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谈美术教育益智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浅谈美术教育益智性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浅谈美术教育益智性

摘要:美术教育贯穿于幼儿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始终,其不仅可以教会学生美术知识与技法,而且具有重要的益智作用。美术教育的益智作用对于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基础美术学习,能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展现自我的同时发挥创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学会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

关键词:美术教育益智思维情感能力培养

孔子说:“绘事后素。”由此可见,美术在古往今来的人类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现代中小学美术教育不再将关注点放在追求单纯的目标上,而是转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面发展。美术教育更重视以学生为本,表现在对学生整体发展的关爱,包括对文化取向、心理素质的培养,将过去对技艺的强调转为对“人”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在艺术教育中得到升华,各种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培养。先进的教育理念要从学生的视角和立场出发,摒弃以往对技艺的过分追求,注重在素质教育中强化人的身、心或知觉、情感、潜能等的发展。因此,探索美术教育中的益智性价值显得尤为必要。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大模块,第一模块为专业性学习,学习美术领域内的知识与技法,如美术中的造型表现与色彩表现技法等;第二模块为益智性学习,主要让学生获得美术领域外的收获,并以多种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发展,如科普相关科学知识、了解相应的传统文化,在拓展学生知识领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有益于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创造性思维等。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益智作用在观察分析、形象思维、情绪情感、创造表现、思想能力、意志品质等方面都有所展现,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观察分析训练

美术教育在学生观察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绘画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日常观察的分析性再现,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将看到的客观对象经过记忆与想象,在思维中进行转化,最终通过绘画的图像形式表现出来。这个过程可以简单分为四个阶段:由观察到感知,再到思维与创作。观察作为第一阶段,显得非常重要,它是对于学生捕捉能力的考验,主要分为有意行为与无意行为,以是否有明确目的进行区分。在专业美术教育的熏陶下对比两位学生,一位学生长期接受美术教育,另一位学生忽视此类培养,他们在观察同一事物时得到的信息量是不同的。如,一辆轿车行驶于眼前,经常接触美术的学生会及时观察、捕捉到车的颜色、造型、车内人员等众多信息,而另一位学生在这些方面则显得明显不足。因此,教师需要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通过观察与联想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引导学生进行非机械性复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二、形象思维开发

美术教育能够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人的左脑侧重语言、符号等抽象思维的表现,右脑则注重图像、记忆、音乐等形象思维的控制。大多数时候,人们习惯于训练左脑而忽视了右脑功能的重要意义。爱因斯坦曾经表示:“我思考问题时,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而使用活动的跳跃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后,我要花很大力气把它们转化成语言。”对于右脑形象思维的培养实则非常重要。形象思维能够加工头脑感知记忆中的碎片化信息,找寻信息中的关联性,而非创造信息。美术教育在形象联想训练法中有着重要作用。如,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个圆形符号,引导学生想象这个符号像什么,不同的学生会有各式各样的想法;此时,教师可以再加深难度给出一个具体图案,引导学生表现出与此有承接关联的新图案;接着,教师再给出一个与上一个图案相关的新图案;如此反复,引导学生发现虽然起始图案相同,但每个人接出来的最终图案都不一样。这种发散性的思考的形式可经常用于学生的绘画过程,以此加强学生的右脑思维活跃度,对于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有着深远影响。

三、情绪情感表达

美术教育使学生的情绪得到了释放,能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美术是一种创造艺术,也是一种欣赏艺术,更是一种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情感艺术。绘画可以带给人们内心的和谐,怡情养性,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在绘画中,学生可以抒发内心的波澜与美好,在自我陶醉中进行艺术表现。由此,绘画成为了一种表达情绪的载体,能够让学生在快节奏的今天获得良好的生活体验。绘画还是一种天性使然,爱美是每一个人的天性,对于美的感悟是每一位学生的本能。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运用绘画的形式感知美好,开阔眼界,最终表现美好,可以让学生获得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因此,在美术教育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肯定自身的价值,让学生主动发现美、认识美,在美术学习中收获美好的情感体验,并在作品中寄托自己的真情实感,让美术成为情感表达的中转站。

