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间艺术以美促德可行性及策略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间艺术以美促德可行性及策略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民间艺术以美促德可行性及策略分析

河南地处中原,古人称之为“天下之中”,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悠久的传统文化造就了丰厚的民间美术文化资源,就河南民间美术而言,内涵丰富、造型古朴、色彩明丽,有着鲜明的中原地域特色。民间美术样式与地域民俗相结合共同构成了河南地区民俗文化所特有的艺术形式,例如朱仙镇木版年画、淮阳“泥泥狗”、浚县“泥咕咕”、剪纸、桐柏皮影等诸多民间美术样式,都曾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进程中闪烁过耀眼的光辉。细细探究,我们不难发现,河南民间美术不仅有着十分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且裹含着大量的“美”“德”因子。也就是说,在德育实践工作中,民间艺术可以作为载体来实现“借美育德,以美促德”的效果。而在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操作中,我们也能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使“以美促德”的目标成为现实。

一、河南民间美术的独特内涵是实施“以美促德”的前提条件

河南民间美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巧夺天工,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极为丰富,可谓精美绝伦。与此同时,河南民间美术还有着“以人为本,以善为美”的价值取向。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劝善戒恶,通过宣扬先烈事迹、忠孝贤良、圣贤风范以及侠义行为,再借助审美力量和娱玩方式来宣道施教,俨然已成为宣扬信仰观念和道德思想的物化形式。它不仅有着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而且呈现出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比如,新乡小杨庄年画中的人物都是一些主管我们生活琐事的各路神仙,人们通过粘贴这些年画来祈求我们的生活在新的一年都更加安定祥和;河南的剪纸艺术则完全凭借着自己无拘无束的想象,将身边的事物夸张变形,直抒心意,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延续、种族繁衍,及生活美好的向往与渴望;淮阳“泥泥狗”是包含着动物信仰、祖先信仰和生殖信仰于一体的复合信仰的产物,体现着淮阳人求吉纳瑞、期望家人平安、多子多福的美好祥和的生活愿望;浚县的“泥咕咕”常有一些复合造型,如把两个或三个造型合为一体,寻求一种和谐统一,并将人民群众所有的祝愿、所有的期盼、所有的幸福都寄托在其中。这种丰富多彩、精彩绝伦的艺术表现形式,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构成了河南民间美术的独特内涵。前者是河南民间美术蕴含着丰富“美”因子的体现,而后者则是其蕴含着大量“德”因子的体现。它体现出了民间美术对于善的追求,以及人们对生命生存的渴求和对祥和世界的殷切向往。正是因为蕴含着这样的“德”因子,河南民间美术才得以通过对人性中“善”一面的呼唤来实现教人向善、净化灵魂的德育效果。河南民间美术的“德”和“美”水乳交融,不可分割。它的“德”以“美”的形式呈现,它的“美”则以“善”作为特质。在教育学的领域内,德育注重发展受教育者的意志约束力,是一种说服教育,以铸造人的理性和遵从人的意识为目的,受教育者处于被动的地位;美育是一种自由的感性的人格教育,靠受教育者的人生体验和领悟达到教育目的,具有自发性。美育的中心任务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规律”,形成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虽然两者在性质、方式和功能上有所不同,但却有内在的价值统一性。道德可以充实艺术的内容,反过来,艺术也可增强道德的力量。这是一个完整的教育实践过程。由于河南民间美术的独特内涵,我们可以有效利用河南民间美术来实现这种实践过程:将德育知识寓于河南民间美术知识之中,以美启智、以美载德、以美导善;将枯燥乏味的道德教条寓于通俗易懂、可感可知的艺术形象之中,注重美、德的情理结合,从而达到审美育人的目的,实现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河南民间美术以其独特的内容、价值观、艺术语言和审美体系,为实施“以美促德”的教育实践提供了前提条件。我们可以依托河南民间美术中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艺术遗存,在深入挖掘民间美术中的“美”“德”因子的基础上,借美育德,以美促德,在传授美学知识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教化,一举两得。

