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谈美术教育益智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浅谈美术教育益智性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浅谈美术教育益智性

摘要:美术教育贯穿于幼儿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始终,其不仅可以教会学生美术知识与技法,而且具有重要的益智作用。美术教育的益智作用对于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基础美术学习,能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展现自我的同时发挥创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学会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

关键词:美术教育益智思维情感能力培养

孔子说:“绘事后素。”由此可见,美术在古往今来的人类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现代中小学美术教育不再将关注点放在追求单纯的目标上,而是转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面发展。美术教育更重视以学生为本,表现在对学生整体发展的关爱,包括对文化取向、心理素质的培养,将过去对技艺的强调转为对“人”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在艺术教育中得到升华,各种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培养。先进的教育理念要从学生的视角和立场出发,摒弃以往对技艺的过分追求,注重在素质教育中强化人的身、心或知觉、情感、潜能等的发展。因此,探索美术教育中的益智性价值显得尤为必要。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大模块,第一模块为专业性学习,学习美术领域内的知识与技法,如美术中的造型表现与色彩表现技法等;第二模块为益智性学习,主要让学生获得美术领域外的收获,并以多种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发展,如科普相关科学知识、了解相应的传统文化,在拓展学生知识领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有益于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创造性思维等。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益智作用在观察分析、形象思维、情绪情感、创造表现、思想能力、意志品质等方面都有所展现,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观察分析训练

美术教育在学生观察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绘画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日常观察的分析性再现,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将看到的客观对象经过记忆与想象,在思维中进行转化,最终通过绘画的图像形式表现出来。这个过程可以简单分为四个阶段:由观察到感知,再到思维与创作。观察作为第一阶段,显得非常重要,它是对于学生捕捉能力的考验,主要分为有意行为与无意行为,以是否有明确目的进行区分。在专业美术教育的熏陶下对比两位学生,一位学生长期接受美术教育,另一位学生忽视此类培养,他们在观察同一事物时得到的信息量是不同的。如,一辆轿车行驶于眼前,经常接触美术的学生会及时观察、捕捉到车的颜色、造型、车内人员等众多信息,而另一位学生在这些方面则显得明显不足。因此,教师需要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通过观察与联想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引导学生进行非机械性复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二、形象思维开发

美术教育能够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人的左脑侧重语言、符号等抽象思维的表现,右脑则注重图像、记忆、音乐等形象思维的控制。大多数时候,人们习惯于训练左脑而忽视了右脑功能的重要意义。爱因斯坦曾经表示:“我思考问题时,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而使用活动的跳跃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后,我要花很大力气把它们转化成语言。”对于右脑形象思维的培养实则非常重要。形象思维能够加工头脑感知记忆中的碎片化信息,找寻信息中的关联性,而非创造信息。美术教育在形象联想训练法中有着重要作用。如,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个圆形符号,引导学生想象这个符号像什么,不同的学生会有各式各样的想法;此时,教师可以再加深难度给出一个具体图案,引导学生表现出与此有承接关联的新图案;接着,教师再给出一个与上一个图案相关的新图案;如此反复,引导学生发现虽然起始图案相同,但每个人接出来的最终图案都不一样。这种发散性的思考的形式可经常用于学生的绘画过程,以此加强学生的右脑思维活跃度,对于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有着深远影响。

三、情绪情感表达

美术教育使学生的情绪得到了释放,能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美术是一种创造艺术,也是一种欣赏艺术,更是一种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情感艺术。绘画可以带给人们内心的和谐,怡情养性,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在绘画中,学生可以抒发内心的波澜与美好,在自我陶醉中进行艺术表现。由此,绘画成为了一种表达情绪的载体,能够让学生在快节奏的今天获得良好的生活体验。绘画还是一种天性使然,爱美是每一个人的天性,对于美的感悟是每一位学生的本能。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运用绘画的形式感知美好,开阔眼界,最终表现美好,可以让学生获得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因此,在美术教育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肯定自身的价值,让学生主动发现美、认识美,在美术学习中收获美好的情感体验,并在作品中寄托自己的真情实感,让美术成为情感表达的中转站。