四、创造表现挖掘

美术教育能够深度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每名学生都有着巨大的创造潜能,但如何让学生发挥创造力,则需要对其进行大量的引导与启发。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只有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索新知的强烈愿望,才能激发创新的动力。”学生一开始可能只是对某一事物有好奇心,而当满足了他的好奇心后,其会逐渐对类似的事物感兴趣。这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引导与启发,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并进行大胆的想象与假设,最终完成创作。美术教育对学生创造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上,绘画的过程就是创作的过程。在创作中,学生会养成创新习惯与创新自信。如,在美术教学“拼贴故事”中,教师可以将完全没有关联的故事组织在同一画面中,让学生进行新的串联。对于学生而言,这一学习过程中他们新编的画面完全是其想象力的结晶。因此,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该突破界限,推崇新形式,为学生提供自由创作的空间,使其能够充分表达自我,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思维能力培养

美术教育在完善学生的思想与能力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小学阶段,部分学生的思想会受到家长、教师与同伴的影响,其想法多类似于身边的人,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而美术学习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感受不同时期、不同画者的思想内涵,并激励他们动手创作,运用画笔表达思想,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亦是如此,如动手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等,这些能力在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都非常重要,而美术课可以从侧面激发学生的上述潜能。如,在人美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十四课《家乡的小吃》一课中,教师可以首先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家乡小吃店的老板,需要运用绘画与手工的方式推出一款本店特色小吃菜单,最后再推选出班级内最优秀的小吃店老板。在这节课上,学生发挥创意,动手绘画与制作了各色小吃,提高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同时,在推广小吃店各类小吃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美术的益智作用得到了发挥。

六、意志品质塑造

美术教育对于学生意志的培养与优良品质的养成具有发展性意义。学画先学做人,画品亦如人品。在绘画中,学生不仅展现了所见所感,而且表达了自身的品格与趣味。《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的美育(包括音乐、美术和劳作等)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应该切实加强。”绘画可以让人静心凝神,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通过绘画学习全神贯注地做好事情,这其实就是提升意志品质中的专心。绘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形成专心的好习惯,而且可以提高其细心程度。通过平日的细心观察,在描绘事物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精致、细腻的刻画,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会坚持,创作的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具备坚持与刻苦的意志,逐渐完善自己的艺术作品,才能在作品中获得成就感。美术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意义重大,会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学习能力、生活习惯、道德品质等的发展。因此,美术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的人格与优秀的品质。丰子恺曾提出“涵养美感”“陶冶身心”“养成人格”。他重视艺术教育,并希望通过艺术教育的培养与训练,塑造学生纯洁的心灵,丰富学生的生活,健全学生的人格,从而达到影响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目的。然而,当前部分学校的美术教育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导致学生的潜能难以得到有效激发,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美术学习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观察与体验生活,让学生从感受、思想、态度等方面获得更好的生活体验,加强学生的自我培养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与探索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前,美术教师在美术教育中的引导愈发重要,美术教师应重视美术教育的益智作用。如,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不同需要,体现民主思想,摒弃压抑学生个性的教学方法,尊重与保护每一位学生的天性,接受他们的创意与想法,支持他们的探索与发现过程,鼓励学生合作完成各类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行。美术教师需要在新时代的教育思想下,组织并开展各类美术教育活动。美术教育发展至今,其内容与目标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更具时代性与创新性。当前,美术教育中的益智作用逐渐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注重对孩子基础美术教育的培养,在让孩子学习相关技艺的同时,也关注孩子在观察能力、形象思维、情绪情感、创造表现、思想能力、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益智性价值。益智作用的凸显,使美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有所提升。因此,美术教育中的益智作用不可忽视,需要美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王欣.少儿美术教育——儿童成长的必修课.中国校外教育,2012(23).

[2]徐云甫.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几点尝试.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12).

[3]李静,蔡春.论中小学课程的美育实施路径.课程.教材.教法,2015(12).

[4]应丹.丰子恺儿童艺术美育理论研究.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尹少淳.儿童美术教育的支点.美术,2011(6).

作者:许筱雨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