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时期小学教法美术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小学美术的课程特点
小学美术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有着独特的课程特点。
(一)教材取材的广泛性
美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建筑、雕塑、绘画和设计等门类,其中绘画部分又可以分为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等画种。小学美术教育就是将这些不同种类的艺术形式以欣赏、模仿、动手制作的形式汇编到美术教材中,总体上形成“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等几个教学板块。
(二)美术教育的审美性
小学美术在学习中通过作品赏析、动手制作等方式,除了传授美术技能知识之外,更深刻的目的在于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作能力及审美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开发思维的想象空间,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三)培养综合素质的教化性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在提高和完善学生的素质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小学美术教育作为美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达到科学文化、思想品德以及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小学美术教育教法的探索与革新
在目前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小学美术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过分注重美术技法知识的灌输,而美术教学中的美术技法知识或专业术语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教师观念守旧,教法缺乏创新,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程内容枯燥乏味;统一的教材内容以及固定的教育模式,使教师忽略了民族特征、生活习惯以及地域特征的独特性。针对以上问题,小学美术教师应该重新对新时期美术教育的功能进行定位,将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到教学活动中。
(一)图像分解教学法
图像分解教学法主要是针对美术作品欣赏中对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和表现手法等美术理论知识提出的。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思维的具象性和表面性,容易被事物的某种单一形式所吸引,而缺乏系统整体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艺术作品欣赏过程中,将课堂教学分成不同的模块,分别从线条与色彩、空间表现、表现内容及材料运用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对学生个体而言,可以帮助学生解放天性,摆脱定式思维的束缚,并结合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事物进行改造;对于国家而言,创作性思维则是一个民族进步与发展的最主要的推动力量。而小学生的创造力又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积极采取教师展示、现场演示、范画留白、故事启迪等多种方法进行导入,在教学中为学生留下想象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环境教学理念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自然的生态规律逐渐被破坏、生活环境急剧恶化。而环境保护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责无旁贷的。因此,从小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教学理念必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如为学生播放环保短片;以环保为主题,利用废旧物品进行艺术创作;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指导学生将制作中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等环节的设置,都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的良好行为习惯。
(四)地区乡土文化教育
各地区之间的地形风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共同构成了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同时也为民间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及家乡文化,广大美术教师在教学时还应加强地区乡土文化教育。但由于教材汇编的概括性和各地情况的特殊性,专业教材用书中可能对当地的文化内容涉及较少,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一些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艺术作品的欣赏,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身边的美,逐步培养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在新时代的要求下,小学美术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在美术技能教学中采取图像分解的方法,将教学内容以多样性和趣味性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结合当地的本土文化和人情风貌,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使学生从小树立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充分发挥小学美术教育应有的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作者:张楠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