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间艺术的生命力与传承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钦州八音班作为广西民俗吹打乐的一种演奏形式,在民间显示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本文同过对钦州八音班的起源、演奏形态、实录及传承研究等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分析,希望可以为保护好本民族的传统艺术文化以及为民间音乐的“可持续发展”献出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钦州;八音;传承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山多地少,与海为邻,一年四季绿树常青。广西同时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拥有悠久的历史,有着自己丰富灿烂的文化艺术,独特的地理风貌赋予了广西特有的艺术属性。钦州八音班作为广西传统民间音乐的古老剧种,以独树一帜,粗狂、豪放的演奏风格,成为广西吹打乐的代表。本文通过结合八音班仪式的实录,对钦州八音班文化背景的梳理,更深入探究八音班文化的传承手段及意义。
一、钦州八音班的起源
八音班作为民族吹打乐的一种合奏形式,一直在广西、贵州等地一带乡镇村落传承延续着,八音班多为当地群众自发性的组织形式,所以长久以来深受群众的喜爱。广西的八音班主要流行于钦州、玉林、南宁、贵港、防城港等地,而钦州八音班主要存在于钦北、灵山、浦北等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灵山县漂唐村“八音班”、钦北那蒙“八音班”等。钦州八音班发源于民间,多为散曲,曲调多样。据传,民国初期,钦州“八音”老艺人当时只拥有两支祖传下来的号筒,两把自制的二胡,两支自制的笛子,演员一般只有四至六人。到了二、三十年代后,“八音”班乐器逐渐增加,有月琴、秦琴、大胡、锣、鼓、镲、叮叮等相继加入,人数也加多了。笔者在赴灵山、浦北等地采访八音班的老艺人时,一位70多岁的老艺人表示,八音吹打班已在当地流行了几代人,到他已是第四代传人。当地的村民也相继表示:从小便在各类场合中接触到八音吹打班。由此可见,钦州八音班已成为历史悠久并不可缺少的一项民间艺术活动。钦州灵山、浦北等地多为壮族汉族以及外来迁入居民,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域,使八音班在本地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也逐渐吸取外来文化元素,使得八音班的艺术织体越来越丰富。
二、钦州八音班的演奏形式
钦州八音班多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祭祖、满月、贺乔迁等。依照不同的场合来选用以唢呐为首的不同的器乐组合和演奏形式。比如过去结婚的场合,八音班的布阵也是很有讲究,以唢呐和低音号筒为前导,用来迎接新娘,其他吹打乐队居中,花轿居后;到达男方家后,仍旧以唢呐和低音号筒为前导,花轿居中,其他吹打乐队在后;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奏形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越来越趋于多样化,灵活化,演奏形式也随着当时当地的情况与现场效果来灵活选择。比如新娘在娘家离别父母时,两只唢呐(一般为一公一母)齐奏;新郎新娘拜堂时,乐队成员一般采用齐奏与伴奏的丰富形式,将热闹欢快、锣鼓喧天的民间乡土氛围展示出来,在现代八音班的演奏形式中更多是以热烈、丰富的背景将活动的氛围渲染出来。钦州八音的曲牌众多,一般为祖辈流传下来和外地传来两类,祖辈流传下来的曲牌多为口口相传而来,比如:《大朝王》《催归词》《一枝梅》等;外地传来的多为吸收或借鉴外地音乐元素而融合成的曲牌,比如:《步步高》《凤凰台》《渔歌唱晚》《杨翠喜》《平湖秋月》等,均从广州传入。钦州八音班曲牌的使用,也是根据当时的气氛、环境等因素,灵活选择。比如:新郎新娘拜堂时会演奏唢呐齐奏《拜堂笛》,为宾客吹奏《金玉满堂》,迎接新娘时,会吹奏《一枝花》等。钦州八音班的吹打风格基调大致相同,但细节千差万别。相似之处就是每段散板都会有引子,由引子反复后引出主调段,最后是结束段。