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方言演唱的民间艺术生存及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方言演唱的民间艺术生存及发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方言演唱的民间艺术生存及发展

摘要:我国民间艺术大多处于发展瓶颈期,甚至有很多已经消失了,面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对民间艺术的发展与生存问题展开研究。本文针对以方言演唱民间艺术进行充分研究与论证,为此类民间艺术的生存发展尽微薄之力。新形势下,要发展就必须创新,要创新就得保有市场,增加投入,如此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此类民间艺术真正发展起来,而不是一味的“保护”。

关键词:方言演唱;民间艺术;发展与生存;创新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形成若干种富有特色的方言。在从前经济不是很发达的时期,人们往往使用方言交流,因此出现用方言表演的民间艺术,比如内蒙古的二人台、漫翰调、青海的花儿及陕北老腔艺术等。有些方言在语音、语法上与其他地区差异较大,所以从形成固定时期起,其自身便具有封闭性特征,外地人很难听懂。目前随着外来文化的浸入,我们越来越发现民族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有特色的文化标识,所以各地都兴起了民俗、民间艺术的研究,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即将消失或已经消失的艺术形式的可贵之处。但问题是,这些艺术大多属于民间艺术,而现在也大都处于发展的瓶颈期,面对大众文化的泛滥,这些具有艺术价值的东西往往正面临着失传的尴尬境地,面对这一问题,有必要做一些研究和论证。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如何将这些即将消失的民间艺术,重新拉回大众的视野,让其重新涣发生机与活力。

一、唱给谁听是此类艺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以方言演唱的民间艺术,往往都浸透着该地区的文化、风俗,能够流传到现在,说明其艺术价值和魅力都很高,但是,是否因此就得必须保持原样,“原汁原味”才最好?历史发展表明,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只有古董才永远不变。作为艺术,是在不同文化氛围中不断融合、舍弃、创新的,才能够保有生命力,或者可以说一种艺术如果已经失去了创新的能力就证明其生命已经开始枯竭了。如今此类艺术的观众群越来越小,外地人往往听不懂,即使十分喜欢,也难以深入研究,听不懂歌词意思,使其传播、继承和发展的最大障碍。所以外地人能够接受的也大多是用普通话唱的带有某地风格的部分,而这一部分所占比重十分小。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没有人听,便没有市场,再好的艺术也会失去活力。如何让外地人接受是摆在方言演唱的民间艺术面前的一道难题,只在小范围内被当地人接受的东西,对当地人也早已失去吸引力,甚至被当地人认为是老土、过时的东西。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这是一个睁眼看世界的时代,人人都在猎取着外界新鲜的事物,一成不变的东西显得有些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而我们自身又没有具备走出去的条件,自然陷入困境之中。本地的年轻人是传承民间艺术的主要力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南人温婉,所以出现黄梅戏、越剧,苏州评弹等艺术形式;西北地区,民风彪悍,所以出现象老腔、秦腔这样的艺术形式,外地人去演绎,总有些隔阂,还是本地人更能表演得淋漓尽致。可是年轻人都不喜欢这些民间艺术了,又如何传承。从上个世纪中后期开始,年轻人便随着港台流行歌曲的脚步与方言演唱的民间艺术渐行渐远,而年轻人恰恰是文化的传承者,往往人们喜欢什么,是不可强制的,不可能强行不让年轻人唱流行歌曲。更有甚者,即使一部分年轻人意识到民间艺术的可贵了,却因为学校不教、家长不会、社会上不流行等因素的限制,而难以深入接触。所以,方言演唱的民间艺术,如今只在小部分中老年群体中,而从全国范围看,经历过战争年代,及改革开放的中老年人更多还是喜欢用普通话演唱的红歌、八大样板戏等。方言演唱的民间艺术,已不是其业余生活的全部,所以赵丽蓉老师演小品得会说英语,得会唱流行歌会跳现代舞,这才能让人惊艳。老年人们也没有停止追求时髦的脚步,民间艺术只是这些老年人生活中一部分而已。方言演唱的民间艺术,已经很难有“用武之地”。面对这种情况,方言艺术究竟唱给谁听,谁去继承,确实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面对大多数都不喜欢的现实,即使唱得好也很难引起共鸣的现状,想要发展,就要接受时代变迁的现实,弄清楚唱给谁听,让传统在新形势下、新的土壤中有新的发展,保持蓬勃的生命力。而不是“保护”就能让其永远留存下去。一件固体物件可以通过保护措施让其流传下去或流传得更久,但方言演唱的民间艺术却不可以,不求新的发展,总有一天会完全失去听众,甚至失去传人,无人继承。所以,应该突破自身发展局限,让更多的人接受,这样才是最好的“保护”。

