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美术教育论文范文

美术教育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美术教育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美术教育论文

少儿美术教育论文

一、当前少儿美术教育之现状

(一)学生审美个性培养不足

美术是一个培养审美个性发展的学科,在传统美术课上,教师常常“满堂灌”,把自己的审美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显得尤为不足,作品大同小异,多数是照着老师的范画临摹,缺少自己的感悟。学生作品中,加入了太多成人化的认识,缺少儿童天真烂漫的绘画语言。我们知道,个性化审美是审美的最高阶段,然而人们忽视了学生审美个性的发展,偏离了审美活动的本质。在传统的教育里,绘画必须“画得像”才能被认为是好作品,那些思想和而不同、绘画表现怪异的学生常常被排挤,这对于个性的培养是很大的打击。美术与其他学科的差别在于,美术离不开个性与情感。美术教育通过独特的形式培养人的艺术思维,发展学生个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未认识到这些实际问题。

(二)对非智力因素重视不够

笔者査阅相关资料发现,我国对非智力因素教育发展的研究总体水平是偏低的。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体系中,公众过于强调智力因素的发展,并没有考虑到非智力因素对儿童成长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在学校教育中美术被当作“小三门”(音、体、美)而不受重视,但美术恰恰通过培养人的观察力、表现力、创造力,进而激发兴趣并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非智力因素不够重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音乐、美术这些对于非智力因素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的学科并没有放在与语文、数学相同的地位。在小学阶段,学校多少还重视这些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拓展知识领域等方面的作用,但到了高中,如果不参加艺术类高考,这些课就被取消。这对于培养非智力因素来说不啻于一次重大的打击。其次,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当前部分中小学虽然开设了这些艺术课程,但是仍然流于形式,个别教师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照本宣科,学生提不起兴趣,学生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非智力因素就受到限制。

(三)学生没有实现真正的“理解”

在当前的美术教学中,公众把注意力极大地集中在美术教学的“双基”上,对于美术教学并不注重“理解”,所谓“理解”就是一个人能把在任何情景下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恰当领域中,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成效中,学生不会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新形式,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知识的作用。举例来说,在美术课中讲解人体比例时,每个同学似乎都记住了人物面部比例是“三庭五眼”,头与身体的比例是“站七坐五盘三半”,然而在实际绘画过程中,因为角度高低的不同或者因为人体结构的变化,这个比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同学仍然按照这个规则画,就并没有真正理解。这种状况是令人沮丧的,虽然我们在少儿美术教学中教会了学生基本的绘画技巧,但是他们绝大多数仍然不能通过更严格的或者更基本的检验,更为甚者,我们的一些较好的学生,也没有实现理解。

点击查看全文

欣赏美术教育论文

1、美术欣赏活动是学生良好精神品质塑造的途径之一

美术欣赏课帮助学生通过对于艺术作品的品评和鉴赏,结合社会历史文化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揣摩作者倾注于作品的艺术主张及情感态度,在战争题材中感受仁人志士对和平的渴望及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在山水风景作品中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在世俗题材中体味生活的美好和对勤劳人民的歌颂,在神话题材中体会人们对自由与爱情的憧憬。使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沉浸在作者的感情世界里。将思想教育融入到美术教育中,在潜移默化使学生在了解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2、美术欣赏与生活水平息息相关

许多学生对艺术欣赏课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欣赏课中只是名家名画的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不具有实践作用,与自己的生活相去甚远。其实恰恰相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视觉文化已经无处不在的被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建筑、园林、装饰、广告中充满了色彩纷呈、五彩缤纷的审美现象。如何从艺术欣赏的角度运用画面构图、色彩效果、人物造型等方面的艺术理论知识,来解读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是在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实问题。对个人而言,用感知美的态度去观察生活、享受生活,从而运用符合审美规律的艺术语言来装点自己的生活,以一种良好的世界观和心态来迎接生活。伟大的艺术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3、通过美术欣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时代的要求

高中时期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感知能力、逻辑思维和想象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美术欣赏课可以使学生在欣赏和学习过程中增强对三维空间的了解,在讨论和评述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观察和创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使学生通过换位思考,引导学生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想法观念进行再创作,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4、美术欣赏课程的开设有助于为学生普及艺术理论知识

点击查看全文

幼师美术教育论文

一、视觉心理学在幼师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视觉心理学范畴恰恰与幼师教育的改革要求相吻合,所以在幼师美术教育教学中采用视觉心理学意义重大。在幼师美术教育教学中,把美术专业实践与幼儿视觉心理学有效的结合,可以进一步地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诉求。我们在幼师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运用视觉直觉法,尽量减少教育价值理解上的偏差和误区。

二、在幼师美术教育中运用视觉心理学应注意的问题

要想将视觉心理学更加有效的运用到幼师美术教育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培养幼师的综合能力;注重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培养;课程设计上多融合心理学范畴。

