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师范类高校美术学毕业创作教学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毕业创作是师范类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对四年的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的一个总结与检验,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创作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实现从学习理论到创新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现在国内各大高校的美术学专业的毕业创作课程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矛盾,如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科学等,导致学生的毕业创作水平较低,刚需综合素质能力不高。要解决这些问题与矛盾,让毕业创作与学生职业需求有较好的衔接与过渡,需要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
关键词:美术学;毕业创作水平;职业需求;教学改革
对于师范学校美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创作不仅是一门专业课程,也是四年的专业知识体系如何转化为实用艺术的重要环节,对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起着不可或缺的衔接作用,所以它具有一定的专业特殊性。如何较好地衔接毕业创作与学生职业需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规划,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行动的能力,提高国内师范类院校毕业创作的整体水平,是需要进行深刻思考。现在国内各大高校美术学专业的毕业创作课程存在着一些问题与矛盾,比如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科学,毕业创作水平良莠不齐,师生投入精力不够,等等。
一、师范类高校美术学毕业创作现状与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科学
很多师范类院校美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整个课程设置不够科学与系统。基础类课程与专业方向类课程缺乏关联与衔接,导致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此外,其他各种课程安排杂乱,使得学生无法及时吸收了解其内涵,毕业时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和职业需求。
(二)毕业创作整体水平不高
1.学生整体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不高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长期无序的习作练习会导致学生不仅专业水平不够扎实,并且缺乏主动创作意识。首先是收集素材比较被动,很少主动出去拍摄需要的素材或者主动描绘草图;其次在作画的时候,大多是对照静物或者模特被动描摹,造型不准,色调庸俗,绘画材料使用单一,并缺乏主动的画面整体把控意识,造成毕业创作缺乏整体感和艺术感,不符合大众审美。纵观全国各大师范类高校美术学专业,很难有较为出色的毕业创作作品出现。2.毕业创作的选题模式化与“伪西化”,社会介入性不强毕业选题大多较为简单和重复,新意较少,缺少个人特色和地域性特色。毕业创作作品类型也比较单一,大多为单纯的人物和风景,画面中缺乏更深层次的意义或观念普遍。部分学生的选题缺乏新意,按部就班,毕业创作作品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但画面较为固化与模式化,缺乏新意,且技法往往也无法突破前人。同时,艺术形式单一,几乎只有简单的架上绘画形式。另外,一些学生构思的主题价值来自现代西方的前卫艺术理念和思潮,与我国国情无法结合,不切实际,且与自身能力不符合,无法与现代社会接轨,导致毕业创作实际上达不到预期效果,观众难以欣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不仅没有在此过程中得到锻炼与提升,同时也无法满足未来职业需求。
(三)毕业创作课程与职业需求衔接较为困难
如何指导学生在毕业之际将四年所学知识顺利与职业衔接,是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问题。现代社会进入一个多元文化的维度,要求学生具备又“专”又“全”的综合素质能力,即要求学生成为专业过硬且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毕业创作本身考核的是学生对四年所学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创作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思考如何融入职业需求,只是单纯地将其当成一门专业课程来对待。学生没有深入思考毕业创作作为课程与职业需求挂钩的双重身份,因此在毕业创作构思阶段容易好高骛远,脱离实际,进而导致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不能很快适应中小学教师或者美术工作者这样的复合身份。
二、师范类高校美术学毕业创作教学改革的建议
师范类高校美术学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有60%~70%会进入中小学、机构当老师,或者成为政府公务员,有20%会成长为其他方面职业者,比如说职业艺术家、公司文职人员、职业画手等,还有10%会去考研考博来提升自我价值,等等。他们的职业需求主要是美术教师与美术工作者相关专业技能的培养、自身综合审美素质的提高,因此师范类高校毕业创作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
