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文化传承下的高校民间舞教学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文化传承下的高校民间舞教学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文化传承下的高校民间舞教学策略

【摘要】在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地球村”的特征日益显著,世界成为一个共同体,跨种族、跨地域、跨国家、跨民族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随之而来的便是文化的相互融合和借鉴,在这其中舞蹈文化的交流明显增多。民间舞蹈文化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如何传承以及传承哪些内容便成了文化传承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在高校教学中,有着传播地方文化的责任与义务。高校民间舞蹈的教学,便成了一个不得不关注的课题,在这样的形势下,本文对此展开探究,意在对高校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意见。

【关键词】文化传承;民间舞蹈;教学策略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间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各不相同,因此形成了不同民众的不同舞蹈风格。在文化融合越来越强烈的时代下,河北省作为民间舞蹈丰富的地域,众多民族舞蹈面临着传承困境,民间舞蹈发展路径单一。高校中的民间舞蹈的传承面临着方向性把控不当的问题,动作的风格、文化解读等已经成为亟待教育研究工作者探讨的问题。地方民间舞蹈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民族发展离不开对我国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保护,高校教育工作者依然需要对本土民间舞蹈的传承做出努力。

一、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概念

文化传承作为一个大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说是基于当下的文化融合大趋势,立足于本土的特殊情况,为本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和象征意义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开展的一系列学习和继承活动,目的是保护这些优秀文化的发展,使其不至于在大的文化融合洪流中流逝或者消失。单从民间舞蹈的传承来说,舞蹈文化的传承,就是为了力促我国各地域内民间舞蹈后继有人,得到相应的发展和延续,继续谱写我国丰富的民间舞蹈史。而在现代社会,相对于经过艺术加工的职业舞蹈来讲,发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流传在民间的舞蹈我们称之为民间舞蹈。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则是针对民间群众自发舞蹈时,所依托的人文背景,受众的历史、地理环境,所反映的人文思想和信仰,以及舞蹈的过程中透露出的群体信息和表现出的文化理念。我们称这些与民间群众自发舞蹈的相关文化信息为民间舞蹈文化。其传承的方式自然是将这些朴素的、未经雕琢且原汁原味的舞蹈信息收集起来,能够更为久远地保留其原始风貌,并继续流传在人民群众之中。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方式,以文字梳理、学理研究的理论性静态传承,以作品呈现的动态性传承。在活态传承中,分为向职业化的教学形式或舞台形式传承,以及向民间维度中的平等传承。

二、衡水高校民间舞蹈传承的意义

(一)民间舞蹈具有丰富的文化符号意义我国的民间舞蹈虽然种类繁多,形式各有不同。但是究其共同点之处,就在于其起源于各地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反映了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和风土人情。衡水地区是以汉族为聚居的农耕文化居住带,这片土地上的民间舞蹈包括地方三大秧歌:景县疯秧歌、安乐秧歌、打花膀。这三种秧歌的舞蹈符号都体现了农耕的民间文化,舞蹈之中有农耕时劳作的动作状态,同时农耕劳动时的劳动工具也部分发展为了舞蹈道具。如玉米这类农耕作物,在安乐秧歌中表示引领众人的指挥棒。在思维模式上也承继了汉民族农耕的思想,队形中多呈现对称的构图。角色上通过扮丑行为,饰演农夫农妇形象、农村姑娘和小伙形象,具有质朴的生活气息,因而形成了农耕文化影响下的舞蹈风格。舞蹈中的道具、舞蹈的队形、舞蹈动作,都传达出衡水地区人民农耕劳作的历史文化背景,突出了衡水地区的风土人情,是典型的衡水文化符号。

(二)衡水民间舞蹈是文化瑰宝衡水是古冀州的所在地,有着悠久的文化背景。无论是音乐方面还是舞蹈方面,或是文学方面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背景和极深的造诣。民间舞蹈本身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遗存,在文化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衡水地区的高校对民间舞蹈的传承,是对舞蹈文化发展性保护的重要手段,也是民间文化与校园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衡水高校对舞蹈文化的传承,是地域文化软实力的象征,对地域内的文化输出和文化影响力的扩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舞蹈文化发展的需要我国的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粗犷的草原舞蹈文化、温柔的海洋舞蹈文化、热情的绿洲舞蹈文化、朴实的农耕舞蹈文化、矫捷的高山舞蹈文化,这些各种各样的舞蹈构成了我国丰富的舞蹈体系。它们是我国舞蹈发展的基础,是我国舞蹈成长的源泉。我们在受到外来舞蹈文化的冲击时,不能对舞蹈受到外文化冲击的现象视而不见。我国的舞蹈文化和舞蹈事业需要相关工作者紧抓当地民间舞蹈的特色,并将其发扬光大。“一个没有悠久文化的民族,其文化的发展必定都是嗟来之食。”在衡水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所蕴含的舞蹈文化,足以支撑起高校建设舞蹈文化的基石。高校教师要懂得利用这种优势,在继承本民族舞蹈文化的基础上去发展传承地域内的民间舞蹈事业,以本土优秀舞蹈为主体,以外来舞蹈发展方式为借鉴,这样才能使我国的舞蹈事业发展更具特色。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人文情怀的发展,是民族属性的观照。舞蹈作为一门综合性质的艺术手段,在动作与队形的表演形式之下,包含了人民的信仰、思想、生活习俗等一系列风俗文化。在衡水这片历史悠久的地域上,承载着的舞蹈反映了衡水地区人民的思想。舞蹈文化的发展需要从多角度考虑,高校以系统的形式整理,以教学的形式传播,充分保证衡水舞蹈文化的传承,符合我国舞蹈文化发展的需要。

