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科学魔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科学魔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科学魔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现,要引导儿童主动探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教师不断提升教学的趣味性与吸引力。在本文中,笔者以科学魔术的应用为契机,探索小学科学教学的创新之路和优化之法,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引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模式;应用

科学魔术与科学教学的结合,能够为科学教学增添光彩、注入活力。然而,科学魔术在科学教学中应用,不应该是二者的简单叠加,而应该是二者的完美融合。因此,教师在应用科学魔术开展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讲究时机与方法。基于此,在本文中,笔者从科学魔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原则与途径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与实践,力求充分发挥科学魔术的作用,促进科学教学的创新。

一、科学魔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一)融合性原则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为了“博眼球”“求关注”,给学生带来短期的视觉冲击和感官刺激而应用魔术,则这样的魔术对于教学的帮助不大,对学生的学习也无益。相反,如果教师能够在剖析教学目标、融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用科学魔术,则能够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应用科学魔术开展科学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建议教师能够秉持融合性原则,对于科学魔术进行巧妙设计与慎重选择。

(二)趣味性原则

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起点,是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开端。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秉持趣味性原则,尽量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需求出发,选择容易激起他们好奇心和关注力的魔术,使小学生因好奇而关注,因关注而求知。

(三)体验性原则

在应用科学魔术开展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秉持体验性原则,使学生不仅满足于魔术的“观看”,更要参与魔术的“揭秘”与“表演”,并在“揭秘”与“表演”的过程中探寻科学规律,掌握科学原理。

二、科学魔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途径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以下教学环节中应用科学魔术,实现科学魔术与科学教学的融合。

(一)在预习环节巧用科学魔术,引发科学思考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独立掌握教学内容,而在于引发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思考与设想。然而,传统的读教材、做笔记的预习方式显然难以引发学生的科学思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融入科学魔术当中,使学生出于对魔术的好奇,展开对于魔术中蕴含的科学知识与原理的思考。例如,在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课的预习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向学生出示一个科学魔术:一个广口瓶的瓶口放了一个煮熟的鸡蛋,教师用手按压鸡蛋,发现鸡蛋太大,无法塞到瓶子里面。然后,教师拿来一杯开水,把开水先倒进广口瓶,再倒出广口瓶,而后迅速把鸡蛋放到瓶口,鸡蛋居然自己进入了广口瓶里面。接下来,教师又拿来一个跟刚才掉进广口瓶里面的鸡蛋一样大小的鸡蛋,还是重复刚才的操作,把开水倒进再倒出,只不过,这一次教师选择停留了一会儿才把鸡蛋放到瓶口。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鸡蛋又一次堵在了瓶口,进不去了。在观看到这个魔术之后,学生的头脑里会浮现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同样的瓶子和鸡蛋,一开始鸡蛋进不去瓶口,第二次却自己掉下去了?是瓶口发生了变化还是鸡蛋发生了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为什么同样的操作流程,第二次鸡蛋掉到了瓶里,第三次又进不去了?两次操作之间究竟有什么差别?为什么这个差别能够决定鸡蛋能否通过瓶口?显然,如果学生能够带着这两个问题阅读教材并展开思考,就能够真正达到高效预习的目的。

(二)在导入环节巧用科学魔术,激发科学兴趣

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初始环节,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环节。科学魔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给予学生感官上的多重刺激,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在导入环节巧用科学魔术,使学生因为惊叹于魔术的神奇而感慨于科学的魅力,并产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下面的科学魔术:教师拿出来一支毛笔,用毛笔蘸上米糊,在白纸上画了一颗爱心。然后,教师拿着这张纸在空气中来回扇动,加速它的风干,并且跟全体学生共同见证纸上的爱心逐渐消失的过程。这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刚才画的爱心消失了,有人能想办法让它再回来吗?”学生面面相觑,想不出办法。此时,教师拿出碘液,选定一个学生,让他把碘液喷到刚刚画着爱心的白纸上。于是,到了“见证奇迹的时刻”——刚才的爱心又显现了出来,并且变成了蓝黑色。基于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这个魔术肯定让他们感到毫无头绪,完全发现不了其中的奥秘。这反而激发起了他们的好胜心和求知欲,使他们跃跃欲试,想要赶快通过科学学习探索魔术中的科学道理。这个案例充分证明,教师通过科学魔术在导入环节的应用,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热情。

