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电脑美术教学改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电脑美术教学改革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电脑美术教学改革

摘要:针对“电脑美术”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以“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引导学习素材数据库,引入服装企业设计实践环节,补充项目式教学成果评价以革新微课教学目标;在教学改革中,通过拓展教学微视频、综合利用多种设计软件、构建多位一体的微课教学形式等手段来实现“电脑美术”微课教学内容建设。

关键词:电脑美术;微课;服装设计;教学改革

1“电脑美术”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开办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高校设置“电脑美术”课程目的有三:其一,使学生系统地获得电脑绘图在服装领域应用与发展的概况,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常用的设计方法;其二,使学生了解AdobePhotoshop、AdobeIllustrator、CorelDraw等操作软件系统的组成、基本原理,及相关硬件设备的基本性能;其三,使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图形设计能力,能应用服装相关绘图软件,快速准确地进行系列服装款式图、效果图设计操作,并为后期操作服装CAD课程中制版软件及CLO3D等试衣软件夯实基础。由于差异化的教育层次、专业设置及办学理念,各高校设置的服装设计软件实践教学课程也各异。[1]本文仅以湖南工程学院“电脑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为研究样本,以期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为“电脑美术”微课教学设计方法提供较合理的综合解决方案。目前,湖南工程学院“电脑美术”课程以“实践周”(2周)的形式开展,该课程前、中、后3个教学阶段均存在不同问题。

1.1实践课程前缺乏主观能动性

在课程开展前,学生除完成教师强调课程中使用的硬件(计算机设备)与软件(AdobePhotoshop、AdobeIllustrator、CorelDraw)配置之外,很少主动预习服装设计流行趋势与绘图软件的基础操作方法。主要原因:1)“电脑美术”课程安排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本科生二年级上学期授课。此前,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服饰图案设计等前期先修基础课程均以手绘表现形式为主,部分学生课前从未接触过设计软件,基础较差。2)部分学生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即使教师提供预习资料至共享群组,也很少主动下载、学习。

1.2实践课程中缺乏师生即时互动平台

在实践课程中,教师只能针对单个绘图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步骤进行演示,无法在教学之初就综合操作多种绘图软件进行完整的服装设计提案示范(色彩、款式、面料、廓形趋势,效果图、款式图绘制),短时间内要求学生掌握各种软件的灵活操作、无缝切换、配合互补,不符合学习客观规律。尽管通过部分教学设备可实时监控学生在电脑上的操作情况,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及不足,但课内时间有限,教师只能针对多数学生的共性疑问进行即时反馈与解答,部分学生的特殊问题反馈不及时,也不会记录问题在课后积极向教师主动求教,长此以往,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不良习惯,影响了学习效率。

1.3实践课程后缺乏持续训练

课程结束后,很少有学生能坚持服装设计软件的深入练习,也不能进一步参加行业、学科设计竞赛以检验学习效果。仅以课内综合操作实践能力的考查和实践学习报告撰写的水平,作为“电脑美术”课程的考核标准,并不能真实、客观、全面地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较多,在实践环节中学生尤其容易抄袭、造假。[2]尤其是当传统实践课程中学生学习内容完全一致、教师演示内容程式化、设计练习作品同质化时,更可能出现互相抄袭、拷贝作业后稍作修改,蒙混考核的舞弊现象。

2“电脑美术”微课教学改革措施

“电脑美术”微课教学改革更应紧扣数字化改造,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微课教学的微型化、快速化、碎片化特征对于“电脑美术”课程中软件操作技能训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化微课教学改革不仅能够搭建起个性化教学资源平台,进而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交流,并且能使主动学习者之间即时同步交流、互助,实现专业技能的提升。立足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学特点,针对“电脑美术”课程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系统化微课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2.1“电脑美术”微课教学改革目标

1)建设引导式学习素材资料库,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教学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4]课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其感兴趣的设计师品牌或者服饰风格为基础,收集、整理国际四大时装周中的面料、色彩、廓形、结构等细节材料,并进一步整合,形成“电脑美术”课程教学素材。在保证专业课程延续性的前提下,制作教学微视频。视频内容不是对教学内容的重复,而是将YouTube媒体平台中引导性、介绍性的时装及流行趋势视频进行剪辑,制作成时长为10~15分钟的系列短视频。从初学者的视角出发,遵循服装与服饰设计流程预览为视频组织逻辑,通过广泛接触世界范围内的新颖设计思潮、灵感,以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时尚审美,完成课程前的兴趣激发和学习素材准备。2)知行合一,在微课内容中引入服装企业设计实践环节。“电脑美术”是服装设计专业基础实践课程,服务于服装企业生产活动,因此,其教学内容应紧扣生产实践的现实需求。学校与湖南东方时装有限公司、湖南莎丽袜业有限公司、苏州衫飞丝舞婚纱礼服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协同创新平台。“电脑美术”课程中部分服饰品色彩、花型、款式设计操作步骤的短视频(录屏)即是由合作企业的设计研发部门提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设计知识,并对其在生产实践环节中的具体应用场景有了初步认识。3)以项目式教学所取得的成果评价补充改革课程考核形式。“电脑美术”课程教学强调专业基础与设计应用,故而教学效果的评估和考核不应仅限于线下课堂中的训练。在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设计作品参加服装行业竞赛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实践项目。自2015年课程改革以来,成果产出颇丰,学生项目作品获得针织、色织产品设计比赛金奖1项、花型图案设计竞赛金奖1项,优秀奖30余项。并成功申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项,其中4项与纺织品花型设计、民族服饰图案设计直接相关。

