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形势下课程形态美术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对广泛的校外教育的定位进行再思考和再认识
1.校外教育机构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实际位置和作用
作为学校艺术教育一个组成部分,学生的课外或校外活动主要是在成建制的校外教育机构——少年宫里开展。在上海,少年宫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承担着区域学校艺术教育活动的展、赛、演活动,承担着特色学校的社团和师资培训的组织、管理、协调和指导工作。上海的运作机制是学校艺术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学生活动指导中心、少先队总辅导员和艺术总辅导员一般都设在所在行政区教育局的校外教育机构内。因此,少年宫的工作与学校艺术教育的普及与提高,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笔者的专著《学校艺术教育活动课程形态》提出的“少年宫教育”、“学校艺术教育”、“青少年艺术教育”和“校外教育”等词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成了有相同内涵的同义词,这一观点得到广泛的认可。这是因为校内外的教育对象、目标和内容是一致的。我们在思考少年宫教育艺术活动这一专题时,必须以研究整个学校艺术教育为前提。对于区域的艺术教育活动,某一个学校无法去协调另一个学校,民办学校也不可能去协调公办学校;此时,少年宫就成了教育主管部门行使管理职能的单位。
2.校外教育对学校艺术教育活动课程的实验性、示范性功能
在艺术教育发展的形势下,学校内的艺术教育课程和校外活动课程相互影响,相互融汇,已形成共济互补之势。校外教育机构以少年宫为代表,其艺术教育的门类齐全,艺术师资专业水准相对比较高,有组织活动的功能,少年宫在面向学校、面向少先队、面向学生开展自身的活动以外,还对学校艺术教育课外活动有实验性、示范性的功能,这是宋庆龄等老一辈少儿事业活动家在创建少年宫时就定下的方针。实践证明,上海的“快乐教育”、“成功教育”和“兴趣教育”,都在一定程度上从少先队工作和少年宫教育中得到启示;美术和音乐的社团组织也都是从校外向学校推广开来。同样,少年宫也要学习学校的长处,在教学规范和课程建设上做出自己独到的探索,还需要调整少年宫等校外教育机构的学科辅导班所占的比重,重点开展主题教育、综合社会实践和公益性的普及活动。对活动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做出积极的探索,丰富内涵,积极辐射,为美术学科增添社会化的活力。
3.校外教育机构与社会力量办学的关系
校外教育的特性和社会力量办学有着十分相同的地方,所不同的是承受的压力不同。笔者多年从事上海市校外教育书画教研组工作,熟知校外教育对教师有五个方面的要求: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与家长沟通能力和艺术创编能力。还有校外教育的机构对教师和活动样式的要求:要有一定规范的运作模式,也要有发展的余地,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市教研组对校外教育课程体系做了集中、系统、灵活的原则处理,听取各路教师和专家学者的建议,编写了《上海市校外教育美术课程参考》。在有限的范围内,尽量做一些学术层面实际有用的事情,对教学新手和资深艺术家型的老教师在研究教育教学上提供帮助,共同提高。而这些经验对民办机构的教师培训具有同样的意义。
二、美术教育的学科育人工具论的课程实践
1.家长的认识问题
校外教育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以外的教育,大而化之,还包括社会的媒体、博物馆、美术馆的教育,还有社区文化的家庭的环境教育,在这些教育环境中,家长的选择起主导作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家别无选择,学校和高等教育之外,只有少年宫这样的单位能拥有得天独厚的展示舞台,就是社会名家也会来少年宫进行人才流动,少年宫因此集结并磨练了一批艺术家型的专职和兼职的教师队伍。如今来自方方面面、有炫目的光环、教程和服务的成千上万的培训机构打进上海,甚至出现了没有500万元的身价就无法进入的会员制培训;甚至是500至1000元一堂课也不奇怪,有的名家,你就是有钱也排不上号……家长对于这个领域的教育投资多少是有些盲目的。以儿童美术为例,我们的许多研究成果没有向家长推广,因此家长的眼光决定教育的价值取向。
2.课程的设置问题
