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具象绘画的根基与发展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具象绘画的根基与发展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具象绘画的根基与发展研究

具象艺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悄然兴起的。具象绘画没有因理论界艺术界人士的断言而消亡,反而在20世纪下半叶焕发出新的生机。它最早在德国和意大利取得成功,进而影响到美国、英国、法国、甚至在西班牙、奥地利、荷兰一以至日本都出现类似的新绘画创作。新绘画的出现和崛起标志着绘画艺术终于走出困境,迎来生机。同时也验证了绘画艺术作为人类文明史中一种主要艺术形式不会消亡,它有它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那么,具象绘画何以会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存在根基又是什么?在当下它又有哪些发展和契机?

具象绘画存在的根基

“具象”是与“抽象”相对的一个概念,指以形象为主要表达手段的一类造型艺术。它的内涵很宽泛,与“写实”相近但不能等同,“具象”包含了“写实”,写实只是具象的一种,而具象还可以是“写意”,甚至还可以有符号化、抽象化的尝试——只要它还保留着可辩的形象。所以在这里,具象一词主要指以形象为主要表达手段的绘画艺术,它的内涵远非“写实”所能企及。自文艺复兴至现代艺术之前,具象艺术无庸质疑是主流艺术;而进入现代艺术阶段,抽象艺术则日渐兴盛。抽象艺术抑制空间与具象物体出现于画面,创造了一个使主体意志、本性、情感获得肯定的另一个世界。70年代后期,西方艺术步入后现代阶段。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超越,而不是反动。它承认被现代艺术否定的文化传统,尤其注意对各地区各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传统的吸收和借鉴,并综合传统和现代的文化精华而超越现代主义。反映到绘画则表现出两大特征:一是主题形象的普遍回归;二是折衷的多元化风格。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具象绘画有着种种不可代替的艺术特质,如形象性、现实主义特征,以及手工制作的可贵性等。

1.形象性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视力所及之处,全是具体而鲜活的形象,尤其在这个信息传媒的时代,我们眼前、耳旁充斥的是推不掉躲不过的大量图文资料,媒体讯息。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又怎么可能长期无视这种现实的存在,而只呈现出抽象的形态?而且,从心理学及生理机制来看,人们的视觉也需要有形象的艺术。在面对艺术作品时,人们总试图在其中辨认出自己所熟悉的场景、人物以及各种形象,用他们自己的图式背景去参照和解读艺术作品,这或许也正是具象艺术的魅力所在。形象的存在为艺术家和观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与理解的桥梁。所以,当我们在现代艺术家,理论家的引导下,一路跟随他们走完整个现代艺术历程之后发现:我们日渐远离了我们熟悉的艺术形象,人们的眼睛充斥着各种单调乏味,晦涩难懂以至非得依赖大量文字图说才可以领悟一二的现代艺术。人们不再讶异与各种新奇的艺术形式,反而开始怀念起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具体形象,怀念那些被现代主义否定并抛弃已久的视觉渴求。可以说,正是人们(包括艺术家在内)的视觉与心理需要,间接地促进了具象艺术的全面复兴。

2.现实主义精神

“现实主义”一词原本是指产生于19世纪欧洲的一个艺术流派。当时,现实主义是主张艺术要按社会生活本来的面貌真实地予以反映,反对主观的随意改变现实,是以学院派艺术的姿态出现的。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绘画”,是经艺术家发掘、分析、取舍后的符合社会生活内在逻辑的艺术真实,是生活中事物本质的写照,而不是自然主义的摹拟真实。与早期现实主义相比,它们的面貌更加多样。它们继承的是现实主义关怀人生、关注现实的精神,艺术手法却不是单一的写实手法,而是表现的、象征的、隐喻的或超现实主义的。它们借鉴了现代主义的艺术实验成果,形成了多样化的风格样式,是一种新的现实主义。经历了现代艺术洗礼的艺术家们将目光转向我们的现实生活,关注我们当下的生活困境,并通过具象描绘和真实刻画直接介入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对社会弊端,对人类的生存状况,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辛辣的讽刺或冷峻的批判。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伊门道夫就是以一种新的具象手法来表现对社会现实状况的独特见解。在再现现实生活方面,具象的形式无疑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首先是以有具体可感的形象为前提条件,艺术家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并以艺术的方法呈现给观众,这是具象性艺术所独有的。当然,所有艺术都源于生活,我们不能因对具象绘画的偏爱而否定其他艺术形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具象绘画所特有的现实主义特征,使它比其他一些艺术样式更加直观,有力,且易于让观众接受。

