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国时期地区美术教育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国时期地区美术教育发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民国时期地区美术教育发展

〔摘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东方战场的中国在“洋务运动”、“”等社会浪潮的推动下迎来了极大发展机会,民国政府教育部门在当时的教育政策中把美术列为发展的学科,同时社会大众对美术的消费欲求也迅速膨胀。本文主要对民国时期广东美术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民国时期;广东地区;教育政策;美术教育

一、民国时期广东地区的教育政策与教育环境

作为辛亥革命根据地之一的广东,在中华民国成立后积极落实教育部颁发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力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1]这样,民间兴起了办学热潮,一批学校顺势而生。广东原本是商业出口的主要地区,但因当时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和国内军阀混战,广东经济受到重创。就在这样极其困难的时候,“南天王”陈济棠在1932年颁布的《广东三年施政计划》中,强调“教育是立国之本”。“从《民国时期广东省政府档案史料选编》的数据显示,当时陈济棠规定的各县经费支出比例是:教育费31%、建设费29%、公安费21%、其他19%。由此数据可见,陈济棠对广东地区教育经费投入是巨大的。”[2]  陈济棠认为要改变当时传统的经商出口行业,振兴粤区工业,需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在他的努力下,广东地区在1927年间相继创办了勷勤大学、中山大学、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佛山市立艺术专科学校、广州音乐学院、中医专科学校、体育专科学校等一系列高等专科学校。除此之外,陈济棠也意识到中小学教育的必要性。“当时政府颁布的《广东第一期三年施政计划实施概要》指出,要让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同时为了扫除文盲,提高民众文化素养,全省在政府推动下,还开办了私立学校、民众夜校、民众阅报处、民众问字处、通俗讲演所、图书馆等公共教育设施。”[3]

二、民国时期的广东地区美术教育

(一)民国初期的广东地区留洋潮与私立美术学校的出现

1.留洋先驱与美术教育体制改革

中国的新式美术教育最早受到了东洋日本教学模式的影响。清末民初学堂建立之初,教学讲师多为日籍教习担任。在他们的影响下,当时的中国留学生多赴日本求学,如中国第一所正式立案的“国立北平美术专门学校”的首任校长郑锦,1896年留学日本,18年后才回国;“岭南画派”三杰的高奇峰1907年至1908年留学日本,学习绘画,1913年重回日本研习制版印刷技术;陈树人1912年先后毕业于日本京都市立美术学院和东京私立立教大学;关良于1923年毕业于东京太平洋美术学院,归国后先后任教于上海师范学校、上海美专、广州市立美专和中山大学附中。这几位东渡留学日本的广东籍先驱,结合中国本土实际情况,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形成的美术教育思想体制带回了当时的中国,为民国时期中国实行现代美术教育模式夯实了基础。到了民国初期,由于政府的资助,中国留学热潮从日本转移到西方欧美,杰出的广东籍留学生有:李铁夫于1887年和1891年分别考入英国阿灵顿美术学校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西洋油画;林风眠和林文铮于1923年先后在法国第戎高等美术学校和巴黎国立美术高校学习,后来林风眠在蔡元培的推荐下担任杭州西湖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第一任校长,林文铮主持教务工作。在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回到祖国,将欧洲、尤其是法国的美术教育模式引到中国。特别是林风眠所提倡的学校教育应与社会运动相联系、东方艺术应与西方艺术相联系的办学宗旨,为我国现代美术教育体制的形成奠定了殷实的基础。

2.民间私立美术学校的出现

1911年后,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形成与发展,从学堂的技能美术教育到师范学堂的师资美术教育,再到专门美术学校的兴起,中国美术教育发生了质的变化。首先蓬勃发展起来的是私立美术专科学校。在广东地区出现最早的私立美术学校是“赤社”(“赤”为五色之一,代表南方),1921年10月1日,它在永汉北路市立师范学校内举行了广州市首次西洋画展览会,当时轰动了广州;1924年l月,“赤社”在广大路租了10号和12号两间相连的三层洋楼作为永久社址;自此,它每年的展览都在这里展出,并在此开办了私立美术学校。同年3月5日正式开学,首批招生80余人,分上午、下午、晚上三班上课。赵雅庭任教务主任,教授则由社友们轮流担任。后来修改了教育培养方案,教学班灵活多变,“赤社”开设的暑期班和周末班,只要有五名以上学生报名就可以开班。至1935年,该校先后培养学生达八百多人。“赤社”的成功办学为后来的私立美术学校夯实了基础。1936年前后,“岭南画派”的黄少强、何漆园、叶少秉、容漱石等七人在香港九龙成立“广州美专”;黄少强还在香港开办了“香港艺专”;黄少强、叶少秉、何漆园、周一峰、容漱石、赵少昂等又在香港创立了“岁寒社”和“香港美学院”。当时广东地区的“赤社”和有“岭南画派”背景的私立美术学校,培养的美术人才数以千计,增强了广东地区民众的艺术基础,为本地中小学的图画课培养了一批专业教师,推动了美术教育的普及。

