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美术教育中绘画艺术治疗的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美术教育中绘画艺术治疗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美术教育中绘画艺术治疗的应用

摘要:在美术教育蒸蒸日上的今天,素质教育中的“美育”越来越得到人们重视。然而,美术教育却在应试化与模式化上越走越远。于学校来说,艺术生作为近年来一种有效提高升学率的途径,这种畸形的认知促成了美术教育的畸形发展。同时,过分追求成绩的应试教育为孩子带来了过于深重的心理压力。绘画艺术治疗在解决情绪冲突以及洞悉心理问题方面有着独到之处,在形式与美术教育存在相似性。作为一种以心理学和艺术理论为基础的心理疗法,绘画艺术治疗能够切实的解决当今美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艺术教育;绘画艺术治疗;心理压力

1引言

绘画艺术治疗这一构念,最近十几年在西方心理学界大为流行,也逐渐为我国心理学家重视。时至今日该疗法的应用逐渐扩展到对智残问题儿童的帮助、大学生抑郁症的治疗及学校的心理咨询等,并且在解决情绪冲突以及洞悉心理问题方面有着独到之处,其形式与美术教育存在相似性。作为一种以心理学和艺术理论为基础的心理疗法,绘画艺术治疗为当今美术教育提供了新的见解。

2绘画艺术治疗简介

2.1绘画艺术治疗的含义

绘画艺术治疗是指以绘画技法与材料为媒介,用艺术创作的意象以及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和患者对作品的反馈,来剖析与了解对象的发展、兴趣、能力、人格等心理活动,让来访者产生自由联想来稳定和调节情绪,在追求艺术审美的过程中治愈心理疾病的方法。对绘画艺术治疗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绘画艺术治疗以绘画为中介;(2)绘画艺术治疗以艺术理论和心理学为哲学基础;(3)绘画艺术治疗中涉及三种要素:治疗师、来访者和艺术作品;(4)绘画艺术治疗的最终结果是要解决心理问题、调节情绪冲突、完善人格等。

2.2绘画艺术治疗的产生与发展

绘画艺术治疗有着漫长的过去,却只有短暂的历史。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正式开展学术研究。绘画艺术治疗被承认为法定专业的历史也不过才短短数十年时间。在西方,现代绘画艺术治疗萌芽于20世纪初期。医生利用病患的绘画来分析其心理及精神状态。其真正的成长则受到心理学家弗洛伊德(Freud)和荣格(Jung)的影响,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精神病治疗运动。到上世纪40年代,玛格丽特•南姆伯格(Margarete•Namberg)才真正建立起了运用艺术的表现力作为治疗模式的绘画艺术治疗体系。直至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上世纪60年代初期间,确立了艺术治疗的独特专业地位。如今,绘画艺术治疗的专业体系正在蓬勃发展。除美国以外,其他欧美发达国家,如英国,加拿大,德国等国也均有艺术治疗的专业培训课程和证照制度。目前国际艺术治疗师组织拥有来自全球65个国家的会员,并且艺术治疗是在不少国家是政府认可的心理卫生专业人员之一。

3绘画艺术治疗的可行性分析与理论依据

3.1大脑功能的单侧化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W•斯佩里的一项裂脑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具有功能分裂化的特点,即人类大脑的左右半球各有其独特的功能。从功能上来说,左脑接受来自人体右侧的感觉信息,如触觉、视觉等,并控制人体右侧的动作;右脑半球则接受来自人体左侧的感觉信息,并控制人体左侧的动作行为。左脑负责进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而右脑主管图像化的知觉,负责进行具象思维、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

3.2大脑功能的单侧化与绘画能力

大脑两半球由胼胝体相连,通过胼胝体来传递左右大脑半球的信息。学者们在对脑伤患者的研究中发现,某些特定功能的丧失与大脑的某些区域损伤密切相关。多项与绘画能力有关的大脑功能的研究发现,对物体细节的知觉是由大脑的左半球主控的,而对物体轮廓的知觉是大脑右半球控制的。这种对大脑两个半球的依赖可以在脑半球损伤的个体的绘画中观察到。大脑右半球损伤的个体倾向于忽略画面的整体轮廓,而能够将局部的细节画得完好。大脑左半球损伤的个体倾向于画出整体轮廓完好的物体,却难以胜任细节的刻画。绘画或者其他创造性的活动是在大脑两半球的协调合作才能完成。

4传统美术教育与绘画艺术治疗的区别与契合

4.1什么是美术教育

“美育”这一概念是由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来的。他是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美学思想深受康德的影响。在《美育书简》中席勒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理想,完美,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人。西方近代关于“美育”理论的发展,对20世纪初的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更是大力提倡“美育”。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认为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美术具有审美认识,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重要特点,使美术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在“美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中,“美术教育”这一概念,从狭义上讲,美术教育是对于培养美术家或专业美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从广义上讲,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他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专业的美术工作者。广义的美术教育强调普及美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美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情趣。