3.手工制作的原创性

随着科技进步,摄影术在再现自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日益精确与逼真。在目前,我们的生活已经被各种信息图像复制品和电脑三维空间包围,这个世界的现实感和真实性日益稀薄,绘画作品也受到各种复制品的冲击。所幸的是艺术作品作为手工劳作的产品,其原创性(即独一无二、不可复制性以及制作过程中的机缘性等),令各种精密机器难以企及。先进而精密的机器可以复制和制作出人们想要的图像,但缺少的确是一种艺术品最可贵的品质——手工制作的原创性。一件艺术作品的诞生是心、眼、手三者默契配合的产物,也是艺术家心迹的直接流露,每一处细节都保留有艺术家的手迹与温情。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充满了种种不可预测的偶然性与机遇性,一个有经验的艺术家能敏锐的把握住出现在笔端的种种“偶然”——直觉与画面碰撞留下的痕迹,并顺势利导的将其转化为艺术中的“必然”,即偶然被控制在必然中,这也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它包含着鲜活的过程感,绘画材料、肌理的美感,视觉的触摸感以及艺术家的主观情绪与艺术素养,这些都是照片和机器生产的艺术品所无可比拟的。

具象绘画发展的契机

首先,形象的回归得到了社会大众对具象绘画的认可与接纳。如果说现实主义因颠覆传统而与生活疏离,作品中的形象最终被抽象的概念完全代替,那么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则敏感的把握住了这一点,机智的以形象为契机,修复艺术与观众、与社会对立的关系,重建与观众的联系,从而拉近二者的距离,毕竟人类天生对具体形象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其次,后现代艺术一反现代主义否定传统的做法,对过去的艺术传统、文化与历史给与重新的肯定。时至今日,现代艺术通过对绘画艺术各种语言独立美感和绘画抽象性的探索,创建了一套现代视觉图式,为后现代时期的具象绘画开拓了极为广阔的前景。在此,我们仅以德国新表现主义对现代艺术表现主义的继承和超写实绘画对抽象主义因素的运用就可以看出,现代艺术的种种实验于当下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传统”,为我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指引出更多的发展方向。最后,对地域性,民族性的强调也成为具象绘画在当下得以发展的契机。德国新表现主义和意大利超前卫艺术,从一开始步入画坛就明确追求艺术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作为意大利超前卫艺术的理论发言人,奥里瓦重新发现了属于意大利的民俗、艺术史,并将其立为意大利的民族之根。认为意大利超前卫“故意选择本土性”是“对特殊性、个性、地区性和民族性的赞颂”;与此同时,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如巴塞里兹、基弗、伊门道夫都以自己的艺术观念与对德国历史为主题的创作,有力地促进了具象艺术在德国的回归。因此,重新审视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并以恰当的艺术形式展示出来,将为世界各国艺术的发展指出一条道路。

在国内,具象绘画一直是绘画艺术的主流,这里面有历史的选择也有现实的原因;在国际,具象绘画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但随着现代艺术的步步演化,绘画艺术最终被彻底的否定。面对这一局面,每一个从事艺术的人都不得不进行严肃的思考。思考的结果导致了不同的选择:放弃者有之,继续前行者亦有之。对具象绘画的坚定信念和由衷喜爱,成为一部分艺术家继续从事具象绘画的动力,他们坚信:具象性绘画有着继续存在下去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事实证明,在现代艺术运动日渐偃旗息鼓之际,具象性绘画又重新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本文作者:黄海蓉 单位: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