘要:主题学介入民间艺术研究之后,体现出与文学主题研究的不同特点。民间艺术主题学研究通过对相同或近似的母题、意象和主题在不同时空变迁的研究,形成相应的母题或主题谱系。深入研究民间艺术主题学,应厘清民间艺术思想演变的轨迹,揭示传统文化对民间艺术思想内涵的影响。该文研究我国民间艺术最常见的母题之一——“鱼”,分析其形成的象征生殖崇拜和吉祥幸福两个常见的谱系结构,串联多种民间艺术形式,进而探索民间艺术主题学研究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主题学民间艺术鱼

一、民间艺术主题学研究的特点

民间艺术的特点决定了民间艺术的主题学与一般的文学主题学会有一定的差异。民间艺术是创作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和审美需求而创作的,更多是大众文化和群体意识的体现。不为大众理解和接受的母题或主题,在民间艺术中是难以存在的。因此,民间艺术的主题与文学主题相比,不再是艺术创作者个人思想情感的表达,而是一定时空范围内民众集体观念和整体认知的体现。民间艺术母题、意象及其组合构成方式的选取要符合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规约和指向。因此,在民间艺术主题学研究中,梳理和探究民间艺术的母题、意象及其组合、构成方式与传统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关系尤为重要。民间艺术主题学研究的显著特点产生于动态的比较研究,呈现出动态和流变的特性。动态和流变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指流动的母题和主题,即母题和主题的历时性与传承性。民间艺术的母题和主题要在历时性地传承中显现其价值和意义。自母题原型诞生之日起,母题的意义便开始确立。在历史文化的不断流传和变化中,母题原型的意义在不同时空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不断的演变,构成或隐或显的流变轨迹。另一方面,动态和流变是针对民间艺术主题学研究的对象而言的。民间艺术主题学的研究,本质上是对历时绵延性艺术作品的母题和主题的比较定位,比起一般的民间艺术研究,主题学更强调“一”与“多”的有机联系,注重民间艺术作品和现象的生发、流变过程,其不是简单地分析和判定个别艺术作品和现象的具体价值,而是在一系列的主题或母题谱系中探究文化流变的意义。主题学在研究民间艺术时,在多维和开放的动态比较中,将可以研究的对象纳入研究范畴,以此获得更完整和全面的研究成果。

二、民间艺术主题学研究的路径和方法

主题学介入民间艺术研究的路径和方法,以民间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的相同或类似的母题、意象为切入点,从中考察母题和意象的原型意义,并利用相同或近似的母题和主题建立具有历时性绵延的谱系结构,探讨不同时空母题和意象的文化意义与思想内涵,梳理母题和意象的流变与主题思想之间的关系,进而概括传统文化对主题内涵的影响。笔者以含有“鱼”母题的民间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为例,考察主题学介入民间艺术研究的路径和方法。“鱼”作为我国民间艺术最常见的母题之一,出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中。由“鱼”母题不同的内涵建立起两个主要的谱系结构,一是表征生殖崇拜,象征男女关系和求子祈嗣的谱系;二是表征吉祥幸福,祈祷生活富足、安康的谱系。此外,还有一部分包含“鱼”母题的民间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但是其历时较短,难以形成具有历时绵延性的谱系结构,如传统建筑中的“悬鱼”、唐代服饰中的“鱼符”“佩鱼”“鱼袋”等。