4.2传统美术教育与绘画艺术治疗的区别

美术教育与绘画艺术治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从表现形式上看,绘画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极为相似。两者运用的艺术材料、绘画的创作过程以及教师与治疗师所用的语言都存在极大的相似性。而绘画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的最根本也是最大的区别是绘画艺术治疗师与治疗对象的内心体验。绘画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有重叠的部分,但并不是完全重合。在绘画艺术治疗中,治疗过程也是帮助对象发展其创造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绘画艺术治疗的治疗师的角色是辅助者,而作为美术教育的一部分,美术教师则是教授学生绘画技巧的角色。也就是说,绘画艺术治疗师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绘画技术本身,而是借助绘画这一工具来帮助治疗对象,绘画是一种表达自我情感的工具。绘画艺术治疗师通过来访者的画与来访者进行心灵沟通,或者借助画使来访者认识自己。技术娴熟的绘画艺术治疗师熟知在特定心理发展阶段在绘画中呈现出的艺术特征,并能借此对来访者的异常心理状况作出诊断,从而帮助其成长。绘画艺术治疗的初衷并不在于绘画技术的学习,这正是绘画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最本质的区别。

4.3传统美术教育与绘画艺术治疗的契合

20世纪艺术治疗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艾迪丝•克莱玛(EdithKramer)在给众多儿童进行治疗的实践经验中,确立了新的艺术治疗的观念。她认为,艺术创作活动本身就具备心理治疗的效用;绘画艺术治疗借助艺术的环境,能帮助个体宣泄存在于潜意识中的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个体心理不会抗拒,并且这种宣泄途径是安全的。她的学说为绘画艺术治疗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并为绘画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的契合提供了作为支撑点的理论基础。

5绘画艺术治疗在美术教育中应用的意义

5.1推行校园艺术治疗的意义

中学时期正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发时期。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son)认为,青少年这个阶段的最主要的发展是角色形成(identityformation),适应能力良好者能自我肯定,找到自己的定位;反之,则会有角色混淆的现象。青春期的孩子焦躁敏感。大部分的青少年能够在长久的尝试中慢慢适应角色的专换,安然度过这一时期。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在寻找自我角色认同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逐年增加的中学辍学与少年犯罪比率正来自于此。在与敏感的青少年的沟通方面,绘画艺术治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人类的思维大多是视觉性的。人类主要通过眼睛获取信息。“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恰恰也证明了人们通常更加信任视觉信息。其次,在青春期这一敏感时期,青少年阶段较其他年龄阶段更在意其形象与行为,他们不愿意让别人看到“不完美”的自己。绘画这种无声的表达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青少年宣泄存在于潜意识中的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促进其自我意识的健全成长。

5.2教育取向绘画艺术治疗的要点

现今的中学美术教育倾向于强调作品完成的重要性,忽略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艺术态度的发展。学生被要求严格按程序参与一系列艺术互动,如按时交出作品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创作的思考、情感以及对艺术的灵性与知觉就很可能被忽略。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绘画艺术治疗能担当做教师和学生彼此之间沟通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自身自觉的成为学习的主体。青少年在中学阶段对艺术的兴趣会影响其日后对艺术的态度。教育取向的绘画艺术治疗在施行过程中,必须避免完全以作品为主的评价方式,发展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创造性。

5.3教育取向绘画艺术治疗的实际操作

美术教育取向的绘画艺术治疗要做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育目标的重心就应当转移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交沟通能力、观察识别能力、想象能力及提高学生自我认同感。那么,面对一个全新的挑战,教育取向的绘画艺术治疗教学设计就需考虑到以下内容:(1)学生数量及个体差异。在美术教育取向的绘画艺术治疗中,学生需要以小团体的方式来展开互动式的绘画学习,并且考虑学生特质。(2)适宜的艺术环境。常言道:居移气,养移体。不需要繁杂的数据,不需要长篇累牍的理论。在心灵沟通的同时,艺术活动与艺术环境也在潜移默化的培养着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改变着他们的审美情趣。(3)及时评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避免将带有明显价值取向的判断标准附加于学生身上。(4)师生互动也是绘画艺术治疗所常用的方式方法。师生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建立起心灵联系。要实现师生互动的美术教学活动,可以采取情感策略。针对该年龄段学生特殊的心理结构,组织集体游戏等课前暖身活动可以有效降低其心理防卫,增强集体意识。同时,在课堂上举行各种美术创作的体验与分享活动。这些都是绘画艺术治疗在美术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应用。将绘画艺术治疗的方法运用于美术教育的各个方面,对完善学生的人格、健全他们的身心起重要的作用。(5)培养专业的教育艺术治疗师资是美术教育与绘画艺术治疗结合的必要条件。绘画艺术治疗涵盖了诸多学科理论对心理的探索,特别是与心理治疗理论技术有着深切的联系。因此,当绘画艺术治疗师将“艺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提供给治疗对象的时候,需要掌握相当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鼓励美术教师与特教教师协同合作,相互监督与扶持。这是有效应对现阶段美术教育与绘画艺术治疗相结合发展的权宜之计。

参考文献:

[1]闫俊,崔玉华.一次集体绘画治疗尝试.中国临床康复,第7卷第30期.

[2]何静,蒋明全.绘画艺术治疗在中国发展的介绍,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02.

[3]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凤凰出版社,2010-10.

[4]陆雅青.艺术治疗:绘画诠释:从美术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0.

[5]刘中华.浅谈绘画艺术治疗在义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艺术教育.中国文化报社,2007.01.

[6]魏源.国外绘画心理治疗的应用性研究回顾.中国临床康复,2004-27.

[7]王丹.艺术治疗———促进孤残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社会福利,2007.06.

[8]陶琳瑾.绘画治疗与学校心理咨询:一种新视野下的整合效应.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17.

[9]孟沛欣.艺术疗法———超越言语的交流.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02.

[10]霍欣彤.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南海出版社,2008.

作者:李艳 单位:山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