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民族高校美育课程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民族高校美育课程建设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民族高校美育课程建设

摘要:美育课程建设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以及民族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民族高校美育课程建设存在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美育课程师资力量薄弱、美育课程评价不完善等问题。民族高校美育课程建设应立足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艺术方面的独特优势,结合民族高校的特征,建设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美育综合课程体系;打造以内外兼修为特色的高素质美育教师团队;构建以全面育人为目标的美育课程评价机制。

关键词:民族高校;美育;课程建设

一、问题提出及已有研究梳理

美育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情感及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一方面,美育对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陶冶道德情操、实现美好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美育作为民族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综合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美育对于学校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的的直接作用,国内外关于学校美育的研究成果整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成果主要集中于美育的内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评价方式、师资建设等方面。关于美育的内涵方面,杜卫认为现代美育的本义是感性教育[1],曾繁仁认为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2]。对于课程设置,樊美筠等提出学校美育课程应是一组课群[3],赵伶俐提出“综合性美育”“整合式美育”的理念[4]。关于美育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王旭晓、周军伟提出将“六艺”放入当今的美育教学中。[5]至于评价方式,曾繁仁提出应当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2];樊美筠等提出评估原则,并要求以能力测评为主,知识掌握为辅[3]。关于师资建设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所有教师的美育培养以及在新课程或大美育背景下对教师的要求以及如何应对和满足这一要求。总之,目前关于美育的研究注重理论研究,对美育实践的研究相对薄弱,关于民族高校的美育的针对性研究较少。

二、民族高校美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民族高校美育课程建设存在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美育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一)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民族高校美育课程设置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未能体现民族特色,美育课程内容未能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问题。以某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实践课程开设的有“景点景区专业实习”“旅游审美实践”等,美育实践加上专业课实践的学分值占整个专业教学计划总学分的比例只有12%,显然,实践课程并未得到重视。如果真正落实审美实践课程,在旅游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美育教学,学生就可以真正理解“什么是美”以及“如何审美”,将会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比课堂教育来得更直接,效果会更好。

(二)美育课程师资匮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规定,普通高校中担任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师,应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0.15%~0.2%,并且规定专职教师人数的比例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一半。然而,就笔者所在的民族高校,本校美育专业教师力量薄弱,人数远未达到这一规定数额,也没有专门的美育师资队伍,这是民族高校美育的普遍现象。民族高校有自己的教学优势,比如有专门懂得并教授民族歌曲、民族舞蹈、民族文化的教师,但是音乐舞蹈、民族学在这些高校是作为专业进行设置的,并未将专业优势与全校美育教学通识课程有效融合。艺术专业教育不等于艺术通识教育,艺术专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精通艺术知识和技能的专业艺术人才;艺术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敏锐而深刻的艺术兴趣,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知、想象、体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因而,即使有充足的专业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由于美育与专业艺术教育教学的差异性,美育师资队伍仍显匮乏。

(三)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民族高校美育课程大多以公选课的形式开设,而公选课的授课模式大多数是理论课,缺乏实践。美育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一样,大多数以知识化的模式进行考核评价,未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以笔者所教授的旅游美学课程为例,此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既是专业课也是美育课,课程在进行设置的时候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两部分。理论课部分以知识化、标准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此种方式,只能考核学生对于一般文化知识的接受程度,无法考核学生对于美学知识的细腻化的审美情感与个人体验。实践课部分以学生的实践报告、PPT演示的方式进行考核,可是学生对于美的感悟、体验、情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并用实践报告的方式进行传达,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想象无法通过标准考核的方式进行评价。因此,尽管笔者在实践课程中采取了多种考核方式,还是难以给审美体验一个固化的标准。美育课程评价亟待研究的问题就是,如何完善审美教育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如何用更合适的考核方式激励学生对艺术和审美的兴趣,在考核与学习之间形成正向激励的循环模式。

三、民族高校美育课程建设的建议

基于民族高校的办学优势,针对民族高校在美育课程建设方面的薄弱环节,笔者认为新时代民族高校应整合并健全美育课程内容,构建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美育教材体系;建立和健全美育课程建设的师资体系;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评价机制和管理体制。