1.表征生殖崇拜,象征男女关系和求子祈嗣的谱系

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等遗址中,出现了彩陶纹饰“鱼”和玉器雕刻“鱼”,表达的母题意义是对鱼类生殖能力的崇拜和对鱼类自然生存能力的敬畏。这或许是“鱼”母题的原型意义。赵国华在《生殖崇拜文化论》一书中,通过对仰韶文化彩陶鱼纹的研究,论证了在母系氏族社会早中期,远古人类以鱼象征女阴。他说:“半坡先民举行祭鱼的祭场或祭坛,起初大约是椭圆形,尔后演变为圆形。祭场或祭坛的这种形状,是在模拟女阴的外部轮廓的。而祭祀的祭品——鱼,外围是十二条,两条一对,分为六对,摆在祭场或祭坛的圆周上,与圆周线垂直,每半个圆上有三对鱼。这一对一对的鱼,仍然在模拟女阴的外形,象征女性生殖器,与象征女阴的椭圆形、圆形祭场或祭坛一致。祭场或祭坛中央则摆上五条鱼,以五表示‘极多’,寓意为祈求生殖繁盛。‘五’在中央,大约是因为阴户居于女阴中间,是生儿育女的出口。”①由此可见,“鱼”的母题原型意义确实与生殖崇拜或母性崇拜有关。当“鱼”母题与原始巫术结合后,先民将鱼从崇拜对象转化为人与天沟通的媒介和沟通彼岸世界的工具。此后,“鱼”母题较多出现在祭祀和丧葬等场所,表达的主题多为对彼岸世界的向往。彩陶鱼纹中最著名的是出现在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彩陶盆内壁装饰中的人面鱼纹,彩陶盆主要用做瓮棺葬的棺盖,因此“鱼”母题与“人面”母题结合,表达的意义大约是接引灵魂或希望起死回生,带有明显的原始巫术色彩。有学者认为“鱼”与彼岸世界的联系可能和河伯传说有关,在传说中,鱼作为逝者灵魂的引导工具,有导魂升天的功能。这一内涵流传到汉代,在墓葬中画像石、画像砖上出现了“鱼引轺车”的母题图像,“鱼”母题的含义仍是往来生死两个世界的媒介。此外,汉代墓葬中的画像石、画像砖上还有一类“人首鱼身”的意象。这或为《山海经》中记载的氐人:“人面而鱼身,无足”,突显的是“死即复生”的主题。在唐代、五代以及宋代的墓葬中,“鱼”又演化成“人首鱼身”俑的“仪鱼”。“鱼”的母题原型具有生殖崇拜或母性崇拜的意义。因此,“鱼”母题常常被用于隐喻两性关系。闻一多在《说鱼》一文中指出:“中国人从上古起以鱼象征女性,象征配偶或情侣。”他还指出:“鱼的这一象征意义起源于鱼的繁殖力最强,且与原始人类的崇拜生殖、重视种族繁衍直接相关。”②因此,在民间婚嫁风俗中,常常出现“鱼”母题的民间艺术作品,如双鱼剪纸、双鱼挂饰,“鱼戏莲”的剪纸、年画、窗花等,用以隐喻夫妻恩爱,表达希望家庭生活和谐,祈求多子多福的主题;“鱼水之欢”的剪纸、年画、窗花等,隐喻的是两性关系。汉代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侗族民歌:“鲤鱼摆尾在河心,姐在岸边笑盈盈。哪日得鱼共塘水?哪日得姐进家门?”③两首民歌隐喻的是男女相戏的情景,表达男女爱情的主题。

2.表征吉祥幸福,祈祷富足安康的谱系

在汉代祥瑞文化盛行后,“鱼”开始具有吉祥征兆的内涵。这是“鱼”母题内涵的重要转化。自汉代以后,“鱼”出现在民间艺术或民俗活动中,大多表达的是幸福、吉祥的意义。这就形成了“鱼”母题的另一个主题谱系。汉代铜洗、铜镜中常见的“双鱼大吉羊”图案,其构成通常为正中“大吉羊”铭文,旁边左右各有一个鱼图案。许慎《说文解字》中云“羊,祥也”,“大吉羊”即是“大吉祥”之意,两边的鱼纹图案也有吉祥、祝福的含义。中国传统对联中“晋砖五鹿宜孙子,汉洗双鱼大吉羊”④也是对这一吉祥图案的描述。之后,含有“鱼”母题的吉祥图案渐渐出现在大众日常生活中,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满足民众对幸福、喜悦的追求。明代以来,在谐音文化流行以后,“鱼”又和“余”“玉”产生联系,形成“年年有余”“富足有余”“金玉满堂”“吉庆有余”等多种表达方式,通过民间年画、民间壁画、民间剪纸、民间刺绣和民间陶瓷等民间艺术形式,传达喜庆吉祥的主题意义。时至今日,“鱼”表征的幸福、吉庆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结语

包含“鱼”母题的民间艺术还有很多,囿于篇幅,笔者只是简单梳理其中两个最主要的谱系结构。笔者发现在不同的谱系结构中,相同或类似的母题和意象可能在不同时空、不同民间艺术形式中传达不同的内涵。母题带有中性和客观性的特征,一旦母题或意象经过艺术主体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后,便具有主题的意义,从而上升到主题叙事层面。艺术主体对母题进行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的标准,由艺术主体所处社会、文化、道德等因素共同决定。“鱼”母题的原型意义或许是先民对鱼的敬畏以及对其生殖能力的崇拜。原始巫术出现后,鱼又和某些巫术、传说结合,成为人死后前往彼岸世界的接引途径和死后复生的愿望寄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鱼又成为期盼夫妻和谐、祈子求嗣的表征。在另外一个谱系结构中,“鱼”母题的原型意义是祥瑞文化赋予的吉祥内涵。在随后的时代更迭中,“鱼”始终作为民间吉祥的代表之一,出现在各种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中。“鱼”母题变迁背后反映的是我国传统文化演变影响下民间艺术思想的流变轨迹。

参考文献:

[1]张道一.中国民间文化论//张道一选集(下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2]陶思炎.中国鱼文化的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2).

[3]陶思炎.中国镇物.东方出版中心,2012.

作者:程家遐 单位: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