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泌尿系统论文范文

泌尿系统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泌尿系统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泌尿系统论文

川崎病泌尿系统论文

一、脓尿

KD患儿常有尿改变,包括蛋白尿、血尿和脓尿。其中脓尿是最常见的表现之一。Turner等报道没有尿路感染的KD发热儿童有43%的有脓尿,而发热儿童只有9%的有明显的脓尿,这一发现表明,脓尿是KD的特征之一。KD的无菌性脓尿与尿中单核粒细胞有关。尿中的主要细胞是单核细胞,而不是中性粒细胞。KD的无菌性脓尿是由于非特异性的血管炎导致尿道炎。Melish等报道4例KD伴脓尿患儿,从膀胱抽取尿液没有发现白细胞,这表明尿道炎是白细胞的来源,然而,Watanabe等发现5/10例患儿膀胱尿中有白细胞,并伴有尿蛋白水平增高和β2微球蛋白增高,KD伴有脓尿者血清尿素氮和肌酐较不伴有脓尿者高。这一结果提示有些KD患者的无菌性脓尿来源于尿道和(或)肾脏。最近还有报道1例KD伴急性膀胱炎,说明KD的脓尿可来源于膀胱。黄华等报道15例年龄<1岁的不完全性川崎病(IKD)首发表现为脓尿(尿白细胞≥10/HP),尿培养阴性。按KD治疗后脓尿痊愈提示在疾病初期,高热伴脓尿的婴儿疑为尿路感染时,如果患儿血象过高,CRP和ESR显著增高,血清白蛋白下降,或肝功能异常,连续使用两代以上头孢类或其他抗生素无效,仍持续高热,即便发热时间<5d,仍需警惕患儿是否有KD,特别是IKD的可能。KD的脓尿不总是无菌的,Shiono等报道1例KD左侧膀胱输尿管反流相关的脓尿和肾盂肾炎,由大肠埃希菌所致。Wu等报道8/75例KD有细菌性脓尿,目前还不清楚是细菌性尿路感染(UTI)引起的免疫紊乱所致KD,还是KD共存的感染。目前认为是感染激发易感宿主的免疫系统所至,因此,认为是UTI引起的KD临床表现。

二、急性肾损伤(AKI)

AKI是一个新的名词,代替急性肾衰竭,主要强调肾损伤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没有表现出可测得的肾功能指标下降之前,肾损伤已经发生。AKI常分为3个病理生理范畴,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KD导致的AKI有肾前性和肾性。而小管间质性肾炎(TIN)、HUS、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病、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是肾性AKI的原因。肾前性AKI:发展为肾前性AKI的KD患儿几乎都伴有急性心力衰竭(AHF)或因胃肠功能紊乱导致低血容量,肾活检没发现肾小球和肾小管病变,随着AHF和低血容量的纠正,AKI恢复。部分KD患儿发展为AKI可能系AHF引起肾低灌注所致。肾性AKI:TIN是AKI的常见原因,特征是肾间质有炎性细胞浸润。在肾组织中发现有Th和Ts细胞,这提示这些细胞对TIN有致病作用。Veija等报道1例2岁男孩确诊为KD,同时发现伴有TIN,最后出现AKI,肾活检表现为弥漫性间质单核细胞和多形核细胞浸润,通过按KD治疗病情恢复。大多数肾性AKI不需要特殊治疗,少数需要血液透析。Bonag等报道1例8岁男孩,除了有典型KD表现外,还有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及急性肾功能减退等肾活检表现为TIN伴轻度系膜区扩大,无血管受累,诊断为KD伴肾病综合征和AKI,通过支持疗法病情痊愈,没有使用激素。说明KD合并的肾病综合征随着KD的治愈,肾病综合征可以自然缓解,而无需针对肾病综合征进行特殊治疗。有研究尸检1例因KD死亡病例发现TIN伴轻度系膜基质增多。这些均说明KD所致肾性AKI是由于肾小管间质炎症所致。因为T细胞活化在TIN和KD发生于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T细胞的活化可以使KD患儿发生TIN。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病:Nagamatsu等报道1例3岁KD男孩,发展为肾性AKI,病理学特点是:光学显微镜肾小球正常,电镜可见电子致密物上皮下沉积,提示由于免疫复合物导致的肾小球病变。与KDSS相关的AKI:KDSS是KD的一种严重形式,表现为低血压和灌注不足。炎症指标显著增高,冠状动脉病变危险性增高,二尖瓣反流,长时间心肌功能障碍。Gatterre等报道11例KDSS,其中10例发展为AKI,8例有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所有10例AKI恢复没留肾的后遗症,MacArdle等报道1例2岁男孩KDSS发展为AKI,进行腹膜透析,肾活检肾小球正常,有少量浆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浸润,肾小管坏死,这些表现提示AKI的发生是急性肾小管坏死(ATN)和多器官功能不全所致。

