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美育教育发展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美育教育发展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美育教育发展研究

一、中西方美育的发展之路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美育在发展之路上也有不同之处,但人类对情感的诉求、对美的追求又是共通的,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才能促进文化教育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的发展。美育的发展也是在中西方美育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前行的。

(一)中国美育的发展之路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要从奴隶社会开始,中国艺术家和思想家把审美与艺术问题同最原始的自然问题到后来的宇宙、社会、人生的根本问题直接联系起来,并贯穿了中国人自己独特而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理念。中国美学的历史分期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大时期:

1.近代以前的美育思想。

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黄金时期:第一个黄金时代———先秦两汉时期。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起源时期,这个时期关于美育的思想十分活跃。两大思想源流当属于儒家的和道家的美育思想。其中,儒家思想的代表是以孔孟为核心的。孔子论“兴”“观”“群”“怨”,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为后来我国美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道家学派以老庄为核心,全部思想建立在关于“道”的理论基础之上。第二个黄金时代———魏晋南北朝至明代。这一时代的美学思想可以看作是一个回到老庄美学的时代。在这个时期的人格美育思想对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的形成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第三个黄金时代———清代前期。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王夫之和叶燮的美学体系,为前两个时期的美学思想作出了概括性的总结。

2.近现代美育思想。

随着西方鸦片对中国本土社会人文等的摧毁,与之而来的还有西方文化的带入。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人自主创办了新式学堂,一系列的新式美育教育课程接踵而来。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土崩瓦解,涌现出一批新人物、新思想新美学。梁启超的美学启蒙思想为中国美学理论作了下一个阶段的准备与发展,是中国美育教育开启的另一个里程碑。蔡元培是中国美学体系真正的创始人,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失其陶养之作用,而转以激刺感情”,用现实世界的人性信仰代替对幻想世界的神性的信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美学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从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初,以批判旧美学、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新美学为课题开展的学术讨论,中心是从哲学上探讨美的本质、自然美以及美学对象问题。朱光潜等人介绍了西方美学理论,宗白华等人运用西方美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艺术和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他们在传播美学思想的同时融入了美育观。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众所周知的美学家、教育家。

(二)西方美育的发展之路

西方美育的产生比中国早,发展相对于中国成熟许多。古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也是西方美学、美育发展史的光辉开端。西方美育的发展可以分为:

1.美育的兴起和发展。

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美德乃是一种和谐”,算是美育的开始。柏拉图十分重视美感教育,强调从小培养青少年爱美的习惯。这一点与朱光潜先生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观点十分相似,即“如果一个人在青年时期就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那么终其一生都是有益的”。由此看来,中西方的美育观同样重视少年时期的审美素养的培养。从毕达哥斯拉学派到亚里士多德。西方的美育观发生了质的飞跃,但是美育真正的提出要到下一个阶段了。

2.席勒美育观的提出。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明确提出通过美育的实施发展完整的人格。在他看来,每个人都能通过美育实现自我人格的调整,达到充分的人性自由以摆脱传统思想的禁锢。从西方的美育产生和发展来看,西方对于人文、人性、心灵培养的重视,就如同中国古代一直以来倡导的“天人合一”。不同的是西方国家始终不认为人与自然中会存在“天人合一”的可能性,因为它大多是从微观的视角审视美的。但不难看出的是不管中西方美育之路的发展是如何的不同,它们的出发点是一样的,即达到丰富审美、美化情感,让每个人在社会中得以健康全面的发展。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当人们快速进入“科技时代”时,美育可以使人不受异化和奴役,保持审美的赤子之心。正如李泽厚先生在《美学四讲》中提倡的“保持中国式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在社会发展进入工艺、科技时代的时候,怎样在“工具本体上生长出情感本体”,从而使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得到和谐、交融、统一。这是一项人类长期有待解决的问题。