1.培养幼师的综合能力

视觉心理学运用到幼师美术教育教学中,毕竟是较为新的尝试,融合了心理学范畴,这就要求我们的幼师必须有较高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去接受新的教学方法。为此,我们的学校要重视起来,制定方案计划,分步实施,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基本功训练为重点,开展幼儿美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使教师的业务素质有一个较大的提升,理解美术行为的整体教育价值,明确美术教育是思维与知觉发展最有利的媒介形势之一。

2.注重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培养

点击查看全文

素质教育下美术教育论文

一、美术教育应如何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在美术教育的目标上注意强化审美意识的培养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理念当中,总是将绘画技巧放在首位,相对而言没有重视对学生审美方面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自我个性,缺少欣赏美的心态和发掘美的眼光,充其量只是千篇一律的花匠。因此,美术教育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将培养审美情绪放在首位,多接受一些美好的事物。应该说,作为素质教育培养的重要组成方面,美术教育在塑造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审美能力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浩瀚的艺术作品当中,学生不但能够体验到异域风情,欣赏到各地的美好风光,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美”中欣赏到了人文美。只有在不断地审美过程当中,才能在内心中形成、培养良好的审美动力和内心愿望。这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深远意义。

(二)在美术教育中注重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的培养与发展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教育所培养的大中学生,他们身上的素质发展普遍是不均衡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多数是书本上的知识。特别实在社会实践能力方面和创造力方面都是比较薄弱的。因此在日常的美术教学当中,应当重视和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美术课程不仅是一门欣赏课程,更是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学科。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学会感受各种各样的自然风光,让学生从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中体会画家的思维与情感过程,以此达到共鸣。艺术家为人类创造了一个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欣赏者能否进入到“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通过教师的淳淳善诱,教会学生通过美术欣赏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平衡。但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平时要教会学生多观察、阅读、欣赏,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积累感性知识,了解美术的基础知识,熟悉各类美术作品的不同特点与表现技巧。进而学会把握作品的意义和内容的方法,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在教学中要安排一些速写、记忆画、想像画、创作画练习,这都是培养学生形象记忆力与创造能力的好方式。形象记忆力的提高还可以促进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强化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提高审美素质的独特性

要不断地推动美术向前发展,就必须持之以恒地创新,创造力也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目的和最终途径。人脑的右半球决定了人类的创新力,而美术教育在训练人类的右半球中,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经过科学性的训练和不断学习,不但可以使得持续性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可以使得学生的认知能力上升到一个新层次。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目的。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第一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想学生意识到创新所带来的巨大价值,正所谓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地推到整个社会进步。有了创新意识之后,在通向创新的路上创新思维的训练就能到了桥梁作用。正基于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就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创新思维训练。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日常过程中的写生、素描等各种针对性的课程训练,学生各种创新性地思维和欲望就能够不断地被激发出来。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有着各自蕴含的潜能和特质。要让学生每个人都发挥出自己个潜能,就必须给他们提供创造和实践的平台。如果不给学生提供机会,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只是一种空谈。对于教师来说,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欲望,才能真正对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加以运用。

点击查看全文

中学美术课美术教育论文

一、针对中学美术教育存在问题及现状的对策

1.注重学生智力发展

美术教育的另一个作用是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前的社会环境呼唤高素质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这就要求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应当将此融入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在绘画艺术知识传播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学习美术科目,让学生能够在今后日新月异的社会中获得立足之地,同时利用自己的能力改善社会,推动历史的前进。如,在讲《纸板的创想——成型方法》一课时,教师上课前先表演了一个小魔术,把一张平面的纸经过巧妙的切割变成一个惟妙惟肖的立体纸雕作品,这立刻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探索学习的积极性。笔者认为,采用新颖独特的方式授课,不仅能愉悦课堂气氛,还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使其印象深刻并学到新的知识。

2.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性

理论来自实践,后者是前者的评判依据,而体验性学习就是利用不同形式的具体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全方位地感受知识的能量。如,笔者在上《生肖的联想》一课时,通过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生肖激发其兴趣,以做游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拓创新,从生活中选择材料,根据其形状、色彩、质感等进行创意联想,再用简单巧妙的方法将这些奇巧有趣的创意制作并表现出来。通过对生肖的观察、体验,学生不但了解、掌握了生肖的特征,而且探索生肖与水果、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物品间的联系;通过动手制作及绘画的体验,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展现创造之美

新的美术教育观强调通过美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美国当代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认为:“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成。”有不少科目把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列入教学目的,这在美术教育中表现得非常显著。当今的中学美术教育强调观察、体验、思考、表达、评论等,这些正符合培养创造力的基本要求。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独特的艺术创造能力也就成为美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