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美术学论文范文

美术学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美术学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美术学论文

美术欣赏小学美术论文

一、当下小学美术教学的难点

1、作品不贴近生活

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然而小学生对周边事物的接触较少,而且其所见到的艺术作品甚少,故很难从作品中体会到作者的用意。特别是部分以战争为题材的画作,学生们不亲身经历很难体验其中妙处。由于小学生缺乏相关的历史知识,因此无论是我国的传统山水画还是西方的人物静物画都超出了其理解范围,造成其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无法引起内心共鸣,从而失去对美术鉴赏的兴趣。

2、知识储备量少

小学生无论是在语言表达还是文字叙述方面均处于初学阶段,因此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只停留在“看”的阶段,既不能够使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也无法用华丽的辞藻来记录该幅作品带来的感受,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们欣赏美术作品的热情。加之其对作品的历史背景、人文风俗都不了解,也限制了其鉴赏能力的提高。

3、受书本影响大

许多学生在观看书本上的艺术作品时会将作品下的文字一并阅读,这种行为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看完书本的文字叙述后便会受到该段文字的影响,在脑海中对该作品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影响自身判断。加之传统的教学模式便是以书本为中心,要求学生将书本内容死记硬背,该种教学方式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造成了干扰。

点击查看全文

美术思维中学美术论文

1美术教学中美术思维的运用

1.1美术思维构成要素———人文意识的应用

美术这门学科的本质性质便是其人文性,从美术学科的人文性,我们应该意识到美术教学不应该只是教授美术课程的中有关绘画技巧、色彩处理、造型处理的问题,同时还应该要注意与文化的结合,因为美术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应该要注意美术思维中重要的构成因素———人文意识的应用。要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必须要让学生了解美术作为一门艺术的文化特征,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美术这门学科的过程中,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丰富的人文知识以及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适当的时机引导学生以美术的思维来提升对美术作品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理解,让学生的人文意识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新课程标准美术教育的理念是要使得学生“了解美术与社会、自然之间的联系,在文化理念中认识美术”。要贯彻这一教学理念,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适当地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对美术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充分的了解,同时能够以美术的角度来观察、思考问题,也用美术的思维来体验作品的人文气息,根据笔者多年的美术教学经验,无数的事实表明,在美术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以及学习的兴趣。

1.2美术思维构成要素———观察力的应用

观察力是学生美术思维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对于一名艺术创作者来说,没有敏锐的观察力,那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的,因为对于学习艺术的人来说,最先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创造是在无数次的模仿的基础上开始的,美术绘画更是如此,它对观察力的要求比任何的艺术形式对观察力的要求都要高。因此在美术的教学中,观察力的应用与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学美术绘画的人也知道,不管是素描还是色彩的处理方法,都需要学生有较为敏锐的观察力。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强化增强学生对作品的感知能力,不断促进学生观察力的提高,使学生能够较为敏锐地发现细微的差别之处,如果有必要的话,教师可以用立体图或者是平面图以及其他的各种美术内容,让学生进行不断对比,以提升其观察力。

1.3美术思维构成要素———抽象理解力的应用

抽象理解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相对。关于形象的思维能力,其实只是对作品的表面内涵的理解上,比如对作品的点、线、面、色彩、质感的观察上,这些需要的就是一种具体化的形象化的思维能力。但是我们知道,很多的绘画作品都有其深刻的意义,尤其是一些较为抽象的绘画作品,要让学生理解,就必须要发挥学生抽象的理解能力。如下面两幅画。观察这两幅画,我们知道,它使用了大量的色彩,学生必须要能够理解美术的语言,才能通过作品的构图来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含义,也就是必须要能够化形象的直观的语言为抽象的含义。

