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程序算法对美术学专业建设启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程序算法对美术学专业建设启发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程序算法对美术学专业建设启发

摘要:“数字化生存”的社会变革为美术学学科的概念范畴带来了更大的拓展空间,加上年轻人敢于尝试,从数字图片摹写开始到虚拟空间绘画创作,基于美术的计算机程序算法语境由此显现。数字作品的出现不仅促进了美术专业课程教学思维的变革,而且为新文科建设过程中美术学专业打破边界壁垒、促进学科融合提出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新文科;美术学;程序算法

数字媒体艺术人们常说“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迭代加速了“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发展。最明显的现象是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部分年轻人尤其如此。可见,以智能手机等计算机数字设备为端点的“互联网+”已成为人类感官延伸和社会生存的需要[1]。2013年,随着移动通信运营商对4G技术的大力推广,智能手机迅速得到普及,各类App的出现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使勇于尝试的大学生开阔了学习视野。在美术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数字技术辅助艺术创作的现象使教师产生了新的教学思考。2020年11月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更是明确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的发展方向。笔者结合自身近年来“美术学+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研究和实践经验,探索计算机程序算法与美术学专业课程交叉融合的可行路径[2]。

一、跨界算法语境的显现

在数字时代,算法其实是一种逻辑演绎方法的思维,程序代码就是其思维过程的顺序结构和语言表达式。从深层意义上看,人们日常使用的数字产品和信息,或多或少都有程序算法的影子。美术生常用的AdobePhotoshop、AdobeIllustrator等图像处理和绘图基础软件的所有功能,也都是后台程序算法的界面体现。但这种通过封装加密的程序算法逻辑呈现出的都是模块化的工具和菜单,以供用户选择,对学生的思维和创意方式并不能带来实质性的影响,就如在色彩绘画实践之前,学生需要思考选择怎样的颜料、画笔和纸张一样,相关软件中只是多了一些新型数字工具和材料而已[3]。由于美术学专业传统课程大多注重手绘、手工技能的训练,学生对计算机数字设备的依赖不如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那么强,个人电脑并不是必须配置的。然而,随着智能手机功能不断丰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美术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创意构思带来的影响难以回避。智能手机的实质是互联网信息的移动终端接口,其优势是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不仅给艺术学习提供了随时随地的信息支持,而且使学生在发达的网络购物、快递物流等“互联网+”行业的帮助下,能够利用新型的材料工具。除了在绘画类课堂上对着手机里的数字图片素材摹写,学生还形成了敢于尝试的自觉,如,在立体构成课程作业使用的材料工具中,已经出现了LED流水灯、微电机、感应器等电子模块,甚至还有学生使用了3D打印技术。运用这些材料工具创作的作品与使用卡纸、筷子、胶管等传统材料创作的大不相同,视觉效果强烈,艺术感染力倍增,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对这些新型电子材料和数字设备工具的运用只是偶然的模块选择与组合,学生还没有获得编程控制的能力,尚未形成程序逻辑意识,但这已经为美术学与计算机、电子科技的跨界教学提供了算法语境,使培养学生的逻辑演绎思维在美术学专业教学中成为可能。

二、隐藏在网络背后的计算

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辅助美术学专业学习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在绘画类课程教学中,师生时常遇到这样的尴尬:当学生想要通过互联网搜寻一些名家大师作品以供临摹借鉴时,搜索引擎优先推送的竟是一些水平低而媚俗的“行画”或高仿作品,这样的信息有时甚至充斥整个页面,导致学生无从选择。正在培养审美认知的学生由于鉴别能力有限,容易被误导。除了商业营销广告的植入,当今互联网还热衷于根据用户偏好推送信息,这在为用户提供个性体验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用户的信息视野,美术学专业学生亦深受其扰。这类网络信息服务商为了提高流量和影响力、垄断行业市场,强制获取用户隐私信息权限(如通讯录、地理位置、行程记录等),从而根据用户个人喜好通过AI算法进行偏好推送。这样容易把部分缺乏分析、认知能力的学生引入个人喜好的“笼子”,导致其视野受限,阻碍了其进步。诸如此类的互联网现象为美术学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命题。解决以上困扰的方法,是让学生懂得网络信息算法逻辑的常识,增强分析判断能力,熟悉互联网信息的使用技巧。如,在输入搜索关键词时,尽量绕开搜索引擎算法逻辑常用的词汇,输入多个更为具体的艺术特征词汇并使用空格符,等等。