(四)丰富校园课程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下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丰富,在日常的业余生活中,精神的消费需求在日益扩大。衡水地区的劳动人民,以农耕文化的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为庆祝丰收的喜悦而聚在一起表演传统舞蹈的习俗,已经从人们的视野中渐渐淡去。高校对民间舞蹈的传承,是在民间舞蹈逐渐消解的过程中,对其从文化形态上的一种保护。同时,也是对民间舞蹈文化在高校传承方式的梳理。从高校的角度,也可以丰富高校的课程建设。衡水高校中汇集了专业的舞蹈人才,可以作为衡水地区民间舞蹈传承与传播的重要桥梁,对传承衡水地区民间舞蹈、丰富校园舞蹈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衡水高校民间舞蹈教学中可行性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从意识上主抓学生学习兴趣,可以保障学生群体对民间舞蹈的热爱。所以,在衡水地方高校民间舞蹈教学中,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对于民间舞蹈的兴趣。创设民间情景,或带领学生进入到田野之间,感受民间舞蹈的原生状态。利用外在的、新颖的教学手段,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通过营造民间艺人与学生同处相同的学习环境来激起学生学习民间舞蹈的兴趣,感受民间艺人质朴的舞蹈风格。总之,激发学生对民间舞蹈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而学习兴趣激发的手段也多种多样,这需要老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制定相应的方法。在具体的高校民间舞蹈教学中,老师应根据具体的舞蹈风格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不能一概而论,否则就会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逐渐被消磨殆尽。高校民间舞蹈教学应该提升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衡水地方民间舞蹈的魅力,感受地方民间舞蹈文化,使教学服务于地方文化,服务于地方经济。

(二)注重教学方式的变革从文化传承的视野下,衡水地区的高校对当地舞蹈文化的传承,是以民间艺人直接教学的方式进行的。这样保证了民间舞蹈的风格性的传承,但是也导致民间舞蹈失去了处在民间的符号指代意义。在传统的高校民间舞蹈教学中,老师对于学生的教学通常都是亲身示范、一一纠正的言传身教,教学方式单一。同时,由民间艺人直接将舞蹈动作传授给学生,导致学生难以辨别清楚民间艺人身体所示范的肌肉运动,从而使学生掌握动作的运动规律时出现偏差。目前我国的信息发展水平、科技水平与日俱增,科学技术可以成为舞蹈老师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在民间舞蹈课程中,采用科技手段将衡水民间舞蹈的原生状态以3D的数字化模式、AR技术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不出校门的情况下,了解衡水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在三维空间的数字交互中,不仅为学生营造出民间田野的真实场景,而且AR技术也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民间艺人浓厚的舞蹈氛围。同时专业舞蹈教师当场向民间艺人学习动作,掌握其风格韵律,并通过教师的总结传授给学生。

四、结语

衡水地区的民间舞蹈,是农耕民族在农耕文化带所形成的文化结晶,背后蕴涵的是人民群众的思想与精神追求,具有鲜活的文化符号性特征。衡水地区原生态民间舞蹈的留存,是衡水地区民间文化发展的重要一环,反映出这片土地上人民的思想追求与信仰。在新时代文化融合的背景下,舞蹈工作者应该积极主动地保护和传承我国本土的民间舞蹈,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起来,尤其是身处舞蹈教学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更应如此。对衡水地区的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希望通过衡水地方高校对舞蹈文化课程进行系统整理与传播,对地方民间舞蹈的传承教学进行策略式的研究,使衡水地方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继往开来,将舞蹈文化继续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肖双婧.基于文化传承视角谈民间舞蹈的教学[J].黄河之声,2019,(09):134.

[2]钞超.文化传承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76):277-278.

[3]李夏.文化传承视野下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策略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05):105-106.

[4]粟清玲.试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J].黄河之声,2018,(11):102-103.

[5]唐琳佳,雷燕.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及发展[J].艺术评鉴,2019,(01):53-54+67.

[6]刘垚.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与发展趋势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11):205-206.

作者:李宇博 单位:衡水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