三、HUSKD并HUS

有2例报道,Ferriero等报道1例2岁KD女孩,有轻度HUS表现,通过支持治疗痊愈。Heldrich等报道1例3岁KD女孩,出现HUS和过敏性紫癜。虽然其发病机制不清楚,也没有进行肾活检,推测可能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损伤有关。

四、急性肾炎综合征(ANS)

点击查看全文

胎儿畸形泌尿系统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4年6月在本院进行常规产前检查的孕妇人数为12556例,共筛查到55例胎儿泌尿系畸形(其中13例合并有其他畸形),孕妇年龄17~44岁,孕龄19~38周,均为健康孕妇。

1.2方法

使用美国GE-730,GE-VV7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5.5MHz,仪器调节至胎儿条件最佳状态。被检查孕妇采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对胎儿进行系统筛查及常规测量。扫查胎儿纵、横及脊柱冠状切面,于脊柱两侧观察双侧肾脏形状、大小及内部回声情况,测量肾盂分离值,看输尿管有无扩张以及胎儿膀胱大小、充盈状况。

2结果

所检出的55例胎儿泌尿系畸形中于26周前诊断32例,26周后诊断23例。其中病理性肾积水34例(61.82%),多囊性发育不良肾10例(18.18%),盆腔异位肾2例(3.64%),婴儿型多囊肾2例(3.64%),成人型多囊肾1例(1.82%),重复肾伴巨输尿管3例(5.45%),单侧肾缺如2例(3.64%),后尿道瓣膜1例(1.82%)。均经分娩后超声随访、手术或引产后尸检证实。

点击查看全文

马蹄肾泌尿系统论文

1材料与方法

均采用64排螺旋CT机进行泌尿系统成像,患者取仰卧位,双手上举,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以3.0~5.0mL•s-1的速度注入造影剂碘佛醇注射液(320mgI•mL-1)约80~100mL+生理盐水40mL,选取肝门区水平腹主动脉为感兴趣区,注射造影剂的同时对感兴趣区域的CT值进行跟踪监测,当CT值达到150~200Hu时,启动正式扫描。管电压120~140kV,电流250~500mA,扫描层厚0.625mm,层间距0.625mm,重建方式为标准重建。扫描范围从双肾上极至耻骨联合下缘水平,行肾皮质期、实质期及排泄期三期扫描。扫描完成后在影像工作站上进行后处理,除观察轴位图像外,还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三维容积再现(VR)等方式进行重建。

2结果

20例患者CT泌尿系统成像MPR(图1A见封底)、VR(图1B见封底)及MIP(图1C见封底)均可见两肾下极于脊椎前方相互融合,CT影像诊断均为马蹄肾。20例患者中15例经外科手术证实为马蹄肾,5例经磁共振(MRI)、静脉肾盂造影(IVP)(图1D)或B超等影像检查均符合马蹄肾诊断,与CT影像诊断完全相符。

3讨论

马蹄肾左右两肾等高,而非正常的一高一低。由于马蹄肾峡部骑跨于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前面,输尿管须跨越峡部前面下行,常导致输尿管不同程度的梗阻,易发生肾积水、尿路结石、泌尿系感染等多种合并症,当有临床症状影响正常生活时常需手术切除峡部解除梗阻、治疗结石及感染等并发症。目前采用的主要的微创治疗方法有经皮肾镜、后腹腔镜整形术及经腹腔路径马蹄肾整形术等。两肾融合部称为峡部,当峡部组织强化程度与肾实质相同时考虑为肾实质组织,当强化程度低于肾实质时考虑为纤维结缔组织,本文20例均为下极融合,其中18例狭部为肾实质组织,2例为纤维结缔组织。马蹄肾并发肾肿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肾脏,这可能与尿液停滞、感染和尿路结石形成相关。马蹄肾最常见的并发肿瘤有肾透明细胞癌、肾或输尿管移行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嗜酸细胞瘤、Wilms瘤、肾肉瘤等。以往诊断马蹄肾主要依靠MRI、CT平扫、IVP及B超等影像检查,但这些检查检出率偏低,诊断准确性有限。诊断马蹄肾的关键是显示两肾下极或上极的融合,64排螺旋CT泌尿系统成像能清晰显示肾脏位置及形态,扫描完成后在影像工作站上采用MPR、MIP及VR等后处理技术成像能够多方位、多平面及立体显像,对马蹄肾的整体形态和解剖结构显示更加直观、形象,临床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均大大提高。本文20例中15例经外科手术诊断为马蹄肾,5例与MRI、IVP或B超检查相符。综上所述,64排螺旋CT泌尿系统成像及后处理技术诊断马蹄肾的准确率较高,可作为确诊本病的首先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李敏 罗正德 杨井岗 杜朝晖 龙华 易军 单位:宜春市人民医院 CT 室

