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煤炭经济转向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煤炭经济转向发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煤炭经济转向发展

1改革开放以来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历程、主要成效和问题

1.1改革开放以来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历程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决制约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煤炭供给问题,促进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我国不断改革煤炭工业管理体制和政策,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方式,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粗放发展阶段(1978~1997年)。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煤炭供需关系紧张,国家实行大中小煤矿并举,国有、集体和个人一齐上的煤炭工业发展方针。小煤矿异军突起,到1997年发展到8万多个。国家下放国有煤炭企业部分经营权,支持发展煤矿采掘机械化,实行多层次的煤炭价格政策,从1993年开始逐步放开煤炭价格,调动了国有煤矿增产的积极性。全国原煤产量由1978年61786万t增长到1997年的132525万t。煤炭供应由紧张变为过剩。

(2)艰难转变阶段(1998~2001年)。这个阶段是我国煤炭工业重要的调整期,国有重点煤矿下放省级地方政府管理,实行了关闭破产、债转股和社会保障纳入地方政府统筹等政策。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关闭各类小煤矿6万多个。逐步扭转了煤炭供应过剩及煤炭产量与价格双降的局面。

(3)初步转变阶段(2002年至今)。这个阶段以大集团、大基地、大煤矿建设为主线,加大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力度,大力发展煤炭深加工和循环经济产业。全国煤炭产量由2002年的141531万t增长到2009年的304988万t,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能源保障。成功实现了我国煤炭工业两个历史性转变,一是煤炭生产结构由中小煤矿为主体转变为现代大型煤矿为主体,二是煤炭行业经济状况由依赖国家优惠政策转变为全国利税大户。这一时期是煤炭工业又快又好发展时期。

1.2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的主要成效

(1)煤炭生产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在国家煤炭产业政策指导下,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大型煤炭供应基地和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煤炭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截至2009年底,全国120万t以上的大型煤矿434处,核定能力12.63亿t,占总核定能力的50.62%;年产30万t以上的中小煤矿1004处,核定能力4.9亿t,占19.64%。全国规模以上的煤炭企业9200多处,产量29.6亿t,占全国煤炭产量的97%。煤炭年产量超过1000万t的煤炭企业45户,产量达到16亿t左右。已建成年产量达到1000万t的煤矿24座,生产能力达到3.3亿t,为世界先进水平。

(2)煤炭市场供给和调控能力有较大提高。2002年至2009年我国煤炭产量平均每年增长2.3亿t,保障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煤炭的需求。大型煤炭企业的煤炭产量快速增长,初步形成了以大型煤炭企业为主体的煤炭供应体系。煤炭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2009年,全国排名前十家煤炭企业原煤产量达到95893万t,占全国原煤产量31.44%。对国内煤炭市场调控能力明显增强,促进了国内煤炭市场供需保持基本平衡的态势。

(3)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步好转。国家建立了煤矿安全生产投入机制,加大了煤矿安全整治力度,实现了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的稳步好转。我国煤矿死亡人数由2002年的6995人减少到2009年的2631人,百万吨死亡率由2002年的4.94下降到2009年的0.892,其中原国有重点煤矿由1.257下降到0.374。

(4)煤炭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增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煤炭科技创新体制初步形成。煤矿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增强,在煤炭开采技术、煤矿灾害防治技术、煤矿信息化技术、煤炭洗选加工和转化技术等方面成效显著。并取得了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先进水平的综采放顶煤、千万吨矿井建设、深厚冲击层建井和大采高600万t/a综采成套设备等技术创新成果。

(5)煤炭经济运行效益稳步提升。扭转了煤炭行业长期亏损局面,逐步补还了煤矿安全生产欠账,加大了煤炭资源有偿使用、保护和治理矿区环境、提高矿工劳动保障和生活质量水平等社会责任成本。煤炭成本完整化机制已基本形成,煤炭行业利税水平大幅度提高。

