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美术教育中畲族优秀文化的传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美术教育中畲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美术教育中畲族优秀文化的传承

摘要:畲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因此,传承畲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图文结合的方式,通过勾画畲乡美景、呈现畲乡物产、描绘畲乡场景、想象畲歌意境、再现畲乡故事、体验畲乡风情等方式,将畲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小学美术教学有机融合,探索美术教育资源拓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图文结合;畲族;传统文化

引言

如何将优秀的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小学美术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重要课程,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应有所作为。笔者所在的福安地区,畲族人口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10%以上,耳濡目染的环境影响,让笔者对本土畲族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笔者尝试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在丰富美术教育教学资源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畲族文化,亟待传承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少数民族村落人口日渐稀少,畲乡也不例外。人口的减少,直接导致优秀文化传承受阻。据调查,在福安畲乡目前能讲流利畲语的孩子已经不多,民族习俗也一再被汉化。因此,传承畲族优秀传统文化,刻不容缓。如何充分挖掘并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将畲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美术教学有机融合,构建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是笔者所在团队一直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多次探访福安穆云、虎头、溪塔等畲族传统村落,收集记录畲族独具特色的神话、歌曲、服饰、民俗技艺、建筑式样等宝贵的文化遗产,结合小学美术教材中已有的相关内容,将其整理成较为系统的可供教学的课程资源。

二、图文结合,拓展空间

展现畲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有很多,如线描、剪纸、国画、版画等,但这些都是以绘画为主,考虑到小学生技法能力有限,其很难将内在的文化意蕴充分地表达出来。通过团队的反复比较,我们最后确定以“图文结合”为主要表现方式,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文”是“图”的有益补充。畲族优秀传统文化素材除了简单可见的以外,一般都较为抽象,这对学生美术创作带来了挑战。但学生如果能在画面之外,补充适当的文字,就能有效降低难度,从而使其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其次,“图”是“文”的再次创造。有些畲族优秀传统文化本来就是以口口相传的形式流传下来的,如畲歌。学生创作相关的美术作品,自然要展开想象,这里的“图”其实是对“文”的再次创造。最后,“图文结合”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表现的广阔空间。纯粹的图画式表达,要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很难;纯粹的文字式表达不是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更多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将两者融合,能够打破学科界限,这样学生只要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就能进行所谓的“创作”。这为学生自由表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激发他们对畲族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其想象力、欣赏力和创造力。

三、丰富形式,实践探索

(一)勾画畲乡美景

因为历史原因,畲族村落大都存留着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装饰。且因为畲族聚集处较为偏远,环境没有被破坏,大都山清水秀、风景秀美,比较适合美术创作。例如,福安的畲乡溪塔至今还较为完好地保存着畲乡古建筑,绵延十里的葡萄沟穿村而过,碧水潺潺,鸟语啁啾。阳春三月,桃花盛开,整个畲乡沉浸在一片美妙的粉红色之中。学生来这里写生,将眼前的美景勾画下来,并在画面旁边注上一些小诗句,如“在美丽的畲乡,我做了一个关于凤凰的梦”“美丽的葡萄沟,美丽的畲家女,美丽的畲乡情”“畲乡三月的桃花,开满了坡坡岗岗,也开满了我的心灵”。这些作品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充满了诗情画意。

(二)呈现畲乡物产

畲乡物产丰富,单凭乌米饭、糍粑、粽子这福安“畲家三宝”就让人垂涎欲滴。将糯米用乌稔树叶浸泡后蒸煮而成的乌米饭,撒上花生、芝麻、白糖,黑里透亮,香气扑鼻。畲族人将蒸熟的糯米放入石臼中,用大石杵反复捶打,便做成软糯喷香的糍粑。畲乡粽子用菅叶包成,扎成“枕头状”,再缚作五节,口感柔韧而不腻。学生喜欢用类似于连环画的方式来表现乌米饭、糍粑和粽子的制作过程,四格画、六格画、八格画,学生一边描画,一边配以文字解说,妙在其中,乐在其中。除此之外,畲乡独具特色的银饰、白里透红的水蜜桃、紫莹莹的刺葡萄等物产,都进入了学生的图文创作之中。

