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馆院协作下的少儿美术教育新模式探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内容摘要】针对传统的少儿美术教育多偏重技能培训,缺乏对少儿审美素质的培养、对优秀艺术作品的阐述、对学生个性化特点的激发等问题,作者通过研究、设计、开发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课程,探索儿童美术教育的新模式,以期推动少儿积极参与艺术活动,促进少儿美术教育的新发展。
将文博、文化机构资源与院校学术研究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这方面的实践与理论总结在国外相关机构已有很多成功案例。例如,国际知名的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德国柏林博物馆等都长期设有针对儿童美术教育的社区项目,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在新时期文化艺术发展的大背景下,积极开展馆院协作,推进少儿美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必将有助于推动基础美术、少儿美术教育模式转变。
一、少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传统的少儿美术教育多偏重技能培训,缺乏对更为重要的少儿审美素质的培养,缺乏对优秀的艺术作品的分析,缺乏对学生个性化特点的激发。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在原有教育模式转型基础上,积极探索与寻求社会各文博、文化机构的支持,充分借助辽宁省主要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机构的馆藏与学术资源,开展横向合作,将少儿美术教育与各个文化场馆的社会教育项目对接,充分利用各自优势进行互补性实践。首先,通过资源检索,找到各馆资源中能够为儿童美术教育服务的具体内容。针对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的馆藏资源整合,确立一整套资源系统,将各馆的特色资源、展示方案、展出时间的数据进行整合,再结合不同年龄儿童能接受的知识内容进行分类设计。前期阶段,可以根据馆内的时间周期进行设计,一旦数据资料整理完成,课程体系搭建成功,就可以参与到各馆的展出内容设置中,为各公益场馆的儿童服务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和课程支持。其次,进行课程设计,加强馆院协作,进行互动教学的实施。根据现有资源,笔者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的常设展厅及临时展厅的年计划都进行了数据整合,并在2016年、2017年、2018年做了6次不同场馆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总结的项目实践。
二、实践课程分析
笔者以2018年的辽宁省博物馆的实践课程为例,进行实践资料的汇总。
(一)前期调研,确立选题
随着央视《国家宝藏》节目的热播,辽宁省博物馆的三件国宝和国宝守护人被大家所熟知,国宝《万岁通天帖》的展览成为百姓参观的热点,此展览除了展出《万岁通天帖》,同时还展出了宋、元、明、清时期的众多书法作品。通过对展品内容、展览空间、观展人流密度的综合研究,在课前需完成与博物馆相关部门对接、课程时间地点确认、展品拍照、课程相关艺术故事的编写和录制、课程手册的设计和制作、课程相关艺术材料的准备、课程教师及工作人员的培训。经过一周的课前准备,我们确定了课程的整体活动流程、课程知识点、课程内容、课程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案。课程名称:博物馆系列课程之国家宝藏——《万岁通天帖》课程知识点:王羲之、《万岁通天帖》、王献之、书法字形(前三点通过故事的形式讲授,字形通过游戏及实践讲授、实践练习掌握)课程内容:第一步,建立家长群,在群内公布课程时间表、注意事项,将提前录制的课程故事,让儿童提前听一下故事,对王羲之及书法艺术有第一印象。第二步,在指定时间地点集合家长和儿童,由教师讲解课程的整体要求和引入课程内容。分发课程手册,需要家长陪同儿童一同参与寻找游戏。第三步,大家按预定时间集合,由教师带领儿童在博物馆中将展品逐个寻找到并进行讲解。教师用儿童能理解的话语将和书法作品有关的知识讲给他们听,同时与他们互动,加强儿童对自己寻找过的书法作品的印象,知识点将再次加深印象。第四步,集中到上课的场地,教师为儿童讲艺术故事,故事以王羲之一家人为主线,引导儿童对书法及书法家更感兴趣。第五步,博物馆的国宝守护人——董老师给儿童和家长讲解与《万岁通天帖》有关的小知识。儿童见到了在电视上讲解国宝知识的董老师非常惊奇,对知识点的兴趣和认知更加深刻(图1)。第六步,根据《万岁通天帖》的内容,设计了适合3至10岁不同年龄阶段儿童6种难度的课程手册(图2),儿童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始动手进行描字练习(图3)。结合《万岁通天帖》是唐代双钩描绘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同时课程手册有相关的知识内容,适合家长带着儿童课后学习。第七步,教儿童认识毛笔和掌握握笔方法,然后在字帖上感受毛笔写出的笔触,加强他们对毛笔的认知。第八步,引导儿童对课程进行总结,并带着大家整理材料。课程结束。
(二)进行学术整理,建构全新的儿童