师范类高校美术学专业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美术教师设置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要为社会培养与输送高素质的美术工作者。因此要求我们的毕业生既有过硬能抗的专业底子,又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明确培养目标之后,需要进行美术学专业课程的优化与系统化,让不同年级的专业课程能有序地衔接贯穿起来,融会贯通。首先从基础色彩素描课程开始,引导学生建立较为坚实的专业基础底子,同时衔接各专业方向类核心课程。其次,其他综合类课程也需要安排在恰当的时间节点,并注重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最后,教材的选用也相当重要,现在全国各大师范院校并无与毕业创作直接相关的教材,所以指导教师应适当选择相关性教材进行辅助,同时结合学生毕业论文,让绘画理论和艺术实践相辅相成,创造出更新颖的艺术形式。同时,设置特色课程。传统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的设置会导致多数学生在进行毕业创作的时候难以创新,固守成规。因此各大院校需要结合当下大环境,吸收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优质内容,在低年级设置更多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可以采用短期作业与长期作业相互交替的模式,这样既能建立学生对写生对象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又能培养学生深入描摹刻画的能力。专业方向类核心课程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方面,从思维上改变。从大二的专业课程开始强调学生建立创作思维方法与模式,引导学生探索或去美术馆观摹美术作品,思考什么是创作,如何去做创作等问题。另一方面,从创作材料上进行变革。专业教师可以在各类课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材料的研究与革新。材料是影响画面形式与内容的重要因素。从材料属性上研究,比如是油性类还是水性类;从材料种类上研究,比如是矿物质颜料还是化学颜料;等等。这些都是影响画面的因素。总之,一幅高质量的创作离不开材料的因素,材料的变革也是创作变革的重要手段。其他特色课程例如本地地域特色和历史人文风情,学校可开展专门的选修课,帮助学生了解本地民间风俗与文艺,引导他们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柏,与累积的专业绘画技巧相结合,真正地创作出属于本土文化土壤的艺术作品,而不是徒有表面没有内涵深度的作品。
(二)引导学生自主提升毕业创作作品水平
全国各地的师范类美术学院,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让毕业生深入地去了解和学习现当代艺术思潮与本土人文历史风貌,亲自收集素材,画草稿,再创作出自己的毕业创作作品,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有效地参与整个毕业创作的过程中来,激发学习热情和行动力,同时也能有效地提升毕业创作作品的水平,打破了以前让学生一味对着照片被动作画的单一模式和二维平面作画的模式。毕业生可以将毕业创作的范围自主延伸到三维、四维等层面。首先,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师范类美术高校,一般拥有前沿的艺术资讯可以共享,各类艺术信息与资源丰富。指导教师不仅可以筛别良莠,融入时髦前卫的各类艺术信息,还可以带领学生现场学习与临摹,聆听讲座,参观名家工作室,等等。指导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做好毕业创作的计划,激发学生作画的热情,使学生主动去开发和探索新型艺术形式。其次,其他地处二三线以及较为偏远的师范类院校,参考区域内其他高等院校的培养方案,制定适宜的培养目标。毕业创作的指导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本地历史与人文景观、风土人情等素材,结合现当代艺术圈,进行一个横向与纵向的研究比较,使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艺术风格和流派进行临摹与借鉴,再从中找到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而完成一批高质量的毕业创作作品。
(三)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毕业创作这门课程本来就是要引导学生把大学四年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转化为实际艺术作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指导老师给予正确和恰当的指导,不仅会帮助学生完成质量较高的艺术作品,还能培养学生形成主动学习和独立探索的能力、较高的抗压能力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师范学院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应既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性,又强调培养其综合性。这样的话,学生既有专业过硬的底子,又拥有各种工作岗位需要的综合技能与素质。当学生具备了又“专”又“全”的综合素质能力,在面对毕业创作这样的总结性课程时,就能从更高的思维层次进行构思和选题,也能清晰地认知自我身份与能力,不墨守成规,不盲目冒进,创造出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同时,学生毕业之后面对各种具体的工作时,心理抗压能力好,也能够轻松应对各类问题与矛盾。
三、结语
现在师范类美术学毕业创作课程整体还是面临相对比较严峻的形势,再加上考研和就业的压力,毕业生创作的过程不够严谨,毕业创作的质量整体也不高,因此,规范美术学创作的过程,提高美术学毕业创作的质量,对毕业创作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体来说,主要是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优化各种课程之间的联系,建立特色课程体系,整合各门绘画课的优秀经验,提取各门类艺术精华,汲取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激发学生创作的动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创作课,并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成长与锻炼,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能力,最后让毕业作品真正成为检验学生大学四年成果的试金石,成为学生寻求职位和考研升学的敲门砖之一。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当代美术教育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尚莲霞.徐悲鸿与民国时期的大学美术教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梁洁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