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铜镜文化的中学美术教育运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铜镜文化的中学美术教育运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铜镜文化的中学美术教育运用

摘要:每件文物都是有灵性的。铜镜兼具审美与实用功能,自诞生以来,一直传承至清代,存世量极大。该文作者以具象的铜镜为抓手,使学生感知文物的美和古人的生活状态,体会各个时代的不同文化

关键词:铜镜文化;纹饰;造型

一、课题的提出

如今,人们折服于鉴宝专家的慧眼和娓娓道来的精彩故事,中学生也不例外。出土文物往往深藏在博物馆中,似乎一切距离学生都很遥远。然而,学生对文物非常感兴趣,仰慕文物的历史久远、敬佩专家的学识。作为中学美术教师,笔者地发现,如果将这些知识渗透进中学课堂,将是对课本的有益补充,学生也将因此受益。在考虑编排校本课程时,笔者认为铜镜是最好的选择。铜镜兼具欣赏与实用功能,从诞生以来,一直传承至清代,存世量极大。铜镜拥有漫长的历史,不同时代的文化透过形制、纹饰都有所体现。因此,以具象的铜镜为抓手,可以让学生感知文物的美和古人的生活状态,体会各个时代的不同文化。每件文物都是有灵性的,透过文物找寻其背后的文化力量,是笔者编写《铜镜的一生》的初衷。

二、课题研究内容

1.了解主要时期的铜镜战国时期在古代铜镜发展史上是第一个高峰期。礼崩乐坏导致夏、商、周三代以来的青铜礼乐器逐渐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日常生活用器的迅速增多。此时的铜镜制作精良,纹饰生动,其中,“山字镜”最为有名。唐代铜镜在合金中加大了锡的比重,使铜镜表面银亮、美观。装饰手法也多样化,出现了金银平脱、螺钿镶嵌、涂釉、涂漆等新工艺。造型上突破了汉镜的传统,出现了葵花镜、菱花镜、方亚形镜等。纹饰除传统的鸟兽、画像、铭文以外,还增加了表现西方题材的海兽葡萄纹。宋代以后,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铜镜不再是上层社会的专宠,已进入寻常百姓家。笔者曾收藏了一面宋代铜镜,直径12cm,桥型纽,镜背铸有铭文——湖州石家上色青铜照子,整体绿锈。当铜镜走进课堂,学生感到惊诧,传阅时十分小心,虔诚地感受着古代的器物,这份历史的馈赠,使他们仿佛穿越了时空,思绪万千——“这个是镜子吗,它通体都是锈,怎么照啊?”学生带着好奇发问道。笔者解释:“这不是镜子,而是照子,仔细看铭文,分明就是‘湖州石家上色青铜照子’。”宋代称镜子为“照子”是因为要避讳,在古代要避皇帝的讳,宋太祖的祖父为赵敬,“镜”发音同“敬”,所以宋代镜子一律改称“照子”。青铜照子布满绿锈说明在地下埋藏时间久了出现铜绿,倘若用水银粉对镜面进行打磨,还能使用。镜背的铭文标明了地址与作坊,可见宋代商品经济相当发达,告知世人购买照子要认准商标,质量才有保证。把照子在手里掂一掂,感觉分量比实际要轻一些,镜背上的一些小孔洞说明了问题。此镜经过长时间氧化以后出现了金属元素的流失,造成镜子背面的孔洞。实物走进课堂使学生马上兴奋起来,思维异常活跃,那些滔滔不绝的鉴宝专家在他们眼中也不再神秘,原来传统文化知识和一些普通的鉴定技巧,自己也是能掌握的。2.铜镜发现之旅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对实物的亲身感受,学生对铜镜有了初步了解,并总结了一些方法,如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网络搜索等。3.铜镜的拓展练习临摹铜镜的造型、纹饰,加深对古代传统文化的理解,并结合现代审美理念进行铜镜的再设计。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经过一年的学习与研究,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学生的影响其一,学生在欣赏文物的时候,能够理性看待文物。文物价值体现在历史价值、经济价值等方面。经济价值是最吸引人眼球的,但要透过经济价值看到文物的历史价值、文物本身的美和所传达的文化。其二,学生了解了铜镜产生、发展和消失的发展历程,能够从大的时代特征、纹饰辨别铜镜的年代,能从纹饰中了解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其三,通过研究,学生学会了自学的方法,面对未知领域有多种获得认知的途径:教师、网络、社会等。其四,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体现合作精神。2.对于笔者的影响最初选择这个课题,首先是源于笔者的兴趣爱好。在铜镜领域,笔者比较了解,想把铜镜文化传达给学生,让他们懂得一些初步的辨别知识,从而触类旁通地了解其他文物和古代传统文化,并能够自觉进行保护。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制作校本课程,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并进行论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修正完善。起初还担心学生无从下手,但经过沟通,笔者发现学生是极具可塑性的,“问卷调查—材料搜集—纹饰设计—发现之旅—‘专家’点评”,每个阶段的工作都有序开展。有序的课堂设计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3.对于学校课程建设的影响在美术教材有限的篇幅里没有涉及铜镜,但铜镜文化的确是古代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其纹饰、图案体现出古人的生活情趣,是原生态的反映。通过参观博物馆、调研古玩市场、走访亲朋好友,学生对古代文物展现了极大兴趣,很好地体现了合作精神。笔者认为,铜镜文化可以进入校本课程,成为对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

作者:石澎潮 单位:江苏省石庄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