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间艺术促进幼儿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间艺术促进幼儿发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民间艺术促进幼儿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园要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民间艺术源于自然、源于生活,体现了基层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能带给人们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感受,展现了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源泉。幼儿园应采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承发展民间艺术教育,增强幼儿对乡土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与自豪感,让“有根的小苗”获得健康快乐富有个性的成长。

一、优化育人环境,拓宽艺术视野

近年来,各地区幼儿园都十分重视发挥包括民间艺术元素在内的环境教育作用,让幼儿充分与环境对话、互动、融合,在无声的环境中接受民间艺术的熏陶,感受和发现民间艺术的真、善、美。

1.让环境“凸显”特色。利用民间艺术元素来创设环境,并非越多越好,也不是简单的大拼盘。要在民间艺术中,精心选择、撷取与办园文化和环境完美融合、与当地民间艺术传承相得益彰、与幼儿生活和情感体验息息相关的地方艺术元素,才能实现环境育人的最优化。如,我园地处闽南,通过精心设计“闽南好地方”主题艺术大厅,重点凸显闽南古民居那燕尾脊和红砖瓦的特色,选择寓意美好愿望的花鸟、图腾装饰的图案,惟妙惟肖地呈现闽南建筑精致、实用、美观的历史文化,让幼儿在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中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启迪。在院落内展示一幅幅体现劳动情景的农民画,那艳丽的色调和夸张的表现手法,深深吸引着幼儿驻足观赏,此时无声胜有声,他们兴趣十足地观察与述说画中的故事,促其在交流与想象中拓宽艺术的视野。

2.让环境“走近”幼儿。民间艺术在幼儿园的传承,其前提不仅是幼儿能感受、易理解,还要感兴趣、可参与,这样才能唤起幼儿的共鸣,激发其尝试创作的热情。我们把楼道改建为艺术长廊,让幼儿自由徜徉在富有艺术气息的印染吧、陶艺吧、石头吧中……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如创设竹艺吧,让幼儿挖掘竹子的妙用,探索竹叶、竹片、竹根、竹条的不同艺术表现,发展幼儿的多元智能。在陶艺吧里,让幼儿与陶土精灵互动,发展他们的感知力和创造力,传承家乡优秀的古陶瓷文化。在石头吧里,喜欢绘画的幼儿把它当立体画纸,描绘出生动质朴的石头画;喜欢音乐的幼儿,把它当成有趣的乐器,敲打出原生态的自然之声;喜欢建构的则把它当成多彩的积木,搭建别致的石头屋……幼儿融入于趣味无穷的生态环境里,经过拼贴、制作有趣的艺术品,大胆地运用色彩、线条、图形等符号凸显个性,勾勒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童真世界。

3.让幼儿“创造”环境。幼儿园的艺术环境创设要发挥其隐性教育作用,就必须将环境创设与主题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让环境成为传递教育信息、表达师生创意的舞台。如,在大班开展《闽南建筑》主题活动,幼儿通过收集整理“我知道的闽南建筑”“我喜欢的红砖民居”“家乡有名的古厝”等,并用自己的作品来布置主题环境,他们感到乐趣无穷。在陶艺塑造时,幼儿用泥巴创造性地做出了许多自己喜欢的东西,有小鱼、小鸟、帽子、风车、飞机等,还把它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让一件件作品“开口说话”,既做到创意无极限,又进一步展示、丰富了环境本身。环境创设还可结合传统节日,如“春节”临近了,引导幼儿运用剪窗花、做灯笼、印年画等民间艺术手法,师生齐动手,把“闽南好地方”主题大厅打扮得更有年味,更显童趣,更具民俗特色,进一步促进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

二、融入活动课程,提高认知能力

要选择与幼儿日常生活相接近的、具有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教育内容,把传承民间艺术纳入幼儿园课程,纳入领域活动及主题进程中,对幼儿进行民间艺术启蒙教育,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

1.让一日生活融入课程。教师如何把民间艺术内容有机渗透在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是一项需要取舍的智慧。让民间艺术教育活动层次化、生活化,才能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整体的民间艺术熏陶。如晨间接待时间,在播放儿童歌曲时逐步渗透民乐欣赏,让幼儿慢慢接受、喜欢优美的民间音乐;进餐前的等待过程中,在念诵儿歌中加入闽南童谣、答嘴鼓,让幼儿在朗朗上口的吟诵中更多了解闽南风土人情;饭后散步时,带着幼儿走进艺术长廊,观赏版画、印染、泥塑、剪纸等工艺品,感受神奇的民间艺术;午睡前,既给幼儿讲述轻松愉快的寓言故事,也适当穿插苏颂等闽台人物故事;午睡后可让民间音乐伴随着幼儿起床、穿衣,真正做到一日活动皆是教育、皆是课程。

2.在领域和主题活动中深化课程。民间艺术教育要产生更大的教育效果,不仅要把其融入领域和主题活动之中,还要积极探索利用主题活动来不断深化课程。因为只有随着主题的深入开展,才能更有利于启发和引导幼儿了解民间艺术的表现方式,提升幼儿对民间艺术的理解、欣赏和再创作水平。如:大班主题活动“闽南高甲戏”,若仅用介绍、欣赏、模仿等形式来感知是远远不够的,还可通过设计制作系列人物的服装、表演道具,尝试开展戏剧游戏等,满足幼儿的自我表现和探索创新。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根据主题教育活动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带领幼儿走进芗剧团、民间曲艺博物馆去参观,走入艺术品生产车间去体验……有趣的民间艺术主题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不仅使幼儿学习的时间、空间、材料、背景得以大幅度的拓展,也使幼儿在社会环境的学习、欣赏和体验中,获得情感、态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和谐发展。