(三)描绘畲乡场景

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畲乡留下了一些颇有乡土特色的传统活动。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是畲族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畲家人祭祖先、拜谷神、吃乌饭,举行歌会、跳竹竿舞,热闹非凡。“打枪担”也是畲族人民喜欢的一种活动。平日上山,畲族人边唱畲歌,边用力敲击“枪担”,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一种体育表演项目。畲族婚礼更是十分隆重,新娘要梳“凤凰头”,穿着盛装,拜祭祖先,在轿子里唱祭祖歌,在拜堂时奉行男跪女不跪的习俗[1]。以上这些都让在久居城镇的学生好奇不已。他们用画笔将这一幕幕场景描画下来,并配上相应的文字说明,创作出“三月畲乡”“枪担舞”等一幅幅精彩的畲乡主题作品。

(四)想象畲歌意境

畲族人无本民族文字,使用畲语,喜欢用畲语唱歌,素有“以歌记事”“以歌代言”“以歌传情”的习俗。独唱、对唱、齐唱,畲族的演唱形式非常丰富。其中,无伴奏原生态的山歌演唱是畲族人最喜爱的一种方式。据说有一位畲族小伙子对自己的母亲不孝顺,牧羊姑娘就唱山歌给他听:“天上乌鸦最孝顺,地有羊崽最知母;乌鸦啼哭守母死,羊崽吃奶就下跪。”小伙子听后想起母亲含辛茹苦把自己抚养成人,自己却不懂感恩,羞愧不已。当学生听完这首畲歌,理解了其中的意思后,纷纷将歌词誊抄下来,并结合自己的想象,在旁边配上了画面。历史文化、生产生活、婚恋嫁娶,畲歌内容广泛,且往往情境性、画面感很强,非常适合学生进行美术创作。

(五)再现畲乡故事

关于畲族的神话传说故事内容广泛、异彩纷呈,或追溯族源历史,或阐释节日由来,或规劝族人行善,或寄托美好情感。就拿畲族妇女的主要装束“凤凰装”来说,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畲族的始祖盘瓠王平番有功,所以高辛帝把自己的女儿三公主嫁给他。公主出嫁,肯定要身着盛装。如何打扮呢?皇后就给女儿穿上镶着珠宝的凤衣,戴上凤冠,打扮得像凤凰一样,祝福她像凤凰一样生活充满祥瑞。这就是畲家女爱穿“凤凰装”的由来,也是为什么畲家在婚娶之时,总爱在厅堂正壁贴上“凤凰到此”四个大字的原因。毫无疑问,这样的故事激发了学生无穷的想象,他们在一个个动听的畲乡故事中捕捉创作的灵感,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再现故事的无限魅力。

(六)体验畲乡风情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充分挖掘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艺术活动”。小学美术教育同样要充分利用好身边资源,让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笔者定期带领美术社团的学生,走进畲乡采风,创作能体现畲家风情的作品。在此过程中,学生品尝美味的“畲家三宝”,细饮畲家新茶,聆听美妙畲歌,参加篝火晚会,欣赏畲拳的虎虎生气,感慨“奶娘踩罡”的惊险,惊叹畲医畲药的神奇,身心又一次融化在淳朴的畲乡之中。他们纷纷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融入美术表现之中。有的将自己化身为品茶的畲家姑娘,再配上“好山,好水,好茶”的文字;有的将自己化身为正在“踩罡”的畲家汉子,再配上一段表现自己心情的语言;有的干脆将自己化身为畲家百草园中的一棵药草,再配上一段颇具特色的“自我介绍”。浓浓的畲乡风情,在学生的字里画间流淌。

结语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丰富“图”的形式,挖掘“文”的内涵,在图文结合中,传承畲族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有益探索。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为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瑞清.一丘平台——“图文美术”教学主张与思考[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陈桢 单位:福建省福安市逸夫小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