点击查看全文

幼师美术教学美术论文

一、当前幼儿师范教育专业美术学科现状

近年来,由于国家教育政策、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得师范生源综合素质不断下滑,由过去的“尖子生”变成了各初中的“双差生”,管理难度加大。首先很多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好,在初中阶段没有养成好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甚至在学习的第二年出现退学的现象;其次大部分学生并不是因为喜欢幼教这门职业才报考,而是升学无望之选,所以在校期间我行我素,纪律涣散,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再次,进入幼师学校学习以后,由于对幼师这一职业缺乏基本认识,对未来职业发展要求不明确,所以在学习中缺乏明确的目标。比如在美术这门学科学习中大多数学生不够重视,在他们印象中认为和初中一样美术课是一门副科,没有意识到学习美术与将来自己要从事的职业的关联性。

二、幼师美术教学方法初探

(一)革新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美术教育在对人格的塑造,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美术教育首先应该是一种素质教育,单纯的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无法实现“美育”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说美术教育只是一种手段,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才是最终目的。因此,在幼师美术教育教学实践中,强调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把幼师生作为“一个特殊的人—个未来的幼儿教师”来培养。对幼师生的教学方法必须考虑到他们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的特殊性。当前幼儿园的教师必须是一专多能型的,因此我们的美术课必须改变以往纯专业、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应该探索这些知识如何在学生将来的工作中得到实际应用。比如:学习素描知识的过程中,启发幼师学生如何让幼儿理解空间和体积,使复杂的形态几何化、简单化,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激发其想象力,引导幼儿关注周边事物,关心自己所生活环境。这样一来,就会激发他们绘画的欲望,表达出幼小心灵对生活的体验。使复杂而枯燥的素描简单化。

(二)多学科与美术教学相结合

美术教学不能孤立存在,冲破学科界限,有利于各学科知识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对美术知识整体性系统性的学习.。特别是对于幼师学生来说,未来工作中所要面对的幼儿对图形和色彩的感知能力要优于文字和语言,因此我们因该培养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美术知识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例如:在语文课中对于田园诗的赏析和学习,我们就可以利用简笔画一边讲解诗词大意一边根据诗中所描绘的场景作插图,将诗词和美术相结合,感受诗词意境的同时,学会如何将创编简笔画将其融入语文教学当中。在舞蹈课、体育课中运用美术知识将优美的动姿用流畅的线条表现出来,加深了对动作的记忆,强化了美术造型能力,同时学会了在幼儿舞蹈或者体操的编排中运用美术知识。美术欣赏课中融入历史知识,让学生作品时代背景及作者的创作意图有更深入的认识,增强了学生鉴赏能,教会学生鉴赏方法。在手工课上,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幼儿数学教学过程中制作教具和课件来帮助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根据幼教特点,在各学科教学中尝试与美术学科相结合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未来幼教职业的理解和认知。当然这也给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专业过硬,还要具备一些美术方面的基本功。

点击查看全文

高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论文

一、现代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成与设计

现代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应以现代中小学美术教师综合素养的建设为基础,以推动中小学美术文化的普及,推动中小学生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完满为核心价值目标。本科四年的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师范生所要学习的课程应包括基础文化知识类课程,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类课程,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等五个部分。

1.基础文化类课程应涵盖基础人文学科和部分自然科学学科的文化常识。它是作为教师素养的基本保障和学习钻研更深层的艺术教育以及美术文化的基础。一般大学都会开设诸如大学语文、大学外语、哲学基础、现代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文化课程。这些课程一般不作为学生专业技能的主体学科而开设,应该在具体内容和程度上合理配置。

2.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是教育类专业的通修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心理学、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是所有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与素养的保障,也是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必修课。

3.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第一大核心专业课程。它具体包括: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等。往往在美术学院的教育专业中很多学生并没有把这些课程当作专业核心课程来看待,更多的是把它们笼统的归类为文化或理论课程,这是本质性的错误。造成这样的认识究其原因根本来自于学科教育中对这些课程的性质、作用以及价值的忽视。加上美术学院大的教学环境中对美术实践类课程的推崇与侧重,也是使其形成的重要因素。加强对这些课程的核心地位的引导也是专业课程建构中的重要环节。