三、算法为美术学赋能

近年来,“赋能”成为流行词汇,笔者认为该词来源于程序算法中“赋值”(赋能量值)的概念,用在美术学专业建设方面,其实就是“美术学+”。上文指出的容易误导美术学专业学生的网络信息,与前文提到的AdobePhotoshop、AdobeIlustrator软件同理l,都是后端程序算法在前端界面上的呈现,只是二者存在单机与网络的运行环境的区别。面对这样的数字生产工具和信息资源,学生可以获得软件和信息的应用能力,却存在软件框架下选择固化、思想创意难以完全自由表现的问题。既然美术学专业教学相关的跨界程序算法语境已经显现,那么教师应该思考如何面对这一挑战。在这方面,教师可以从同属于艺术学科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程序设计课程中寻求启发。教师秉持积极态度,可以使美术学专业在“数字化生存”的竞争中获取主动权,创建“美术学+”学科体系。涉及美术图形的数学计算在传统的美术学专业课程实践中并不少见,在平面构成、VI设计等图形设计类课程的作业绘制过程中,都会运用一些简单而严谨的几何运算法则。教师也常常会在教学过程中提到黄金分割、黄金比例、黄金曲线等形式法则,这些都是数学计算与视觉审美结合的创作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更加大胆,尝试在美术学专业的部分课程与程序算法之间进行教学互动。这时,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要学习编程,其实并非如此。笔者曾经承担美术学与数字媒体艺术两个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深感二者在视知觉与程序算法方面的差异和局限。这两个专业拥有相同的艺考生源,录取分数线相近,学生基础能力相当。依据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需要体现科学和艺术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具备相应的程序设计基础能力尤为重要,也是该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美术学专业而言,打破学生视知觉的审美局限,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眼界和思维,是适应新文科建设的需要。然而,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不同的是,针对美术学专业学生刻意开展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是不现实的,也容易引起学科界限的混乱,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惑。因此,教师应当思考既能让学生体会程序算法的创意优势,又不用学习编程的教学方法。幸运的是,软件工程师已经为教师准备了诸多解决方案。如,ProcessingIDE的第三方插件ArtStation可以导入任意图片,用户使用简单绘图工具描摹后,即可一键生成Processing程序代码。就算是完全不懂编程语言的人,也能够通过修改参数拥有属于自己的程序设计与算法,获得意想不到的图形艺术创意效果。再加Mixly,用户只需要通过拖动一些简单的拼图模块,便能自动生成相应的Arduino程序代码,且不会编程也能直接入手。Mixly可以用来控制、修改上文提到的立体构成作品的LED流水灯、微电机、感应器等电子元器件的工作程序,以满足创作者艺术表现的需要。类似的图形化编程工具软件还有Scratch、Mind+、Minibloq、mBlock、S4A等,学生可以根据具体功能或个人喜好选择使用。如今,越来越多诸如Processing、Arduino实用而免费的开源软件把程序算法的主动权交给了用户,为美术学习和创意实践提供了广阔的舞台[4]。可以预见,通过一键扫描传统美术画稿便自动编译出程序代码,然后简单操作就能修改程序算法,再生成新的艺术效果的技术必将实现。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发挥算法逻辑思维的潜力,为美术学专业建设赋能。近两年,互联网上有个名为《AnnaDeamBrrush》的系列视频十分流行,它来源于VR(虚拟现实)艺术家安娜.日利雅娃的虚拟绘画作品。这里,笔者之所以说它是“绘画”而不是“设计”,是因为安娜.日利雅娃的很多作品在本质上移植了印象主义的绘画灵感、技法和风格。把印象主义画家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的作品《花园里的妮妮》(图1)与安娜.日利雅娃的《与夏精灵聊天》混合真人画视频截图(图2)并置比较,观者可以发现不论是笔触还是色彩,二人的绘画语言风格都惊人的相似。这得益于VR程序算法工具的强大支持,安娜.日利雅娃的虚拟绘画作品是探索传统美术与数字科技融合的优秀成果。

四、结语

数字科技的强大算法超越了人们的常识,其发展也给美术学专业的教学和创作实践带来了变革。笔者期待超高级程序语言的建立,让更为复杂的程序算法从代码中解放出来,完全实现跨越美术与算法、人工与智能、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从而使“数字化生存”时代的美术学专业教学,不论是绘画、设计实践还是理论课程教学,都获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天翼.编程教学在艺术教育中的实践研究[J].艺术科技,2019,32(1):17-18.

[2]邱雅慧.基于新文科背景的高校美术教学改革研究[J].美与时代(中),2021(6):87-88.

[3]薄一航.用另一种方式去绘画艺术类学生初触计算机编程的教学探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7(2):154-160.

[4]徐冉.“算”出的平面艺术——浅析计算机编程在平面艺术创作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5(21):140.

作者:易晓浪 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