四、创造表现挖掘

美术教育能够深度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每名学生都有着巨大的创造潜能,但如何让学生发挥创造力,则需要对其进行大量的引导与启发。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只有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索新知的强烈愿望,才能激发创新的动力。”学生一开始可能只是对某一事物有好奇心,而当满足了他的好奇心后,其会逐渐对类似的事物感兴趣。这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引导与启发,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并进行大胆的想象与假设,最终完成创作。美术教育对学生创造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上,绘画的过程就是创作的过程。在创作中,学生会养成创新习惯与创新自信。如,在美术教学“拼贴故事”中,教师可以将完全没有关联的故事组织在同一画面中,让学生进行新的串联。对于学生而言,这一学习过程中他们新编的画面完全是其想象力的结晶。因此,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该突破界限,推崇新形式,为学生提供自由创作的空间,使其能够充分表达自我,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思维能力培养

美术教育在完善学生的思想与能力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小学阶段,部分学生的思想会受到家长、教师与同伴的影响,其想法多类似于身边的人,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而美术学习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感受不同时期、不同画者的思想内涵,并激励他们动手创作,运用画笔表达思想,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亦是如此,如动手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等,这些能力在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都非常重要,而美术课可以从侧面激发学生的上述潜能。如,在人美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十四课《家乡的小吃》一课中,教师可以首先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家乡小吃店的老板,需要运用绘画与手工的方式推出一款本店特色小吃菜单,最后再推选出班级内最优秀的小吃店老板。在这节课上,学生发挥创意,动手绘画与制作了各色小吃,提高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同时,在推广小吃店各类小吃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美术的益智作用得到了发挥。

六、意志品质塑造

美术教育对于学生意志的培养与优良品质的养成具有发展性意义。学画先学做人,画品亦如人品。在绘画中,学生不仅展现了所见所感,而且表达了自身的品格与趣味。《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的美育(包括音乐、美术和劳作等)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应该切实加强。”绘画可以让人静心凝神,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通过绘画学习全神贯注地做好事情,这其实就是提升意志品质中的专心。绘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形成专心的好习惯,而且可以提高其细心程度。通过平日的细心观察,在描绘事物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精致、细腻的刻画,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会坚持,创作的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具备坚持与刻苦的意志,逐渐完善自己的艺术作品,才能在作品中获得成就感。美术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意义重大,会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学习能力、生活习惯、道德品质等的发展。因此,美术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的人格与优秀的品质。丰子恺曾提出“涵养美感”“陶冶身心”“养成人格”。他重视艺术教育,并希望通过艺术教育的培养与训练,塑造学生纯洁的心灵,丰富学生的生活,健全学生的人格,从而达到影响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目的。然而,当前部分学校的美术教育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导致学生的潜能难以得到有效激发,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美术学习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观察与体验生活,让学生从感受、思想、态度等方面获得更好的生活体验,加强学生的自我培养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与探索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前,美术教师在美术教育中的引导愈发重要,美术教师应重视美术教育的益智作用。如,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不同需要,体现民主思想,摒弃压抑学生个性的教学方法,尊重与保护每一位学生的天性,接受他们的创意与想法,支持他们的探索与发现过程,鼓励学生合作完成各类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行。美术教师需要在新时代的教育思想下,组织并开展各类美术教育活动。美术教育发展至今,其内容与目标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更具时代性与创新性。当前,美术教育中的益智作用逐渐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注重对孩子基础美术教育的培养,在让孩子学习相关技艺的同时,也关注孩子在观察能力、形象思维、情绪情感、创造表现、思想能力、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益智性价值。益智作用的凸显,使美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有所提升。因此,美术教育中的益智作用不可忽视,需要美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王欣.少儿美术教育——儿童成长的必修课.中国校外教育,2012(23).

[2]徐云甫.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几点尝试.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12).

[3]李静,蔡春.论中小学课程的美育实施路径.课程.教材.教法,2015(12).

[4]应丹.丰子恺儿童艺术美育理论研究.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尹少淳.儿童美术教育的支点.美术,2011(6).

作者:许筱雨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