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美术教育定位及激励手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在高职大专美术教育逐步推广与普及下,怎样的教育定位?如何积极评价肯定学生,使教学过程既有别于专业美术的精英培养,又适合当代非美术专业的普及教育?针对这一包含着予盾与统一的问题;如何妥当定位并巧用激励评价手段来提高学生素养和技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析。
关键词:赏析;情感;激励;普及
高职大专的美术教育不同于艺术院校的“小众化”专业精品教育,其主要是以普及美术综合素质技能为宗旨;服务于广大高职大专的大众化群体。围绕这一目标和任务,就必须根据客观条件,重新构建相应的教学体系,从定位、内容和方法上依据作者本人多年的一线教育教学经验进行摸索、探析,进而形成符合不同专业的知识技能培养要求,对当前的高职大专美术普及教育提出如下几个观点。
1认知美术专业与非美术专业培养目的差异
美术专业类学生是通过专业培养,提高其专业能力,使之高度吻合社会专业人才需求而进行的美术教育。这些人才能在不同的需求层面独挡一面,展现个体的艺术才华,是属于小众精英专业化培养,这种教育的内容包括系统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心理素养和可持续性发展的专业能力。而大众化的高职大专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大众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和美术特长。努力普及全民的美学教育,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的审美需求和审美发展。进一步来讲,美术专业的培养是针对社会人才能力方向具体需求给予“量身定制”,所设的课程、技能训练的强度、培养的模式都进行细分,专业方向非常清晰明朗。他们学成后将引领社会某一领域的变化与发展。基于这种美育目的之差异,高职大专的非艺术专业教学定位就必然有别于专业的小众精英培养,其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就应科学设置,以围绕高职大专非艺术专业教育的培养方向来执行。
2高职推广美育的意义
确认了专业性与非专业性的差异,在高职大专非美术专业的教育教学方向也就能妥当定位了,我国现有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有机结合。教育专家们也指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不健全的教育”。指出美育对培养人格、素质、创造性思维等的重要意义。以下几点可以佐证美术教育对一个个体所带来的作用和意义。
2.1能体验视觉情境、提高视觉敏感度
视觉“语言”有它的独特性,如果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能代替它,那么作为视觉艺术的美术就不需存在,也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任何艺术形成的存在,正是靠了其他手段无法取代的独特性,才存在发展下来的。随着人类历史的推进形成丰富的语言体系,从而才有了多彩而深刻的不同语言情境。所谓体验情境,就是能够在内心深处感受、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情感。而不是那种共同认知的知识性常识。如我们在给学生讲色彩构成时经常要讲到色彩的心理感受和对比与和谐关系,不少学生会带着疑问的口吻提出他们的质疑。这充分反映了大部分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定势,他们关闭了内心体验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力。这也是在教育中长期忽视美育素质教育的结果,只重视外在的的知识与定律,不注重视觉感受到内心的情境体验。而敏感是指对视觉某种细微差别的感受能力;如中国绘画中线条柔美、钢劲、厚重、曲直和墨色的干、枯、浓、淡这些复杂变化中所包含的情感表达,如没有一定的中国文化积累和美学知识;没有敏感的观察感知力。是无法体验中国绘画中的美学韵味和情感享受。
2.2赏析能力的提升
面对不同的美术形式作品,让学生能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是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当学生面对美术作品无认知、不懂如何赏析时,应鼓励学生主动涉猎相关资料,或组织学生相互讨论,进行思考。这个学习过程要经历反复体验——思考——再体验——再思考,其中体现了感性和理性、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过程。赏析一件作品,实际是视欣赏者个体的情况不同、视角不同、修养不同、经历不同而做出赏析的结论。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知道这种结论是不会一致的,是因人而异的。这就是美术赏析的无穷魅力和特性。当学生的见识拓宽、观察力增强,其赏析能力也就会逐渐提升。
2.3有益于个人美学见解的形成
一个人美学见解的形成是有多种条件的,不断增加欣赏活动肯定是重要条件之一,在不少中国古典书画论的典籍中就有不少精辟的见解,其实这就是古人对前人艺术表现的一种赏析后的见参考文献[1]李润生.多角度美术赏析.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解总结。作为非美术专业的大众群体,我们不能做到面对艺术作品认知得很系统、完整和深刻,却可以在接受美育的过程中由不同时代东、西方的美术代表性作品入手,慢慢陶冶,去认知、感悟和思考。对初涉美术学习者来说;不宜过早形成“偏爱”,导致思维和视野狭隘的表现。而是应该博知广闻,不封闭自己,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发达,资源丰富的条件去任其撷取。只要有志坚持,使自己具有一定美学见解必然会“水到渠成”。
3赏析与技能的定位关系