2.2“电脑美术”微课教学模块改革内容

微课教学的实质是课程本身,其内容的重要性不仅是内容本身,更是对内容的优化组织,即结构化。[5]“电脑美术”微课改革目的不是参与微课教学比赛,而是课程组内的教师团队协作开发,针对课程内各教学模块进行调研、设计、改革与实践的过程。1)教学微视频的内容革新。从讲解服装设计软件的核心工具、命令与功能开始,从提升服装款式设计技能的角度出发,层层深入,以串联零散知识点的微视频的形式讲解了服装款式设计的构思、整体与局部设计及分类设计(表1)。服装款式设计追求时效性、潮流化,因此,从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流行趋势网站(Vogue.co.uk)、设计灵感网站(Pinterest)、服装设计交流平台(穿针引线论坛)采集即时更新的设计素材和视频资源,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思维能力帮助很大。针对艺术生语言能力较弱,学习国外微视频内容难以融会贯通的问题。一方面通过教师的课堂操作演示加强学习,另一方面利用手机端、PC端的即时翻译软件实现微视频内嵌英文字幕同步翻译,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2)综合利用多种设计软件。服装与服饰设计需多种设计软件配合使用以绘制款式图、效果图、针织花型、服饰图案等。例如针织物设计的开展需要综合运用纱线优选、色彩运用与搭配、图案设计、织物组织结构等要素。[6]诸要素均需要多种设计软件配合操作,方能实现具有独特视觉效果的针织面料产品开发。因为湖南工程学院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服装设计软件操作实践课程的课时(电脑美术2周、数码时装画24课时)被压缩(新编教学大纲中数码时装画课程被取消),相关教学内容被并入“时装画2”(手绘)课程中,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交流服装设计软件的机会正在逐渐减少。故而,建设适于学生在课堂外自学并及时反馈信息的共享微课资源成了迫在眉睫的教学问题。“电脑美术”课程组教师成员分工协作,完成部分设计软件的录屏微视频的剪辑、后期制作与校内上传,并利用即时通讯平台对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反馈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二维服装款式图设计教学软件主要为AdobeIllustrator和CorelDraw,服装效果图绘制则倾向于使用AdobePhotoshop。“电脑美术”作为“服装CAD”课程的先修课程,在三维试衣软件教学方面也引入了相关微课教程:CLO3D虚拟试衣软件微课视频和课堂教师实践操作演示,利用CLO3D设计虚拟模特、服装、附件等,可以在固定版型、缝纫版片的前提下迅速预览不同织物、配件、缝纫工艺的三维服装效果,细至可调整缝纫线张力、拉链的重量来查看服装松量变化和织物的悬垂度变化。更为可喜的是,在接触三维虚拟试衣软件的过程中,部分同学激发了对三维织物建模的学习热情,进一步深入学习MarvelousDesigner(MD)、3DSMAX、Rhino3D等软件为虚拟电脑游戏(CG)人物服饰设计奠定了基础。多种设计软件综合利用的教学尝试使得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与游戏产业产生了跨界合作的可能,除满足动画、游戏行业虚拟服装设计的需求,也进一步拓宽了毕业生就业的方向。3)多位一体的微课教学方式。尽管“电脑美术”微课建设时间较短,但是通过课程组教师们的协同合作,针对湖南工程学院该课程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种种疑难问题做出了有益的思考,并且利用高校教学资源、校企协同合作、关联课程组教师有机结合的多位一体微课教学方式,促进了“电脑美术”微课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知识的路径、教学信息反馈的形式的革新。综观服装设计实践教学微课建设的研究,设计软件操作类课程往往存在先修-辅修、基础-延伸的逻辑关系,教师教授知识的方式多为单纯的服装设计演示类教学模式,如果不能打通系列课程的教学方式,仅仅将紧密联系的“课程链”、“课程团”中的单一课程抽离,使其脱离整体教学环境,孤立地、片面地、断裂地进行所谓的互动式“微课”教学方式改革,这种“改革”也无法取得切实、可持续的教学实效,因此,多位一体的“电脑美术”微课教学方式不应局限于单个课程体系内的“互联网+”变革,值得探究的重点是如何串点成线、聚沙成塔,使微课教学常态化地覆盖服装学科内所有适于采用线上互动教学形式的课程。

3结语

目前,笔者执教的“电脑美术”课程微课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互联网信息瞬息万变,只有在持续不断的教研、教改过程中立足教学环境及实际教学需求,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融会贯通国内外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创建立体化微课教学模块,创建平等、稳定、高效的实践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服装企业设计实践环节获得沉浸式学习体验,并于服装行业竞赛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实践项目中检验学习成果,从而实现“重基础、擅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夏添,陈晓玲,彭迪.电脑美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纺织科技进展,2015(6):62-64.

[2]郭虹,迟晓丽,彭迪.服装专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南工程学院为例[J].纺织服装教育,2018(1).

[3]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2012-03-13).[2018-05-23].

[4]左秀山.“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现途径研究[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3):93-96.

[5]众告.慕课与微课[J].开放教育研究,2017,23(3).

[6]赵洋洋,薛元,高卫东,等.数码花色纱构造针织毛衫的花型设计与应用[J].服装学报,2017,2(06):478-482

作者:夏添 皮珊珊 单位:.湖南工程学院 江南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