点击查看全文

肿瘤CT诊断泌尿系统论文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3年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有CT影像学资料的肾癌患者78例,肾盂癌患者35例,膀胱癌患者79例。肾癌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36例;年龄(57.8±6.9)岁;肾盂癌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59~79岁,平均(58.9±6.2)岁;膀胱癌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31例;年龄(58.7±6.3)岁。

2.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的CT检查均采用GE螺旋CT机,64层,所有病灶均行直接增强扫描.对比剂用优维显,剂量1.5ml/kg体重,采用高压注射器,速率3ml/s。

3.评价指标

分析CT征象及病理结果。肾癌分期标准:I期:肿瘤局限于肾膜内;Ⅱ期:肿瘤侵犯超过了肾膜但仍被局限在肾筋膜内;Ⅲa期:肿瘤侵犯下腔或者是肾静脉;Ⅲb期:区域淋巴结内发生了肿瘤转移;Ⅲc期:肿瘤在侵犯腔或者是肾静脉的同时有明显的区域淋巴结转移;Ⅳ期:肿瘤侵犯临近组织器官,或者是肿瘤发生了远处转移。肾盂癌分期标准:I期:肿瘤范围仅仅局限于肾盂肾盏内部;Ⅱ期:肿瘤局限于肾盂肾盏内部,但对周围肾盂输尿管肌层也有侵犯;Ⅲ期:肿瘤侵犯肾实质及肾周围组织液;Ⅳ期:已经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或者是远处转移。膀胱癌分期标准:T1期:膀胱内可见到明显肿块,但是膀胱内壁无明显增厚,仍然光滑;T2期:膀胱内壁出现了一定程度增厚,但无明显僵硬感;T3a期:膀胱内壁既僵硬又增厚,但是其外缘仍然光滑;T3b期:膀胱内壁既僵硬又增厚,同时在其周围脂肪层中出现了软组织密度影;T4期:盆腔淋巴结出现肿瘤细胞转移,同时侵犯临近器官。

点击查看全文

妇科恶性肿瘤泌尿系统论文

1膀胱损伤

1.1损伤原因

妇科恶性肿瘤手术中膀胱损伤常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盆腔粘连:子宫下段剖宫产或其他盆腹腔手术后患者,由于瘢痕粘连、在切开腹膜或下推膀胱,分离膀胱阴道间隙时,导致膀胱损伤。②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全子宫、次全子宫切除术后的患者,膀胱位置、膀胱阴道间隙结构发生改变,加之前次手术后瘢痕增生,导致术中不易找准膀胱与阴道间的间隙,容易发生膀胱损伤。③放疗:放疗导致盆腔结缔组织增生,致密粘连,处理时易出血,进而容易导致膀胱损伤。④晚期妇科恶性肿瘤:如侵犯膀胱区域腹膜的卵巢癌,因肿瘤浸润,在切除病灶或分离子宫膀胱间隙时易损伤膀胱顶部及底部。⑤电损伤:行腹腔镜手术单极电刀使用不当,也可以导致膀胱灼伤。⑥其他高危因素:导尿管引流不畅;大出血时慌乱钳夹和缝合止血;缝合阴道残端,针边距太宽与膀胱接近时,缝针刺破膀胱或缝扎膀胱壁。

1.2处理方法及策略

膀胱损伤后应尽一切可能修补瘘孔,达到解剖和功能上的修复。手术修复成功的关键是:充分的术前准备,恰当的术式选择,足够的瘘孔周围分离,适当的创缘瘢痕修剪,良好的血液供应,准确无张力缝合,通畅的尿液引流,牢固的创口覆盖。

1.2.1术中膀胱损伤的处理

对于手术中发现的膀胱损伤,可以立即行膀胱修补术,采用3-0可吸收缝线分两层缝合。如损伤位于输尿管周围,应仔细辨认清楚输尿管开口,再行膀胱修补。如修补缝线位置距离输尿管开口太近,为预防输尿管狭窄,必要时行输尿管膀胱植入术,并放置输尿管支架。而术中发现肿瘤侵犯输尿管开口,为了彻底切除肿瘤组织,则宜行膀胱及输尿管切除,并行输尿管膀胱植入术,同时放置输尿管支架,植入输尿管根据情况行防返流操作。

点击查看全文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友情链接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