美术教育理论体系在课程结束后,我们会在家长群内照片及收集相关的反馈,征求家长和儿童对于课程的反馈意见。教师团队会进行课程总结,对课程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整理影像资料、撰写文字内容、设计平台版式、公众平台。
三、探索少儿美术教育的新模式
馆院协作背景下的美术教育,不是让儿童拿着照相机去复制图片,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去观察和记录生活,启发鼓励他们的情感表达,引导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带领儿童学艺术,不仅仅是让他们学习技法,或者是让他们去当艺术家,而是尊重他们的想法,延续他们与生俱来的探索欲,激发他们创作的勇气。美国艺术教育理论“DBAE”(Discipline-BasedArtEducation)是一种以学科为基础、全面综合的美术教育理论。它是以培养人的“一种健康发展的艺术理解力”(aWell-developedSenseofArt)为总体目标,主要的教学内容是以人类文化中优秀的视觉艺术作品为核心,吸取四个相关艺术学科的内容为主要对象。这四个艺术学科是:艺术创作(ArtMaking/ArtProduction)、艺术史(ArtHistory)、艺术批评(ArtCriticism)和美学(ArtCriticism)。这四点的设置主要就是围绕着一个目标:能够培养出有创意的儿童。学者查理斯•斯卡福列出了有创意的儿童拥有的特性,并阐明了这些特性在成长初期就已经显现了。一是好奇心和对世界不断增加的认识。4岁的儿童经常问一些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而且不断追问,比如“种子为什么能长成树?”“树为什么要有叶子?”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地解答。二是要有开放的内心感觉和情绪。儿童应该比较平静地去面对所处的陌生环境,遇到并不顺利的时候,能够正常地对待。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场馆中,能够让儿童自然平静地敞开内心的感觉和情绪。三是好奇的、探索的、爱冒险的精神。笔者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人类能够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不断探索、接触新的事物、打破常规地去处理问题是儿童最为宝贵的品质。所以,课程前期编写的艺术故事都有探险情节。这种故事使儿童有参与感,对知识点的记忆会更加牢固。四是想象力。笔者认为,想象力应该是在儿童阶段埋下了一个种子,之后才会慢慢地生根发芽,将头脑中错综复杂的信息集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新形象。这种能力是非常宝贵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知识点都会在儿童心中种下一个小小的艺术种子,在日后的某个时间会发芽、生长。五是直觉的思考,即不以逻辑的推理解决问题。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不主观讲授作品的好坏,而是对作品做有史有据的分析,更关注孩子们观看后自己内心的感受,让他们自己对作品产生感受。六是不依赖已有的观点。一些绘画大师都是以此为基础,找到自己的风格或者自己的表达方式。不依赖前人总结的观点,而是从自己的审美视角出发赋予作品新的意义,或颠覆了艺术史对艺术的评价。结语一些人认为,不会画画是因为不懂得绘画的技巧,认为掌握了绘画技巧就能画出画了,这种观念是片面的。对于4至8岁的学龄前儿童而言,首先要考虑的不是绘画技巧,技巧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在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不要把“目的和内容的欠缺”与“技术手段不成熟”混淆,这容易让人陷入错误的技术灌输和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中。馆院合作少儿美术课程模式能够让更多的儿童参与到艺术活动中,并且能够引导家长用正确的方式和儿童一起参与艺术活动,陪伴在儿童身边,用最普通的语言和他们交流,了解他们所想的,帮助他们发现生活中那些有趣、好看的事物。
参考文献:
[1]芭巴拉•荷伯豪斯,李•汉森.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M].邓琪颖,译.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2]托马斯•维尔德格鲁伯.造就全人的艺术教育——华德福学校一至八年级绘画课[M].王剑南,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
[3]艾尔•赫维茨,迈克尔•戴.儿童与艺术[M].郭敏,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4]鸟居昭美.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M].于群,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
[5]邢莉,常宁生.DBAE:美国当代艺术教育的主流理论[J].艺术教育,1997(6).
作者:高生升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