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蒙古族民俗美术内涵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蒙古族民俗美术内涵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蒙古族民俗美术内涵研究

一、实用性与审美价值的统一

实用美术的客观规律是实用与美的辩证统一。实用,始终是第一性的,占据首位;美,是从属于实用的,是以实用品的物质材料,工艺条件和使用场合等为标准的,两者结合得越巧妙,愈能加强物品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蒙古族民间美术,始终遵循着实用与审美紧密结合的创作原则。尽管蒙古族民间美术的魅力能让人魂牵魄动,但是它的第一特征仍然是它的实用性。他的发生,发展均与牧民的劳动与生活相伴相随。它既是牧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实用品,又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张道一先生在论述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时曾指出,民间美术是同广大人民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就其主流来说,多带有实用性,虽然有一部分也带有“纯艺术”的特点,但仍距其实用性不远。蒙古族民间美术的作者是广大牧民和民间匠师,其中绝大多数民间美术品是他们在劳动生产的业余时间制作的,主要为自己使用、欣赏。因此,表现了他们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蒙古族民间美术和民俗活动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是伴随民俗活动而发展的。在民间的宗教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节日赛会等活动中,蒙古族民间美术创作也最为活跃。由于众多的蒙古部落,在地理条件、风俗、感情、气质等方面互有差异,又在民间美术中形成了丰富的品类和多彩的风格,这些美术品有的供生活使用(如马鞍皮具、金属器皿、雕刻毡帖、服饰地毯等)有的用于装饰和美化环境(如剪纸、刺绣、图案装饰、壁画等)具有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器物要在适应人的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利用造型、色彩等创造性组合,造成形式美,让使用者得到美的享受,无论如何,造物过程中,不能因强化审美功能而损害了器物的实用性。蒙古族民间美术作品,通常以日常使用的居多,或是结合着婚嫁喜事和传统的节令风俗,它的主体以歌颂生活为主,在形式上表现出强烈的装饰性。在蒙古族民间美术作品中,我们清楚地看到,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是怎样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二、物质材料和自然美的充分利用

物质材料和自然美的充分利用是蒙古族民间美术另一特征,这一特征主要是指材质对于蒙古族民间美术的造型和功能而言的。蒙古族民间美术选用的材料多是廉价的俯拾即是的自然物质,如用桦树皮制作生活用品,牧民们自己制毡,熟皮,做皮囊。用毡和皮制作各种绣毡,布利阿耳靴,鞍具等。他们用大自然赋予的各种原料制成了花色繁多的实用美术品。《多桑蒙古史》记载蒙古八:“其家畜为骆驼、牛、羊、山羊、尤多马。其家畜且供给其一切需要。在此种家畜皮革,用其毛尾制毡与绳,用其筋作线与弓弦,用其骨作箭镞,其干粪,则为沙漠地方所用之燃料,以牛以之革制囊,以一种日之羊角作盛饮料之器”。那些骨雕和镶嵌的首饰匣,骨雕蒙古象棋,嘎拉哈玩具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美术品。蒙古族民间美术的创作过程,始终包含着对材料的开发和充分利用,体现出材料自身的肌理、纹饰、硬度、光泽等自然形态特征。蒙古族民间美术作品大多是人们日常生活,节日活动或祭祀活动中的实用物品,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在造型上采用大胆取舍,夸张提炼的手法,形成独有的特征。蒙古族民间美术作品使用的材料很普通,在制造技艺方面十分自由,往往是因材施艺。草原上的物质,取之不竭,几乎一切物质材料都可以作为蒙古族民间工艺美术的表现对象。一般人认为是废品的材料,蒙古族民间艺术家却能将其变废为宝,创作出朴实无华的艺术品。令人赞叹的是,蒙古族民间艺人们在利用原材料的同时,善于识别、保持、发扬物质材料固有的自然美——色泽、肌理、质地等,这种自然的美往往是人工难以获得的。这反映出草原牧人所持有的那种淳朴、坦率、真诚的素质和审美意识,很好地将材料与自然美充分利用,实在是难能可贵。

三、创作的随意性

蒙古族民间美术最善于真实,深刻地反映民族生活风貌、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状态,表现本民族的艺术趣味和风格。蒙古族民间美术的造型和装饰,超越了所表现对象的生理和物体的科学属性而以创作者自己的心中之意念、意象,即以“心”的幻觉去补充“眼”的不及,将所表现对象赋予传统所规定的观念,因而他们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均是随意的,或是规整的概括,或是装饰的均衡、或是模糊的抽象、或是大胆的夸张。只要他们认为好看的、美的、就都是合情合理的,这是一种可贵的主体意识。蒙古族民间美术的传播本身就是再创作活动。对民间美术的创作来说是不断删改和不断加工的过程,蒙古族民间美术的作者没有创作权的观念,这也是与专业美术工作者的一大区别。任何一个传播者都有充分的权力根据需要来改动那些生活中的民间美术品,无论如何改动,民间美术传统美的特色始终得到保留。

四、鲜明的原发性

从蒙古族民间美术的存在形态来看,具有与现实生活重合的性质,是艺术发生的原点,我们通常称其为“原发性”。原发性不仅在于民间美术的生产是自发的,更重要的是它显示了广大牧民对生活的直接需要,而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审美创造活动。蒙古族民间艺人在创作民间美术时,即不炫耀技巧,也不矫揉造作,凭着自己的智慧和生产技能进行创作,带有很大成分的生活原型特点,它远比其它艺术更贴近现实生活。在内容上,它往往贴近于生产和日常生活情景;在形式上,一般不做过分的雕琢、修饰,保持着清新、质朴的原发性。在现代社会,虽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社会工业化生产的进程,使得不少蒙古族民间美术被人为淘汰,然而蒙古族民间美术的原发性特点仍然存在。因此,愈是具有广泛群体性的民间美术门类,就愈能反映民族的本原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蒙古族民间美术始终像一面镜子,反映着草原牧民对生活的感受,贮存着可贵的知识,情感和技术。从这些物化的文化艺术符号之中,我们可以体味蒙古族民族的民族心理和审美取向,以及蒙古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它的很多作品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是祖国灿烂文化宝库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藏,我们应该继承和发展蒙古族民间美术,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