高职大专的非美术专业教育,本是提高学生综合文化艺术修养和技能。如上面几点所述,但仅传导美术赏析方法往往局限于施教者的感受和经验,以及教材上的传统论调,是一种灌输式的赏析指导,是带有个人“偏见”的某种观点,这种先入为主的赏析教育模式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感受,只会拥有人云亦云的所谓艺术常识的表象认知。在当前的艺术素质培养中,单纯的美术赏析在一定程度上是能拓宽学生对美的认知,不过这还不够。在我几十年的美术教育工作体会中,纯理论讲解美术代表作来培养学生的赏析水平是达不到最佳效果的,因为他们没有作品表现的经历和体会,是无法贴切感受美术内在的形成语言,所以,我主张美术教学中应该设置实践内容,进行技能表现。这样学生体验了工具、材料、技法的运用,在构图、造型、艺术表现等方面的深入感受。才会在内心积累认知和感受力,才能懂得美的构成必须包含哪些美的元素。不同的美术作品形式,虽然以各种不同形象展现出来,但其中的核心原理、艺术感染力的要素却是共通的。即使非美术专业的课时量不是很多,都应该安排一定比例的实训内容。在学生完成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更深切的理解美的构成要素,体验美是如何通过作者的感知而表现出来的。所谓实践出真知。美的教育重在实践,在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才能更好的欣赏美,因此,非美术专业的美术课程定位更宜以实践技能操作培养为主,辅之赏析内容。则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达到美育的综合目标。
4重视激励教学手段
多年的一线美术教学和担任班主任工作,让我更了解和熟悉学生,这种了解来自于相互信任的深入接触;学生的个性、求学欲望、心理诉求,作为教师都应把握在心。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因材施教”不应该是句空话,而是应当落实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当前的客观现实是很大比例的学生求学欲望不强,面对学生相对消极、缺少主动进取的精神,如何让一门并非主科的美术素质课程教育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呢?多年的教育经验让我觉得运用以下两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1合理定位、兴趣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面对美术课程还不清晰学习的目的,也不明白学习美术对人生的真实意义。只觉得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推着往这个方向行驶。认为一门课程只要能拿到学分,混个合格成绩就行了,因而消极对待。为了使学生改变这样的学习情绪,专业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首先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合理,要适用无专业基础的大众化群体。在理论教学方面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PPT、课件、网络等引入教学中。多釆用课题式、开放式、互动式等示范性教学,评价可因人而异,兼顾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提升方向,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这种引导式教学,必须基于对学生意识的整体了解,才能做到定位合理、模式妥当。将学生的消极情绪转化为主动的学习热情。
4.2鼓励赞扬、积极评价
我非常赞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维鲁姆斯所说:“人类本性最深处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扬、钦佩和尊重”。作为面对学生的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哪怕是有了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这种鼓励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通过语言、情感不失时机的表达出来,使学生在情绪上和心理上获得自尊和愉悦。学生的配合既有助于教学管理,又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本人在多届班主任任期内,就有意挑选有魄力又有个性,但并不一定好学的学生担任班长,协助我管理班级日常工作和督促同学的学习。在我经常鼓励和赞扬下,本身个性较强、对学习兴趣不浓的班长变得越来越自律,而且学习成绩也不断攀升。毕业时成为一个品学兼优、极具责任感的优秀班干部。而且几届皆是如此。教学上我也是多釆用鼓励、赞扬的评价方式来肯定学生作品,曾在一门手绘效果图的课题作业表现中,有几个同学美术基础不牢、作品在透视上存在不少问题,为了培养他们的自信,点评作品时,我首先肯定了他们基本比例的准确、线条的流畅、色彩的协调等可取之处。并告知这幅作品如果解决了相关的透视错误,就会是一幅非常优秀的手绘作品。学生受到了鼓励,信心大增。便利用课余时间认真温习了透视学,理解了透视原理后,后续的作品不断进步,兴趣也越来越浓,在后来的省级技能竞赛中还获得了二等奖。事实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对学生的作品及时作出妥当的评价,加以鼓励,就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相反,对他们不予注重,甚至否认打击,就会让学生丧失积极性。当然,这一切依赖于对学生实际状态的了解,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而且,肯定的积极评价方式要多种多样,内容也要有针对性。为了更大的拓宽影响面,还可以设定某种惯例;如:用递增式的成绩评定方式肯定学生的努力、表扬进步的学生、展示优秀的作品、举办校级竞赛、校报刊登作品等手段来激励更大群体。
5结论
艺术课程面对不同层次的学习群体,其目标定位一定要清晰、科学;作为非美术专业的高职大专大众,培养定位主要是为了提升文化艺术的综合素养。其赏析水平的提高必须基于一定的体验感受。安排相当比例的技能学习更有益于学生对美术作品深刻认知,而有别于他人的赏析心境,理论赏析溶入实用技能操作之中,能最大化美术教学效果的实现。过程中教师注重激励评价的充分运用,妥贴采用适合于学生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感受美术的无穷魅力。获得应有的知识和技能。以此丰富人生。
参考文献
[1]李润生.多角度美术赏析.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李轩 单位: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