钦州地区根据地域的差别,细节之处也会有差异,例如:钦北地区的吹奏风格是富于千变万化的节奏,旋律婉转细致,曲牌基本都用一个固定引子,干净利落的结尾都落在强拍上。而灵山和浦北的吹打风格是节奏规整,气氛明快而热烈,结尾速度会减慢,有明显的结束预兆。除了规整的节奏及调式风格外,还有一些如《春来到》等拥有转调风格的曲牌,这一表现手法丰富了整体结构,也增加了新鲜感。钦州八音乐器种类繁多,旋律欢快细腻,表演形式主要有吹、拉、弹、敲。吹:唢呐(两支),长号、笛子等;拉:二胡、京胡等;弹:阮等;敲:木鱼、锣、鼓、扬琴等。乐器的组合主要依据场合来搭配,常见的使用,有以下几种:1.高低唢呐各一支。(声音高亢、明亮;材质:铜,长1.5米;演奏内容:引子)2.两面鼓、小钹各一支。(两面鼓材质:木;声音深厚有力,节奏明快;小钹材质:响铜制;多为伴奏吹打曲牌)3.低音号两支。(声音浑厚,在乐队中担当最低声部)钦州八音的演奏形式一般为站奏和坐奏两种。1.坐奏:一般为固定场所的演出,演出乐队围在方桌坐下,一般面向宾客的方位,可左可右。一般常用于宴会、演出等。2.站奏:常用于迎亲、送葬、舞龙舞狮等活动,一般为两只唢呐在前,其他乐队居后的队列排列,边走边奏的形式。
三、仪式实录
笔者下乡随访钦州市灵山县,近距离观察灵山县的八音班演出现场,通过实地调查、跟进八音班在民间演出场所使用的曲目与当下音乐风格异同,探究八音班在历史的发展进程当中所表现的融合与坚持。以广西钦州市灵山县以及周边八音班的传承基础在广西各个区域八音班的存在状态以及变迁发展中,从风俗习惯、社会构成、生产方式等多角度入手研究,更全面展示了八音班的生命力。
四、音乐文化的传承手段及意义
通过对钦州八音的历史梳理,我们能够感觉到民俗文化就是在这样浓郁的民间环境中积淀而生,久而久之,便成为了当地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一)传承手段:八音班的传承人多为祖传或师徒相传,年轻一辈通过观察,师傅相授的方式,来领会精髓,“口传心授”作为八音古老的传承手段虽完整的保存了师承关系,但由于缺乏保护意识,使得今天八音班不能得到更好弘扬。(二)传承意义:八音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民间传统音乐不仅可以使人们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信仰,还可以弘扬中华之文化。八音艺术的发展同时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用文化带动经济,开拓民俗文化资源优势,寻找区域文化特色,形成经济、文化一体化链条。将民间艺术文化发展壮大,无论从何种方面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三)传承方式:现代文化虽对八音班有一定的冲击,但在钦州各地,八音班仍然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在各类红白喜丧的民俗事务中,人们仍然潜移默化的用八音吹打班来渲染气氛,这已然验证了一个道理,八音已成为一种文化的信仰和文化的符号。但这也提醒我们,如何保护好我们自己本民族的民间音乐文化;只有让民族民间传统音乐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传统音乐与环境和谐共融,才能为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生存土壤。
五、结语
文化的来源虽然具有多样性,但多样性的特质更应成为民间传统文化发展的铺垫,民间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中,发扬本民族文化的信仰与文化轮廓,融合出适应时代特色与本民族、本区域的独特文化风韵。当文化被人们潜移默化定义为“传统”时,那就说明依然存在生命力,有较深的群众影响力,可以发挥其在文化环境中的功效。某种意义上讲,文化的传承是复杂的,而不是标签式地强加于传承人,需要的是文化环境的团结,在团结中,给予民俗音乐活跃的展示空间,使之处于传播、发展与融合的文化环境中。
参考文献:
[1]卢克刚.广西少数民族“八音”考[J].艺术探索,2015(S1).
[2]王鑫安.邕宁壮族“八音分析与研究”[J].科技资讯,2012(19).
[3]顾文静.浅谈桂东南鼓吹乐“八音”的传承与发展-以贵港八音为例[J].黄河之声,2015(09).
作者:王颢霖 李妍奇 单位:钦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