二、利用河南民间美术实施“以美促德”的可能性

(一)利用河南民间美术实施“以美促德”在理论上的可能性

第一,河南民间美术可以在提升认知与技术水平的过程中实现“以美促德”。学习者通过对河南民间美术的学习,不仅能进一步深化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内涵,提升自我的认知水平,而且能掌握蕴含在民间美术中的高深的艺术创作技巧,从而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而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感受体验,这将有助于实现德育教化。而这同时也是我们大力提倡民间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之所在。河南民间美术将知识赋予形式,使实用蕴含着优雅,使科学所不能发现、记忆无法存留的东西变得永久可见,并且对于调整人们的精神状态或者说是提高道德水平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河南民间美术中裹含的大量丰富朴实的“美”“德”因子,也使得“以美促德”的实施成为可能。第二,现代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手段的快速发展为河南民间美术“以美促德”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支撑与保障。河南民间美术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但因民间美术手工制作的特点,很多艺术成品是零散的,不便于集中展示。而且新兴商业文化的兴起,加剧了大众对民间美术的漠视,加之因保护不善,不少地方的民间美术濒于绝迹。因此,将民间艺术搬至短短的45分钟课堂作为教学内容进行讲解、赏析,更是难上加难。但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这方面的压力,也使得利用河南民间美术实现“以美促德”获得了现实可能性。利用网络及强大的搜索引擎,我们可以将散落于各处的民间美术成品聚集起来,将大量有关河南民间美术的图片文字信息浓缩在一节课上,使得原本分散的民间艺术品在学生眼前实现集中地展示。而且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图像、动画、影像、声音等媒介使这种展示更为生动形象,还可使凝固在民间美术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从而将民间美术中蕴含的意蕴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美”得以以更加直观、立体的方式呈现出来,进而为“德”潜移默化地浸润人心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大大提升了“以美促德”的可能性。

(二)利用河南民间美术实施“以美促德”在实践层面的可行

第一,利用河南民间美术实施“以美促德”符合未成年人的心理认知规律。孩子们在未识字之前就特别爱涂鸦作画,以最简单明了的线条、颜色表达他们眼中的人、事和物。有西方学者认为,学龄前儿童的艺术活动和早期人类的艺术活动不乏相似之处,都是人类深层潜意识的自然流露,是生命力和智慧之光的最早闪现。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文艺的特点是“有最强烈的力量进入人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就拿它来浸润心灵”。他甚至认为,如果学生们“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融美于心灵的习惯”。这不正与以美促德相暗合么?如能在实践中引入美育,设置情境,启发学生进行道德认知,引起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让学生感到道德是出自自身的需要,而不是来自他人。这样的德育才可能真正变成心和心的关怀。第二,利用河南民间美术实施“以美促德”在历史上已有先例可循。早在春秋时期,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的真知灼见。在汉文帝时,有古圣先贤通过壁画进行道德训诫。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有载:“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贤愚成败,靡不载叙。恶以诫世,善以示后。”鲁光殿的壁画内容大多是天地、山海、神灵,传说中的古圣先贤和神话人物大多具有“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作用,而通过图画传教于目不识丁的百姓,自然比文字更有效。“鲁斋先生”许衡,很注重利用艺术资源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他认为“抓德行,是治教中的大节目,须臾不可偏离”,“教人,使人必先知有耻,无耻则无所不为;既知耻,又须养护其知耻之心,督责之使所谓,荣耀之使有所慕……”许衡十分注重并善于运用教学艺术,所谓“无贵、贱、贤、不肖皆乐从之,随其材昏明大小皆有所得,可以为世用”。总体看来,古人虽无我们今人这样的理论自觉性,但在漫长的教育实践中也摸索出了一套以美育促德育的切实可行的方法。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以美促德”的理念在实践层面是可行的,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在实践中利用河南民间美术实施以美促德的策略

(一)以河南民间美术为教学内容开展综合性

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实现以美促德比如剪纸艺术。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在河南地区广泛存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见到。我们可以设置一些综合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调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运用剪纸艺术的场合、剪纸的类别和功用,并要求学生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调查结果。然后设置具体的情境,开展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情境活动制作恰当的剪纸(比如新年、婚丧嫁娶等),并且讲述制作思路。这样,学生在具体实践中体会到河南民间美术的运用情况,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民间美术中蕴含的道德倾向。

(二)从校本课程研发和建设的角度推进以美促德的实施

一方面,河南民间美术有足够的价值,可以进入中小学甚至是大学的课程体系。有研究者认为:“教学内容中的学科知识,应该成为学生精神和德行发展升华的智力基础。”若以此为标准进行衡量,河南民间美术显然具备成为专业学科知识的条件。另一方面,河南民间美术是我们中原文化的精髓,作为河南人应该了解自己地区的文化特产,应该从幼儿园开始直至中学都要深入学习河南民间美术,以便从小得到熏陶。因此,我们认为学校可以尝试以河南民间美术的具体内容为基础,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为倾向进行美术学科校本课程研发。这样的课程研发不仅可以实现美术学科的校本化,而且可以使利用河南民间美术实施以美促德成为常态化。总之,河南民间美术具有独特的属性和内涵,使得德育和美育能在其身上实现完美的融合。我们应深入挖掘河南民间美术中的“美”“德”因子,借助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研发,由点及面、循序渐进地运用河南民间美术推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实现河南民间美术的“以美促德”。

作者:徐灵恬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