课程可以指任何学习者受教育的计划及行动过程。对任何一种教育体系,课程始终是一个中心问题,因为它既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反映,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范围,没有课程,就无法进行任何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在现代社会里,美术课程倾向于以高度多元化为特征,从精英文化趋向工业设计和通俗文化,美术教育在提高全民族艺术素质的基础上,既要保护文化遗产,又要为在现代世界中扩大经济的作用做好准备。国家教育部又进一步提出学校要开设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这三种课程在校外机构内开设已久,尤其在科技和艺术领域,校外教育机构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总结校外教育60多年的经验,我们提出校外教育活动课程建设研究,与国际接轨,与大教育接轨,适应现代教育形势;研究互动式兴趣小组活动模式、合作式学生社团活动模式、协商式社会需求活动模式和自主式主题教育活动模式,根据内容要求组合不同模式。通过美术的学习,课程内容还包括隐性教育的要求,学生还应该具有:对美术学习领域和接触的美术事物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应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应掌握的方法和应具备的能力;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应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美术不仅仅是审美、技艺教育,最主要的是创造能力的培养
当今,一个充满创造的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创造人才不是说有就有的,需要从小培养。旧的艺术教育理念已经不可避免地凸显出它的局限性,艺术的重要性不在于艺术家及其作品本身,那么多从小学画的孩子也绝不是为了成为画家。少儿艺术教育最重要的意义是培养现代创造性人才。艺术教育使艺术作为一种创新意识渗透到全民的思考方法当中,成为人们心智健全的一个内在指标。这种创新精神也是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而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儿童尤其重要,因为5至8岁是人生塑造最重要的阶段,把艺术作为人生成长初期的一种创意思维训练,教给孩子拓展创意思维的方法,让少儿从小就养成创造思维的习惯,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使他们日后可能成为科学家、艺术家、建筑家等各行各业的创新人士。
四、建立起相对应的教师和机构的评价机制
美术活动课程的评价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目标的设定,就是评价的依据,通过检验目标是否达成,就是课程的评价。评估体系分美术教育活动过程评价和美术教育作品(成果)评价。
1.美术教育活动过程评价
评价目的是为了使美术教育活动符合儿童艺术教育的规律——即儿童认知发展、艺术发展和美术教育发展的规律。要强调实践性,使评价便于操作;强调反思性,用评价来提高活动效果。在美术教育过程评价中,儿童是间接的价值主体,教师是直接的价值主体。要评价教师的方案设计和活动实施是否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应由评价教师把握教育目标,了解儿童的美术发展,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组织美术活动和评价儿童作品的能力。评估视角是从直觉的和综合的两种角度去考虑。评价标准:(1)活动与学校教育接轨,整体计划课程和谐统一;(2)活动目标与教育总目标、阶段目标相统一,单元目标具体化并有可操作性;(3)活动内容符合儿童发展规律,设计符合学生生活经验和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4)活动过程有利于儿童主动参与,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激发其兴趣,有利于交流;(5)活动场所能够创设充满感情色彩的、轻松的心理环境;(6)活动过程材料准备充分,加强环保意识,保护资源,美化环境;(7)活动设计考虑到地域和学生的个别差异。信息获取的方法可采用事项记录表、现场事实过程分析。
2.美术教育作品(成果)评价
对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估目的是为了使美术作品能反映儿童的特质,通过作品来反映教学成果,为改进教学水平提供服务,为美术教育活动提供设计依据。儿童作品为价值主体。评估视角是从儿童生理心理发展和从儿童绘画的组成要素两方面相结合进行考察,选拔优秀作品,进行展览交流。评价标准:综合指数评价分感情、智能、身体动作、知觉、社会性、美感、创造;作品形成评价分造型、色彩、构图构思。信息获取根据学生情况登记表、教案(详细过程)、教历等。用科研的态度,解决校外教育包括社会力量办学存在的问题,发挥行业协会的专业作用,开展专业(符合艺术规律、教育规律和少年儿童成长发展规律)的评估活动。上述评价中,过程评价体现教师的教育教学适切性;学生作品评价是教师教学成果的反映;综合起来评出教学水平的级差,保障整个校外教育在有章可循的范围内平稳发展。
作者:陈发奎 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委员 上海青少年活动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