(二)民国时期的广东地区美术社团状况

民国政府成立时期至解放战争开始之前,广东地区活跃的美术社团如雨后春笋;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广东国画研究会、广州赤社(尺社)、中华独立美术协会、青年艺术社、现代版画创作协会等。这些社团人数少则只有四、五人,多则数百人。社团成员大多是欧美或日本留学归来的美术专业留学生或画家,其中也涵盖广东当地美术专科学校学生或广东本土画家等。在这些艺术社团里,多数是对艺术流派比较懵懂的青年画家和学生;社团中没有严格的管理组织形式,且艺术流派倾向也不太明确。他们研究的种类繁多:有国画、油画、书法篆刻以及艺术理论等。也就在这个绘画技法、艺术理论、艺术流派思想三者相互碰撞的时期,产生了“二高一陈”开创的“折衷画派”,美术史上后来称之为“岭南画派”。1932-1945年间,“岭南画派”的骨干们先后在广州创立了艺术会、六人画会、威尼斯美术研究社、民间画会、洁社、岁寒社、今社画会等一系列绘画社团,它们与在英殖民地香港九龙成立的广州美专、香港艺专、香港美学院形成了与遥相呼应之势。从总体来说,由于战乱造成的社会动荡不安,广东地区的民间美术社团和私立学校的规模还是有限的,它们基本上属于粤画坛中的一些艺术家和文人雅客的聚集地,或是一些带着一腔热血留学归来的爱国青年报效祖国的落脚点。动荡、聚会和留洋归来等字眼,真实地反映出了广东地区教育与外来新文化思潮撞击和揉碎的特征,也成为了民国时期广东地区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印证。

(三)民国时期的广东地区公立美术教育

1905年7月,“当时清政府为培养师资,设立两广师范馆和管理练习所。1906年,模仿日本东京高师,改名为两广优级师范学堂。”[4]1912年2月,改称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分设文史、英语、数理化、博物四部,并开设图画手工科,“学科以图画手工为主课,音乐为副科,此单一图画言之,西洋画,中国画,用器画(平面、立体),图案”。[5]1922年4月24日,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成立,学制四年。该校最初模仿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单开设西洋画系,并兼有理论课程和国文、外语、音乐等公共基础科目。留学墨西哥的赵雅庭,留学日本的关良、陈士敏、谭华牧、何三峰等均在此任教。1925年,胡根天任校长,开始筹办中国画系和师范教育系。国画系课程中开设了西洋画基础写生,除此之外,还有书法、金石学、画论等。艺术师范系主要以培养中小学美术老师为目的。“1929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过决议,成立中山大学董事会,、胡汉民、宋子文、古应芬、孙科、陈铭枢、朱家骅等人为董事。”[6]1930年,中山大学增设工学院(后与勷勤大学工学院合并,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的前身)。1932年,陈济棠为了纪念古应芬(字勷勤),而创办省立勷勤大学,开设工学院(并设立建筑工程系)、教育学院和商学院,任命毕业于法国里昂建筑学院的林克明为建筑工程系首任主任。当时勷勤大学建筑工程系虽然提倡新建筑和遵循巴黎艺术学院体系(Beaux-Art)并存的两种思潮,但由于受强烈正统意识形态的影响,建筑系的先驱者们还是设计出了一批具有中国传统样式的新建筑,如中山纪念堂、中山图书馆、爱群大厦等。广东地区的民国时期正值中西文化冲击与交流的最炽热阶段。中国近代高等美术教育的改革在岭南得到了充分实施,从师从日本到师从欧美,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两种思想并存并立。许多首批留洋归来的教育精英和革命先驱,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和抱负,从一开始就意识到社会变革需要教育改革,尤其在美术教育改革方面更是刻不容缓。回顾民国时期广东美术教育这一段改革史,使我们深知近代广东作为中国南大门,虽遭受战乱影响,但其美术教育水平仍向前发展,主要得益于当时民国政府开明的教育政策,以及执政者敢于学习世界的先进办学理念并大胆实践;这在我国近代美术教育史中也是凤毛麟角,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反思。

参考文献: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M].教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P22.

[2]王美嘉.民国时期广东省政府档案史料选编(第2册)[M].广东省档案馆,1987年1版.

[3]钟哲平.民国,是教育的“黄金时代”吗?[N].羊城晚报,2014年10月19日.第B01版.

[4]王月华.金曾澄:君子温如玉乱世育桃李[N].广州日报,2015年03月19日.第A18版.

[5]张杰.民国时期美术教育发展模式研究分析[J].教师教育学报,2008(6).

[6]黄义祥.民国时期的国立中山大学(第五十二辑)[C].羊城杏坛旧忆,1998年版.

作者:贺锋林 邓铨 王丹 单位: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