1.3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并不尽如人意,煤炭行业经济运行效益的提高仍然依赖煤炭产量增长和价格提升。进入新世纪,在煤炭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调整和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煤炭产业链经济,大型坑口电站、现代煤化工、煤焦化和煤电铝等产业链经济迅猛发展起来,有些企业还建设了以煤炭产业链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煤炭行业非煤产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煤炭产业的发展速度。据对13家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调查,煤炭产品销售收入2009年比2006年增长179.4%,非煤产业销售收入2009年比2006年增长368.8%,比煤炭产业增长速度快一倍多。非煤产业链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的比重,由2006年的19.01%提高到2009年的32.39%。但是煤炭产业链和循环经济项目的经济效益却比较差,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对其造成严重冲击,大多数处于亏损状态。煤炭行业经济运行效益的提高,仍然是主要依赖煤炭产量增长和价格提升。

(2)煤炭资源约束和环境治理问题比较突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尚未建立。我国煤炭消费和生产强度持续增加,2002年以来,我国煤炭产量以平均2亿多吨速度增长,煤炭资源和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东部地区煤炭开发已达到极限程度,增加煤炭有效供给主要靠晋陕蒙地区,晋陕蒙地区的煤炭产量增量占全国煤炭总增量的80%左右,给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山西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建立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实施情况欠佳,难以形成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全国主要产煤省(市、区)大多都实施了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政府与企业对如何实施有较大的争议,尚未形成有效的矿山环境治理恢复机制。

(3)支持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力度不够,缺乏明晰的战略导向。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缺乏宏观战略导向,大型煤炭企业为了减少单一产品的经济风险,投入巨资发展与煤炭紧密关联的产业,但没有形成煤炭产业优化升级的主导产业,在相关行业中处于劣势地位。政府推动煤炭资源整合和小煤矿技术改造,把社会责任和经济负担转嫁给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有些区域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已成为地方煤炭行业管理的“二政府”。煤炭企业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对国家实施的优惠政策普遍反映“好看不好用”,难以落到实处,不解决实际问题。

2加快煤炭生产方式转变的紧迫性

2.1煤炭消费增长速度趋缓,煤炭市场逐步转向供给过剩

从国家层面看,“十二五”发展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并将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因此,煤炭消费增长速度减缓是大势所趋。预计“十二五”期间国内煤炭消费增长速度呈前高后低走势,由前期每年增长6%左右下降到后期每年增长3%以下。到2015年,国内煤炭消费总量预计达到38亿t。“十二五”期间的煤炭供给,由于晋陕蒙地区的煤炭铁路运输制约逐步得到缓解,积蓄的煤炭产能将逐步释放出来;煤炭资源整合与小煤矿改造增加的煤炭产能也将逐步发挥出来;大型煤炭基地和超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主要集中在该地区,西煤东调能力大幅度上升,全国煤炭供给能力呈现出逐步增强走势。煤炭消费与供给走势形成剪刀差,若不转变煤炭发展方式,缩小剪刀差距,将打破我国东部地区煤炭市场供需基本平衡走势,导致国内产煤地区煤炭供给过剩。

2.2煤炭产品要素成本和税负增长压力加大,经济效益滑坡

“十二五”期间,将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和改善民生作为基本立足点,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形成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消费在“三驾马车”中居首。在煤炭产品成本中,人力资源成本所占比重较大。“十一五”期间,虽然煤炭企业职工薪酬有较大增长,但是大多数企业职工薪酬仍然偏低,“十二五”期间煤炭企业职工薪酬的增长速度会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陆续出台资源税改革措施,提高资源税征收标准;研究出台环境税和碳税,加大煤炭开采损坏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力度。煤炭产品制造成本、期间费用和税收负担的增长速度会超过煤炭价格的增长速度,经济效益滑坡。

2.3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必须解决非煤产业的经济效益问题

“十一五”期间,煤炭企业采用新建或兼并重组等形式,加快发展与煤炭紧密关联的产业链经济,非煤产业经济规模迅猛增长,但经济效益不尽如人意。除了投资兴办的电力产业经济效益比较好,化工、建材、铝业、机械、物流等非煤产业经济效益都比较差,大多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特别是一些新建的大型非煤炭产业项目,“十二五”期间进入还贷高峰期,给煤炭企业带来很大的还贷压力。应把扭转非煤产业项目亏损,提高非煤产业整体效益,作为“十二五”煤炭企业和行业发展规划的一个重点。

2.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煤炭企业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