4.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师美术专业素养的基础。它的地位仅次于美术教育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成中的第二大核心。对于它的构成应具有现展的课程观念,应具有包容意识和综合意识。其中美术文化理论课程应包括:美术史、美术概论、美学(或艺术哲学)、美术批评、现代美术研究、艺术比较学等。其次,美术专业实践类课程可以因不同的校本资源来合理配设。建议开设课程包括:造型基础(以现代开放的素描实验为基础)、色彩基础(色彩知识与主观色彩表现实践)、自由绘画(自觉的、自主的、非特定媒介的绘画实践)、现代媒体艺术、综合艺术实践(以社会生活与现实为背景,开展总体的、综合的、多元的视觉表述、艺术策划)等。另外,传统的书法、国画、油画、工艺设计、版画、雕塑(或陶艺)、水彩、水粉、摄影等可以以选修的形式开设,具体的内容则以鉴赏和基础技法训练为主,点到为止。

5.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滋养与丰满的途径。各学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基础开设相关的拓展课程以供学生选学。在这个板块中综合类大学相较于美术学院更显得得天独厚。建议所开设课程应尽可能的宽泛和丰富。可开设的课程如:艺术人类学、艺术市场学、音乐鉴赏、现代艺术传播与媒体研究等。对综上这些课程的课时配比需依据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各学校资源的整合、综合利用的整体考量之后来设计。建议在第一部分基础文化类课程中做到文理兼容,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在第二部分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中,尽可能做到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经典的教育理论综合阐释,兼容并蓄使其具有包容性。在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中,应尽可能多的展示国内外最优秀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研究与调研、总结相结合。在第四部分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中,应以前瞻的眼光来看待发展中的美术文化,以作为素质教育要求下的中小学生的美术需求为出发点,以美术教师综合的现代美术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来设计。在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的设计中,应充分的考虑到现代美术教师应具有的艺术文化素养的广博性和可延展性。具体到每个课程板块的比重,因第一、第二部分为国家调控课程,已基本固定。第三、四、五部分的课程内容应至少是等分的比例。其中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第四部分则较为复杂,建议美术理论课程与美术实践课程的比例为2:1;美术理论课中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创造性、实验性美术实践课程与传统技法实践课程内容的比例至少保持1:1的比例,甚至2:1。在美术实践课程中民间美术的研究与实践内容应占到其总内容的1/4左右。现代美术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创造与管理也应该在所有课程中有所涉及。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应兼顾到传统与当代、理论与生活实践相互补的原则。如此设计与配比是基于对现代美术师范生的自身素质的需求而考虑。总体设计理念是立足当代美术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以美术的发展为前瞻,以美术文化的传统为滋养。也只有具备了当代意识的美术教师,才能在美术传播中紧密的联系生活,发觉现实世界的审美本质。

点击查看全文

欣赏课小学美术论文

一、提高小学美术欣赏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

1.提高对小学美术欣赏课堂的重视

不仅学校要提高对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视,小学美术教师也要提高对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视。学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全面发展为学校发展策略,培养全能型人才,制订合理科学的课程安排计划;小学美术教师应转变传统观念,注重小学美术欣赏课堂的教学,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以培养美术艺术人才为教学重任,促进美术欣赏教学效率健康有效地提高。

2.提高小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

小学美术教师应认识到兴趣的重要性,努力提高小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程的兴趣与热情。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将教材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订可以有效地调动小学生学习美术欣赏课堂内容积极性的教学方案。

3.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小学美术教师应将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摒弃,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提高小学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的施教水平。同时,小学美术教师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美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与美术思维能力。小学美术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美术欣赏教学,如在教学《淅沥的小雨》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做好相关准备,让学生关注近段时间下雨的情况,认真观察下雨的场景,包括雨的大小、雨的方向、有无风、雨落下后去哪里了、雨中人们的神情及动作,着重强调学生细心观察雨中人物的动态与周围事物的动态。通过这样的课前准备工作,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与感受生活的美,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学生通过结合实际生活感受可以将想象中的与实际中的雨形象地绘画出来。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