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城市建设公共艺术拓展之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城市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城市文化建设也在同步开展,以城市景观工程为代表的景观公共艺术成为主流艺术形式。《景观公共艺术设计》(李楠,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是从景观造型艺术视角出发,结合当前城市空间建设的实际特点,以新形势下的公共艺术设计思想为核心,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城市景观公共艺术设计提出新的见解。
全书共有六章,第一章对公共艺术概念进行解析,并对新时期中国城镇化建设下的公共艺术拓展之路进行介绍;第二章将重点分析景观公共艺术设计理论,包括景观公共艺术设计的目的、意义、文化、原则等;第三章则是从景观公共艺术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出发,分析景观公共艺术设计的空间性质,以及其价值倾向;第四章以景观公共艺术设计样式与表现形式为研究内容,通过分析不同形式的城市景观公共艺术作品,对其材质、色彩等设计进行分析;第五章以重点讨论景观公共艺术设计程序与方法,对城市建设下的公共艺术景观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第六章对多个景观公共艺术改造案例进行分析,使读者能够对景观公共艺术设计的作用与具体方法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除了空间元素的合理搭配之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城市不同功能区域的配置问题。
其中,城市景观公共艺术作品不仅具备丰富城市文化氛围的作用,同时具有导向、警告、提醒等功能,因此,城市化建设下的公共艺术拓展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文化艺术行为,而是一种更加复杂的多元艺术行为。根据《景观公共艺术设计》对景观公共艺术的研究,城市化建设下的公共艺术拓展之路还需综合考虑其主题性、文化性、功能性等,以满足新时期城市建设与公共艺术融合的要求。第一,城市化建设下的公共艺术拓展与城市主题文化的适应性。
对于不同的城市,其城市文化或多或少存在差异,为此,城市化建设下的公共艺术作品应与城市主题文化相互映衬,避免因文化杂糅带来的违和感。以苏州为例,作为江南水乡的代表,苏州市以水墨文化为代表,尤以老城区最为明显,苏州市政府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为最大限度弱化现代城市文化与传统苏州水墨文化的冲突,在城市景观公共艺术设计大量使用了传统文化形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公交候车区的书法长廊,现代公共交通与传统文化艺术的完美结合,恰如其分的呼应了苏州城市化建设的文化主题。根据《景观公共艺术设计》第二章所讨论的景观公共艺术中公共性、场域性、文化性三位一体原则,城市化建设下的公共艺术拓展已不再是简单的个人文化作品,而是由绝大多数居民高度统一的文化意识形态所形成的城市主题文化。第二,城市化建设下的公共艺术拓展与景观公共艺术的文化性。城市文化是区域文化意识形态的直接体现,城市景观公共艺术作品能够更好的突出文化层面上高度统一的意识形态,因此,城市化建设下的公共艺术拓展应侧重于景观公共艺术的文化性。李楠在《景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第二章中提到景观公共艺术的文化要素,即任何形式的景观公共艺术都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突出景观公共艺术的文化要素,是城市化建设公共艺术拓展的必然要求。
以青岛为例,作为典型的沿海城市,市政府在保留古建筑作为景观公共艺术的同时,融合了现代海洋文化元素,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五月的风”是“五四广场”的标志性雕塑,以大红色的基调和螺旋式上升的结构设计象征着生命与活力。城市化建设下的公共艺术拓展与景观公共艺术的文化性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城市化建设主要考虑区域功能与建筑空间的最佳利用,以至与压缩了公共艺术作品的展示空间,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会牺牲公共艺术而满足城市化建设对空间的需求,如北京古城墙的存废问题,即便是梁思成,也无奈于城市化建设与公共艺术文化之间的取舍。因此,城市化建设下的公共艺术拓展与景观公共艺术的文化性之间应寻求一个平衡点,否则,两者将会相互制约。第三,城市化建设下的公共艺术拓展与景观公共艺术的功能性统一。无论任何形式公共艺术形式,都是城市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不同类型的功能。
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以景观公共艺术为代表的功能属性则是公共艺术拓展的又一重要方向。《景观公共艺术设计》对景观公共艺术设计的功能性并未进行强制性约束,但是,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可用空间持续压缩,城市景观已然成为公共艺术展示的最佳载体。例如,四川省某城市将沿街报亭改为“熊猫”造型,这不仅体现了四川省的“熊猫文化”,同时也提升了城市文化体验效果。城市化建设下的公共艺术拓展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建设,能够为城市区域功能划分提供依据。
作者:黄雄 张圆惊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