(一)建设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美育综合课程体系民族高校的美育课程应该将美育基础理论课、民族文化课程作为通识必修课程,将文化艺术课程,比如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建筑、园林、影视、戏剧等课程作为选修课程,构成有核心、有序列、多层次的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综合美育课程结构体系。文学艺术的选修课程需要设置选修的学分,并和各学科专业课程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增强专业课程的综合性,挖掘相关学科的美育教学资源。民族高校的美育课程与艺术技能课程、美学专业课程的区别在于:美育不是学一门技术,而是用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格涵养的。民族高校的美育课程应该突出民族高校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艺术优势。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包括民风民俗、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是民族高校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资源。民族高校美育课程应该突出这方面的特色,设置综合性的美育课程,将文化融入专业课教育中,使学生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受到文化的涵养。以笔者所在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民族文化旅游课程很好地将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传统文化与旅游地经营管理结合起来,将文化、旅游、审美融为一体。比如,以彝人古镇、西江千户苗寨、恩施咸丰土司城、乌镇等典型民族文化旅游景区为案例,分析休闲小镇的发展要素、民族村寨的发展优势、民族地区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江南特色文旅小镇的发展启示等。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笔者结合学生在民族地区的实践,进行知识的梳理以及融会贯通,让学生体会自然、文化、生命、情感融合为一的家园感。[6]为使课程合理运行,还必须构建美育教材体系。民族高校美育教材应该具有民族特色,并且是一个完整系列,它包括专业课教材、必修课以及选修课教材,也可以延伸到美育讲座等。

(二)打造以内外兼修为特色的高素质教师团队师资力量是美育课程长效发展机制所必备的资源。民族高校应该思考,在新课程或大美育背景下,美育课程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以及如何应对和满足这一要求。美育课程淡化了技术性和专业性,增加了信息接纳和文化含量;淡化了专业界限,强化了知识的整体融合。因此,美育课程的教师,一方面需要有宽广的美学基础、深厚的文化知识、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另一方面也需要有活动策划与执行的能力。民族高校审美教育需要一支复合型的教师队伍,美育教师需要既懂理论又会实践,既有专门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素养,也有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美育实践活动的能力。民族高校需要切实加强对教师的美育培养和实践指导,从文化素养、美学教育、艺术鉴赏、日常礼仪、团队实践策划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培训和专业指导,组织教师进修、培训以及到民族地区、企业等实地考察等,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提高教师的美育教学、实践以及科研水平,打造以内外兼修为特色的高素质教师团队。

(三)构建以全面育人为目标的美育课程评价机制要完成美育任务,达到美育目标,民族高校必须建立完善的美育课程管理体制,必须有完善的评价机制。美育既有属于自己的独立课程,也有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还有寓于各类素质教育的课程以及实践之中的课程。用于美育的文学课程、文化课程以及艺术课程,一方面需要考核其必要的、基本的文化常识和艺术、文学知识,另一方面应该施行个性化的评价方式,考察学生对艺术、文学的兴趣,考核其基于艺术的创造性想象、基于文学的感悟能力。这种考核可以采用叙述性的面试方式,也可以采用作品评价方式,即要求学生独立创作文学或艺术作品(比如诗歌、散文、绘画、书法、视频剪辑、文化艺术活动方案及策划等)并对之进行评价。美育课程的考核方式应充分尊重课程特点与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引导学生从艺术、文学等美育课程中获得乐趣。因此,构建美育课程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美育课程的独立性,又要充分关注美育课程与其他素质课程、德育课程、专业课程等的联系;既要建立宏观美育评价标准,也要建立个性化的评价机制,为美育课程建设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杜卫.论美育与艺术教育[J].浙江社会科学,2000(6):143-147.

[2]曾繁仁.审美教育:使人成为“人”的教育[J].贵州社会科学,2008(12):80-83.

[3]樊美筠,罗筠筠,王德胜.21世纪我国学校美育的操作设计[J].北方论丛,2002(4):115-121.

[4]赵伶俐.21世纪初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综合美育发展的新形态[J].美育学刊,2011(2):1-5.

[5]王旭晓,周军伟.儒家“六艺”再研究及其对当代美育的启示[J].美育学刊,2010(1):38-44.

[6]吴海伦.旅游审美的城乡二元结构[J].思想战线,2018(1):148-154.

作者:吴海伦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