二、如何去唱是此类艺术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首先,就应该探讨此类艺术如何既保有地方特色,又可以让外地人听懂,解决这一问题并不简单,不是简单的用普通话代替方言的办法就能解决的。因为民间艺术的可贵就在于地方性,方言所特有的词汇、语法语音,恰恰是普通话所不具有的,也是需要民间艺术保护的。如何让外地人听懂,又很好的保留地方特色,这一问题解决较好的例子,我们不妨研究一下。自从“原生态唱法”被提出,陕北民歌便走进大众视野,如今有一大批广为流传的歌曲,纵观这些歌曲发现,并没有出现令人难懂的歌词,只是在演唱中保留了个别方言音而已,并且,随着陕北民歌的流传,大家也都知道了我读(e),谁读(si)了。以《兰花花》为例,其第一段歌词是“青线线那个蓝线线,兰格英英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个人,与普通话不同字音的主要有:生下要唱成(sengha)、实实要唱成(sisi)、哥哥唱成(gougou)、我唱成(e),人唱成(reng)等,除此以外,还有大量儿化音的运用(线、格、英、花、人)。总体来说,一首歌只有几个字不同音,对外地人理解歌词并不会构成障碍,更何况还有字幕的帮助,所以这样的民歌可以流传。可见,首先要对那些与普通话差别较大的歌词进行改编,在让人能听懂的前提下,保留部分具有特色的方言音与方言词汇。像陕北民歌中的“圪梁梁”“泪蛋蛋”“羊肚肚手巾”不会给外地人的理解构成障碍,同时又很好的保有地方特色,这样的歌曲便可以流传,但比较生僻的词汇就不便使用。王宏伟演唱的《花花尕妹》也是这方面的好例子,歌曲改编自青海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原来的版本只有几句:“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看起是容易摘起难,摘不到手里是枉然。阿哥的白牡丹呀,摘不到想找的花儿枉然。”在《花花尕妹》的改编中,既保留了青海花儿中常用的比兴手法,又保留了地方词汇及语法特征的,丰富了歌曲的结构,有主歌有副歌,同时有引自有尾声,使这首结构简单的青海花儿在保留地方特色的同时,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歌中以牡丹花喻心上人,以上川、望来形容男子的求而不得,这份情感优美、宁静,深沉而炽烈。从其对女子的称呼中可见一斑,分别是“尕妹子儿”“尕妹妹”“妹妹”,这样称呼显得亲切、活泼、俏皮,让听众分明看到一个俊如牡丹、开朗俏丽的西北姑娘活脱脱站在眼前,而且对“尕”字并没有产生误解。随着青海花儿的传播,人们自然会接受这个字,这也正是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和功效。其次,应该探索与不同艺术种类及艺术风格的融合与创新。民间艺术往往“土得掉渣”,这是其标志性特征,这种朴实正是劳动人民真诚情感的表露。如今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种民间艺术反而成了小众的东西,更多的人脱离了田间地头的工作,脱离了山水田园生活,所以往往难以引起共鸣了,反而都被时髦的新鲜艺术形式所吸引。在此种情况下,出现了许多民间艺术与流行音乐融合的典范之作,比如内蒙古杭盖乐队的一些作品,将蒙古族民歌与摇滚恰当的融合,反而形成了新的时尚,快要失传的“呼麦”唱法,也让人们十分惊艳,在演出时为了避免理解障碍,杭盖乐队往往蒙汉语兼用,传统唱法与流行唱法并用,既是很好的继承又是了不起的创新。民间艺术在改变演唱方法、保留旋律的同时,可以使用更多的唱法去演绎,可以是通俗,可以是美声,不管用什么唱法,其旋律是不变的。就像《茉莉花》一样,经过多次改编,形成多个不同的版本,南方人在唱,北方人也在唱,就连外国人也熟悉这首歌,有混声合唱有独唱,有通俗方法的演唱,有民族唱法的演唱也有美声唱法的演唱,如今这首歌在国际舞台上可以代表中国,在中国舞台上又可以代表杭州,如此才能让这首歌保留下来,否则再好的艺术也会枯萎。青海“花儿”,内蒙古的满汉调,本来和陕北民歌一样,都属于方言演唱的民歌,但由于歌词实在不好懂,又没有很好的与新的艺术形式融合,所以,发展的势头不是很好。内蒙古西部的“二人台”与东北地区的“二人转”在很多方面都十分相似,但就是因为二人台语音词汇与普通话差别太大,所以难以推广。同时二人转在近年来发生很多新的变化,这也是二人台所没有的,比如以“说口”为主,因为喜欢听戏的人毕竟已经不多了;善于以模仿取悦观众,既模仿人的言行,又模仿其他艺术,很多二人转演员都会唱多种类型的歌曲;以“丑”角为主,充分发挥其娱乐功能,与当今的娱乐文化相适应,出现一大批家喻户晓的明星。尽管二人转遭人批评说已经不是二人转了,更像小品加唱,但不管怎样它可以存活下来,在存活下来的同时,再去讲究艺术性和社会影响。综上所述,方言演唱的民间艺术,其生存与发展最关键的两个因素就是:改造语言,在保有地方特色的同时让外地人听懂;与其他艺术融合,寻求新的发展与突破。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保留下来的艺术往往都是善于改造自身也善于接纳新事物的,一味的保护,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只能让其与时代脱轨,渐行渐远。

参考文献:

[1]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3]张坤.浅析改编陕北民歌《兰花花》演唱中的吐字[J].大众文艺,2014,(02).

[4]王金山.论河州“花儿”及其改编曲的语言特点[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作者:李秀岩 单位:赤峰学院文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