二、当今大学美育教育的现状与分析

“改进美学教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质”,这一要求把美育定位为可以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教育。近几年的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提出,对促进美育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的类型、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以及不同性别等对接受美育教育的程度是不同的。,目前有许多理工科、军事等高校为学生们开设了美学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对于美的描述中基本上呈现了一个大的趋势,即:绝大多数的同学觉得善良、健康、品行端正、和谐就是美。说明在新的时期,大学生们不仅认为内在美极为重要,还有一部分同学把个人的美不美与是否对社会做出贡献挂钩。由此看出,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们的责任心不断增强。大学生们的素质在美育中得到无形的提高和升华,足以证明美育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三、美育教育对大学生人格与修养的完善的意义

美育使人和谐地融入社会,正如蔡元培指出的,美育陶养感情的目的,在于使感情变得强大而深厚。美育教育能够推动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的情感品质,跟其他人和谐相处,共创和谐社会。

1.美育使人获得充分的自由。

在西方美学中,自由这一概念是在康德的二律背反中提出来的,后来这一词成为席勒美学中的核心论断。正如《审美教育书简》中说的:“为了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美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美才可以达到自由。”美育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去牵引每个人感受美,创造美,而是让每个人都能主动地发展,通过挖掘美的因素的过程切身体会美,这是一般教育不能达到的。美育本身就是“怡情”的过程,从最基本的感受到心神志的完全融合,即我们所谓的“悦耳悦目”、“悦心悦意”到最后的“悦志悦神”。

2.美育的“潜移默化”。

这里的“潜移默化”说明了美育的一个特点,即非强制性。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通过对人的“怡情养性”,在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和感化中,经过审美从而深入到人的“内心”,从而陶冶我们的精神境界,完善我们的人格与修养。它不同于一般的素质教育或者是德育,经过长期的美育的熏陶,就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完美的心理结构,对人的影响和作用也是“潜移默化”的,你会不自觉地发现很容易去欣赏一件事物或者是一件作品,不自觉地心胸开阔,不自觉地想事情会带有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通过美育教育,可以使人们的内心具有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向往。

3.美育教育对人格与修养的完善。

中国教育自古有“学以致用”的传统。现代大学的教育仍然受到了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只是为了考试,这种传统演变到今天就变成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也成为当今很多高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近年来,大学生虐待老人、伤害他人身体的案例屡见不鲜,根本原因就是缺少了人文情愫、人文关怀以及大爱精神的情怀。蔡元培说过:“美育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为目的,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美育,可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促进大学生和谐发展以及人格的修养与完善,起到塑造人的心灵、培养健全人格的作用。

4.促进大学美育教育的实施。

大学美育教育的实施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即:高校的切实方针、教职工共同参与和学生自身素质的加强。只有“三管”共同实施,才能有效地推动美育的发展。(1)学校方面。首先,开设多的美育课程,加强对美育理论的学习,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其次,营造浓厚的积极的文化氛围,创造更多的和美育教育相关课程及校园活动。另外,引导大学生参加审美实践活动,如:有水平的书画展、艺术演出等。除此之外,多引领学生去户外欣赏美丽的风景,增加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憧憬之情。(2)教师方面。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态度对于美育教育的实施尤为关键。首先要加强教师对美育教育的理论认识。其次,教师应注重审美素养,提升心灵美、言语美和行为美的切身教育,引导学生们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作为老师应该首先培养一颗热爱生活、乐于观察、勤于审美的心,积极地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创造美。(3)学生方面。首先,自身得培养提高感受美的能力。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乐观的心,尽可能去感染别人。其次,培养和提高鉴赏美的能力。积极参与审美活动,如讲座、书画展等,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另外,有意识地去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培养文学艺术修养,会运用形象思维去解决抽象思维不能解决的问题。

四、总结

总之,“以美感人,以美育人”,把美学意识的培养和审美素质的提高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审美和学科有意义地融合。这将是现代教学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开发人的创造性潜能的重要途径,更是当今教育的本质目的。

作者:杨旭霞 杨安翔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