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生态美育下的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生态美育下的语文教学策略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生态美育下的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摘要:生态美育为学校美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是教育领域顺应时代需要,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尝试,可以使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态审美素养。而语文课堂作为学校开展美育的重要场所,教师必须充分利用,采用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我和谐的教学策略开展生态美育,达到落实生态美育的目的。

关键词:生态美育;语文教学;生态审美素养;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也开始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效果。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美育。生态美育主要是基于社会、人与自然、自我审美关系调节并探讨人类精神之路的美学分支。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广大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以生态美育为基础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保证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年龄都比较小,在语文学习中要花费更多时间吃透教材,因此整体的学习进度比较慢。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时没有考虑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上盲目赶教学进度,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并不能跟上教师讲课的节奏,整体的学习效果不理想,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生态美学的学习兴趣。为此,本文就语文教学中融入生态美育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探讨生态美育视域下的语文教学策略。

一、语文教学中融入生态美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在教学语文基础知识时,教师融入生态美育教学观念,引导学生更加理性、更加客观地分析各个知识点,可以让学生熟练地运用基本字、词。在此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能使每个学生都主动投入其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语文是一门需要师生互动的课程,教师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将传统的教师讲课的过程转变成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就能构建个性化与人性化的课堂,起到活跃课堂氛围的作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生态美育,也能带领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社会以及人文,使学生以社会生活为基础思考课本知识,从而能运用多元化的方式解决问题。

3.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生态美育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且学生在学习中能从学有所思逐渐转变为学有所创,逐渐拓展思维,在学习中逐渐形成良好的独立思考和团结合作的学习习惯。同时,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一边欣赏一边探索,也有利于培养审美能力以及鉴赏能力。此外,教师融入生态美育能让文章变得更加生动,不断陶冶学生的情操,逐渐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能让学生明白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有利于感化学生的心灵,这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生态美育视域下的语文教学策略

在生态美育视域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我和谐的教学策略开展语文生态美育,帮助学生构建生态审美价值观。

1.人与自然和谐的教学方法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关于大自然生态和谐的文章,教师可以通过课文教学促进学生形成对自然生态的审美意识。生态美育的关键点就是带着学生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让学生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只有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才能在自然中更好地生活。为此,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生态美育,促进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以教学《天鹅的故事》这篇文章为例,文章给学生呈现的是一群天鹅为了生存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壮观场景。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找到文章的审美点,通过天鹅的特写镜头询问学生:天鹅怎样腾空而起?如何运用自己的身体扑打冰面?需要承受多少次剧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察大部分天鹅加入破冰行动最终形成鹅群合作的场面,让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想象当时这些天鹅可能在喊什么。如此,学生能明确这篇文章的审美方向,即赞扬老天鹅无私奉献、鹅群团结的精神。教师还可提问:文章的最后写了老人的猎枪挂在墙上三十年,他是为谁而挂呢?这样,就进一步呼吁学生保护自然,珍爱鸟类。又如,《珍珠鸟》这篇文章要求学生了解文章中涉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深入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因此,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信赖也能创造更加美好的境界,从而促进学生更加理性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2.人与社会和谐的教学方法生态美育中人与社会的和谐应重点培育学生对认识交往行为的情感道德。以教学《纸船和风筝》这篇文章为例,文章主要讲述的是小熊与松鼠因为纸船与风筝成了好朋友,但是因为一些小事发生了争吵,友谊也破裂了,但是最后因为纸船与风筝两个人友谊也重新修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松鼠、小熊成为好友时的快乐与幸福,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它们友谊破裂时的伤心与孤独,使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友谊的重要性。此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讨论:它们为什么会因为小事吵架?我们能为它们做些什么?再以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为例,文章主要写的是一个少年给邻居盲婆婆送了一只蝈蝈,带给盲婆婆愉快的感受。教师在教学时要重点引导学生想象“盲”这个字,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难过、伤心、孤单等,并让学生在蝈蝈美妙的歌声中想象盲婆婆的童年、溪水流淌以及田野的样子等。这样,能让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关爱他人、尊敬老弱病残的高尚道德情操。同时,教师还可就“若你身边有盲婆婆或者是行动不便的老人,你会主动为其做些什么事”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逐渐形成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审美意识,逐渐培育学生的自塑能力。

3.人与自我和谐的教学方法语文教材中与个体生态体验的感知资源并不少,学生在生态体验中能逐渐调节自身对情感体验、现实生活、理性抉择等的平衡,从而促进人与自我和谐发展。为此,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以课文为基础引导学生表达对文章的感受,让学生形成理性、积极的探索精神。以教学《海伦•凯勒》这篇文章为例,文章讲述的是主人公从小就遭受了不幸——失聪、失明。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文章,并带领学生进入到主人公的真实情境中,让学生感受海伦当时的心情,也让学生换位思考,假设自己是文章的主人公,会变成什么样。然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我们应该是屈服还是创造生命奇迹呢?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分析海伦的理性选择中。教师还要启发学生,使学生也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最终达到人与自我的和谐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语文生态美育紧承环境教育的知识目标,将生态教育上升为审美教育,使学生自觉内化“生态整体主义价值观”,将生态意识升华为人生的价值追求,从内在价值角度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之道,有助于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学生的生态审美价值观。为此,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文章,逐渐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美育理念,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此同时,社会也要高度重视培育学生的生态美育观,主动为学生构建生态美育文化场所,逐渐培养学生的生态美学意识,促进生态审美教育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戴海霞.生态美育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J].广西教育,2013(37).

[2]王奋英.生态美育视域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J].成才之路,2018(06).

[3]何应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美育的实施[D].云南师范大学,2016.

[4]陈素环.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与美育的结合[J].小学教学参考,2012(21).

[5]罗乔.小学语文教材的美育内容及实施策略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8.

[6]刘增爱,付金凤.生态化语文美育情境法探微[J].江苏教育研究,2013(15).

[7]蔡颖.小学生态美育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作者:何海春 单位: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西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