“十一五”期间,重点产煤地区大多数都对国有或国有控股大中型煤炭企业实施了联合重组,对小型煤炭企业实施了资源整合和技术改造,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跨地区开发煤炭资源的基本格局也已形成。企业实施扩张后要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必须整合企业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内在能力资源,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按照企业面临的新形势,转变发展战略,创新管理理念,发展核心技术,提高队伍素质,培育企业文化,完善组织治理,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3加快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思路

3.1要科学分析煤炭产业发展形势,大力倡导和树立转变发展方式理念

“十二五”是我国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转变的时期,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又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我国政府已经提出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行动规划,对煤炭工业当前和长远发展影响很大。虽然今后10年我国煤炭生产和消费总量仍将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会逐步趋缓。总体看,“十二五”期间,我国煤炭工业将实现由快速发展向平稳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只有积极倡导和树立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使煤炭行业各个方面、各级领导和主管人员形成广泛的共识,才能推进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一是要着力倡导和树立煤炭科学发展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综合考虑煤炭资源、环境容量、开采技术、灾害防治、煤炭运输和市场需求等制约因素,建立煤炭科学产能观念和评价机制,促进煤炭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二是要着力倡导和树立煤炭集约发展观念,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其核心在于尽快从粗放式发展中摆脱出来,逐步走向集约式发展路子,必须推进煤炭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支持煤炭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三是要着力倡导和树立企业内涵发展理念,提升企业战略管理、自主创新、管理创新、职工素质、企业文化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在发展能力。

3.2加快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新型煤炭供应体系

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对煤炭的过度依赖问题,必须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和发展低碳绿色能源,需要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才能实现这个战略性转变。尽管今后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逐步下降,到本世纪中叶仍将占40%以上,仍改变不了煤炭是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要把加快煤炭产业结构战略调整,构建与煤炭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新型煤炭供应体系,作为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一是要加快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继续加快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不具备机械化开采条件的煤矿和不具备改造条件的小煤矿要逐步实施关闭,使大型煤矿产能的比重由当前的50%提升到70%以上。二是要加快发展以大型煤炭基地和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依托的现代物流业,形成新型的煤炭储配和流通体系。三是建立全国统一、开放和公平的煤炭市场体系,增加铁路运煤能力,完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

3.3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方式,应着力推进现代产业的发展

煤炭产业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业。目前煤炭生产已处在接近顶峰的发展期,再过10年或更长一些时期,就会总体上进入稳定期。要把探讨煤炭产业演进的方向,引导煤炭产业向现代产业快速发展,作为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主攻方向。对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确定主要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为煤炭产业升级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特别是煤炭资源条件较差的区域性煤炭集团公司,要顺应煤炭工业改革发展和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潮流,在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现代煤化工、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在发展方式转变中探索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逐步实现煤炭经济的转型和跨越性发展。

3.4外延发展与内生增长相结合,提高煤炭企业竞争力

要转变煤炭企业主要依赖投资建设、兼并重组和整合小煤矿等外延发展方式,建立经济发展的内生增长机制,遏制投资冲动,增强风险控制能力。一是大力推进科技兴煤战略,增加研发投入,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推进煤炭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提升煤炭生产力水平,促进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二是积极推进管理创新,煤炭企业的管理观念和方法不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已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必须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专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创新,以管理创新提升企业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三是要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煤炭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离不开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既要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又要建立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长效机制,为转变发展方式发挥支撑作用。四是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整体规划,分类实施,系统推进,逐步完善。要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为目标,对财务、供应、销售、人力资源和设备资金等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有效整合,提升企业内部控制和集约经营水平。

3.5加大政府推动和政策导向力度,促进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我国煤炭产业是以中央和省级国资委管理的重点煤炭企业为主体的,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方式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地方政府管理的各类煤矿原煤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5%左右,地方政府加大对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力度,是煤炭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近几年,山西、河南等重点产煤省把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实施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取得显著成效。“十二五”期间,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加大煤炭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导向和激励力度,明确煤炭产业升级的方向和支持政策,出台淘汰落后产能市场退出政策,加大煤炭企业在研发支出、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环境治理保护和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增加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深化发展,促进全国煤炭产业结构和布局的整体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