(三)在讲授环节巧用科学魔术,揭示科学原理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当教师讲解科学知识或者揭示科学原理的时候,学生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消化与吸收。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巧妙利用科学魔术,将科学现象与知识讲授结合起来,实现动态与静态的结合,完成直观到抽象的跨越。例如,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沉和浮》这一单元有一个教学难点:学生需要明确“物体的体积不变,质量改变的时候,会影响物体的沉浮状态”这一科学道理,并利用这一科学道理解释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显然,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一知识点过于抽象,教师无法单纯凭借语言阐述使学生明白这一道理。那么,教师就可以将知识讲解与科学魔术结合起来,使学生借助直观而动态的魔术现象,理解抽象而刻板的物理知识。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微型潜水艇”的科学魔术,具体魔术情节如下:教师准备一个大塑料瓶和一个小玻璃瓶,在大塑料瓶里面装满水,在小玻璃瓶里面装半瓶水。然后,用手堵住小玻璃瓶的瓶口,将其倒立着装进大塑料瓶里面。准备工作完成后,教师用手捏大塑料瓶,学生会发现,小玻璃瓶下沉了。教师再放开大玻璃瓶,小玻璃瓶又上浮了。伴随着小玻璃瓶的沉与浮,教师再讲解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及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的相关知识,则能够让学生顺利理解并吸收。可见,教师可以通过科学魔术在讲授环节的应用,向学生揭示科学原理、传授科学道理。

(四)在探究环节巧用科学魔术,鼓励科学交流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讲究为学生的科学活动提供帮助的艺术”。在笔者看来,“帮助的艺术”中一定包含一条,那就是: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平台,为学生的交流合作提供契机,使学生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那么,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呢?巧妙设计科学魔术,让学生在欣赏魔术、揭秘魔术、表演魔术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探寻科学规律,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在学习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电磁铁》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下面的科学魔术:在倒扣的纸箱子上面放一枚硬币,然后,让硬币在纸箱子上“跳舞”。相信在教师开始表演魔术之前,学生都以为教师会利用电磁铁,把硬币吸附过来,没想到在魔术表演过程中,硬币不仅没有被吸附过来,反而来回滚动。趁着学生纳闷和好奇的时机,教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教师的魔术道具、回想教师的魔术流程,并展开小组讨论,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这个魔术的科学原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这一原理设计新的魔术,进行集体表演。这样一来,教师巧妙利用科学魔术,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学生的科学交流与探索。

(五)在作业环节巧用科学魔术,促进科学实践

科学素养的构成包括三个方面: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了解科学知识及方法对于人与社会的影响。教师要想从上述三个维度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就应该建立科学教学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从生活视角理解科学知识,从科学视角解决生活问题。然而,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尚且有限,如何能够利用科学知识开展生活实践呢?那么,教师就可以找到一个相对折中的办法——布置科学魔术作业,使学生以魔术为过渡,建立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开展科学实践。例如,在学完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一课之后,学生初步明白了小苏打和白醋的成分和作用,以及二者混合之后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下面的作业:请根据课堂所学内容,结合个人生活经验,设计一个能够运用小苏打、白醋或二者混合而引起物质变化的科学魔术,并且利用这个魔术服务日常生活。在接到这个任务之后,学生纷纷尝试从生活视角运用科学原理设计科学魔术,切实做到了科学知识的活学活用。比如,有的学生把白醋倒在染了红药水的手帕上,很快去除了红药水的水渍;有的学生把小苏打放在水中,然后用水浸泡锅底,很快就把锅底上的污垢清除了;还有的学生把小苏打和白醋放到一起,制成了小型“灭火器”……显然,学生设计科学魔术的过程就是从生活视角运用科学原理、开展科学实践的过程。可见,教师通过布置科学魔术,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科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的科学实践。

三、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魔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在增加教学趣味、提高教学效率、拓宽教学途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们应该加强对于科学魔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原则与途径的研究与探索,并以此为契机推进教学创新,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庄婉真.小学科学创意魔术实验与学生兴趣教学的研究策略[A];2020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20.

[2]邹子兴.有效思考科学魔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1).

[3]陈煜.将小学科学教学化作探秘魔盒的历程——《探测暗盒里的电路》教学例谈[J].新课程导学,2019(01).

作者:葛晓朵 单位:江苏省新沂市新安小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