三、推进民间游戏,激发创新思维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主要方式,将优秀的民间传统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资源,不仅能加深幼儿对乡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而且使教育过程更具情境性,更能提升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

1.利用民间艺术资源创造性开展游戏活动。如,在开展“漂亮的民族服装”游戏活动前,教师为幼儿展示各种各样的服装秀,特别是观赏北京奥运会颁奖典礼,礼仪小姐穿着蓝色和白色互相辉映、素雅清秀的青花瓷礼服,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感知理解的过程中,不可过多地关注款式的丰富和层次的多样,而是注重引导幼儿观察服饰的线条、颜色之美,让幼儿有意识地感受民族服装的艺术魅力。通过交流与分享,启发幼儿思考怎样的图案搭配才是美,怎样的色彩搭配最具特色。然后,教师提供海报、包装纸、旧报纸、购物袋等材料,引导幼儿大胆地运用色彩、线条、图形等符号,通过裁剪、拼贴自己动手制作各种民族服装。幼儿设计了一整套青花瓷、中国红以及水墨系列的民族服装,用剪纸、灯笼和刺绣来表现中国红的热烈,用代表吉祥的花卉、鱼鸟表现出青花瓷的淡雅,用浓淡不一的花鸟山水表现出水墨服饰的韵味,他们巧用独具风格的民间艺术元素,勾勒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童真世界。在“漂亮的民族服装”表演游戏中,当他们穿上自制的体现民间艺术的服饰,其思维更加开放,表情更加自信,表演更加无拘无束,不断推进游戏的内涵发展。

2.在民间传统游戏中寻找多元的教育契机。深入挖掘民间游戏本身所蕴藏的丰富元素,不仅有利于提高幼儿的个性体验,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也能使一次游戏呈现多元化的教育效果。如,车鼓弄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俗歌舞艺术,它说唱合一、动作朴实、易学易演的风格深受闽南人喜爱。其独特的道具是蒲扇,游戏中幼儿对蒲扇表演的动作特别感兴趣,并在分组活动中逐步发现了问题———如何让各组使用的蒲扇有特色易分辨?让手中的蒲扇变得更漂亮?教师引导幼儿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独具特色的蒲扇,使车鼓弄的表演更加生动有趣。幼儿在做做玩玩的游戏中,从蒲扇的色彩及装饰效果进一步联想到中国龙,他们自发地把蒲扇首尾相连接成一条长龙,继而生成了表演舞龙的新游戏。这简易的蒲扇长龙引发了幼儿的无限创意,教师适机提供各种龙的造型图案供幼儿欣赏,于是幼儿运用了更多材料,制作出精巧的龙头、龙尾、草帽龙、簸箕龙、布龙……那别具特色的中国龙出现在户外活动、早操、表演游戏及艺术长廊,幼儿乐此不疲,百玩不厌。民间游戏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我们要注意遴选、改良适合幼儿发展的民间游戏,让幼儿在参与游戏、享受游戏、拓展游戏的过程中,体验着合作与成功的喜悦,也促进其创新思维及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四、挖掘家长资源,共促幼儿发展

民间艺术的启蒙教育是一种直接、有效、有趣、发展的学习情景,要充分挖掘家长中的民间艺术资源,整合社区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力求让家长与教师共同参与,同步教育,更好地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全面协调发展。

1.幼儿园应充分发挥家长的职业资源优势。邀请有经验的家长参与民间艺术“助教”,使教育手段凸显多元化。让具有不同的职业特点和专业特长的家长走进课堂,可拓展幼儿的学习领域。如:请就职于文化馆的家长走入班级,告诉幼儿家乡的礼仪、民俗,并引导幼儿欣赏高甲戏、歌仔戏、木偶戏等优秀剧种,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请巧手奶奶来园展示用小麦秆或者玉米皮编织艺术品,当看着这些简单的材料瞬间编成箩筐、草帽、小狗、小鹿等美不胜收的工艺品时,幼儿的掌声及欢呼声此起彼伏;还有家长把收藏的《老鼠嫁女》《三个和尚》《十二生肖》等民间剪纸作品让幼儿欣赏、讲故事,帮助幼儿了解丰富的民间传说……家长助教,不仅深化幼儿对民间艺术的理解,也为幼儿园课程注入一股新鲜的力量,更让幼儿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

2.让幼儿走向更广阔的民间艺术资源空间。通过开展“大手拉小手,假日社区行”亲子活动,鼓励家长带着幼儿走近家乡及祖国各地山山水水,突破时空局限使幼儿充分感受和体验民间艺术。如,节假日期间各个家庭自由组合,带领幼儿走进影视城,感受灰瓦白墙、雕镂画壁的明清古建筑的独特魅力;到民俗广场去,欣赏着锣鼓、唢呐的节奏,近距离去发现舞龙人和舞狮队的默契配合、灵巧步伐,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还有观看木偶剧团的表演,在民间艺人的指点下亲子互动学习提线木偶手指操,让幼儿懂得木偶表演的基本方式……家长与幼儿共同感受和体验着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幼儿园还结合各节日开展具有民间艺术特色的亲子活动,如中秋节举行“亲子博饼”活动,端午节的“包粽子”,儿童节的“民俗运动会”等。民间艺术得到了广大家长的认可和支持,同时各个家庭之间能互相学习、共同分享,有效形成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合力,家园同步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独具魅力的民间艺术为幼儿的成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幼儿投入到生动有趣、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活动中,不仅能够充分地感知美、想象美、理解美和创造美,而且能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因此,我们应积极推动民间艺术在幼儿园的传承与发展,让民间艺术之花“盛开”在幼儿心中,并以新形态在幼儿园里尽显其独特的教育价值。

作者:林少云 单位:厦门市同安区兴国幼儿园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