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3D打印技术的高校美育教育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将新兴3d打印技术与滇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制定既能保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又能实现创新技术转型的教育尝试,有助于构建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传承同现代高新技术结合的教学模式。在非遗传承语境下,将美育教育与前沿科技相结合,培养为少数民族服务、为边疆地区服务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开展非遗传承与前沿技术在高校美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3D打印技术;滇西高校;非遗美育
一、3D打印与滇西高校非遗美育
3D打印技术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陶瓷、塑料等可粘合高强度材料,通过逐层打印来构造物体的技术,具有制造成本低、生产周期短等优势。欧美专家预言其即将颠覆全球传统制造产业,被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最具标志性的生产工具”[1]。2015年9月23日参观美国微软总部,盖茨赠送3D打印“柳林海”号船模。10月21日访问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获赠纳米3D打印长城。11月15日,在土耳其G20峰会《创新增长路径共享发展成果》讲话中,特别强调3D打印技术的重大发展意义。2015年8月23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国务院专题讲座,讨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与3D打印等问题。2016年1月27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政府将在新的一年里加快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其中会议内容之一就是3D打印技术,从此将会在国内掀起以3D打印为代表的新一轮的科技创新浪潮[2]。美育概念是由德国美学家席勒在18世纪末提出的,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的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实施后,美育教育问题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由于课程设置等制约因素,目前高校美育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具有悠久历史、体现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的民族艺术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传承,201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云南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对于边疆院校来说是一种珍贵的本土教育资源,能够让人重新认识本土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引领地方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以滇西国家级非遗丽江纳西族东巴画、大理州级非遗白族甲马纸为例,尝试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通过3D打印这种全球革命性技术应用于高校美育教育。从新兴技术角度对于少数民族非遗文化重新审视研究。在边疆开展非遗传承与前沿技术在高校美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将非遗传承融入现代高校美育
通过3D打印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教学体系,探讨运用快速成型立体化等直观形象的现代手段,开展原生态非遗传承和数字立体化技术传承研究。以艺术专业为骨干,以课程教育、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为突破口,组织形式多样的民间传习、业余竞赛、技艺交流和原生态展示,将3D打印与民艺传授相结合,在校内外全方位进行美育熏陶和非遗传承。运用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高校美育教育活动,组织各种艺术设计创意大赛,将3D打印技术与民间非遗文化的高校美育教育应用结合,以赛促学,积极创意,并赋予传统民族民间艺术新的时代气息。非遗文化资源是对主流知识体系的补充,有助于形成地域特色的教育模式,也有助于促进高校的创新学术发展。将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和前沿高新技术,纳入传统高校美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增设民族非遗文化与3D打印教育特色课程。制定既能保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又能实现创新技术转型的教育尝试,有助于构建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传承同现代高新技术结合的教学模式。在非遗传承语境下,将美育教育与前沿科技相结合,培养为少数民族服务,为边疆地区服务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三、综合学科交叉研究非遗美育传承
依托滇西北边疆地区丰富的国家级、省级、州级非遗资源优势,将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与3D打印结合的特色课程实训教学研究,融入现代高校美育教育教学体系,同时传承开发民族本土文化艺术资源。以所在滇西北院校为例,通过更新教育理念、转变培养目标、改进培养方案、创新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科研,以民族非遗文化与3D打印技术在高校美育教育中的应用案例为研究对象,以点代面逐步展开研究,并分析其教育特点和培养特色。理论研究是在理论上的探讨,对教育理念、知识类型、培养目标等问题分析研究和概括总结。实践应用是在行动上贯彻执行,落实到实际教学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用理论指导实践,并用实践检验理论,从而提高完善策略研究[3]。在理论上明确为少数民族服务,为边疆地区服务是边疆高校美育教育应该始终坚持的理念,在实践中传承民族非遗艺术,进行美育熏陶,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综合运用高等教育学、民族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高校美育教育进行综合研究,尤其是将民族非遗传统文化传承研究与现代前沿技术相结合,在学科交叉研究中发现新的创新点和理论成果[4]。相关研究者应深入滇西北地区周边村寨拜访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了解其宗教文化、传统风格与技法沿袭;进而依托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大理州博物馆等当地科研资源优势,为平面绘画转化为立体艺术积累正确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后期学术论文的发表奠定基础。打印模型时首先使用平面软件Photoshop分类抠图整理东巴画、甲马纸等非遗民间艺术品;之后使用三维软件3DSMAX制作基本简模;借助雕刻软件ZBrush配合Wacom数位板制作高精度细节模型,最后导入3D打印软件RepetierHost调整坐标规格后,使用3D打印机输出成型素模。打印完成后,应邀请东巴文化研究院、大理州博物馆等专家开展学术研讨咨询活动,就打印成品模型以及素模细节打磨与颜色搭配装饰等问题征求修改意见,之后将打印成品带入滇西北山区村寨,征集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修改意见,避免与本土原生态传统艺术脱节。
四、前沿技术与非遗美育解决思路
高校美育教育、3D打印技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三者之间的完美契合点是研究中的重点,前沿新兴技术与传统非遗文化之间的融合具有一定难度。滇西边疆高校90后大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这种新的美育教育,3D打印的现代工业化印迹是否会与原生态非遗文化脱节,老一辈非遗艺术家是否接受新形式的传承途径,这些问题在研究过程中都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一种新技术的产生难免会伴随着不成熟的缺陷性,目前3D打印技术在国内外都存在着原材料局限性、打印精度细节、二维与三维再现难度等系列问题。主流打印材料是使用可再生植物(如玉米秆)制成的聚乳酸(PLA),类似于塑料材质,会显得档次偏低;而传统手工艺品常用的金属和陶瓷材料打印成本昂贵,如果批量制作产品会导致价格上升。目前成型技术是FDM熔融沉积,最高精度一般为0.1毫米,成型后粗糙的表面需要抛光处理,不适用于高级别工业要求;而最高精度的SLA光固化立体成型可达到0.025毫米,但是设备造价高昂,维护成本过高。传统非遗东巴画、甲马纸都是以二维的形式呈现,三维建模阶段就增加了相当难度,将会涉及到文化差异、宗教背景、绘画风格、民族配饰、比例透视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复原。通过边疆高校教育平台,了解当代90后大学生能够顺利接受美育的途径;邀请当地非遗传承人与文化部门专家参与,讨论前沿科技是否会与传统少数民族非遗文化水土不服,老一辈非遗艺术家对于新形式的传承途径是否会有排斥心理。这些都需要老、中、青三代人来共同探讨高校美育教育、3D打印技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契合点。
参考文献:
[1]包国光,赵默典.3D打印技术的本质特征及产业化对策探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111-117.
[2]李坚,许民,包文慧.影响未来的颠覆性技术:多元材料混合智造的3D打印[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5(06):1-9.
[3]李荣启,唐骅.新世纪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广西民族研究,2010(01):194-201.
[4]普丽春,沈静.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现状调查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64-68.
作者::黄诚 单位: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