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族服饰文化在舞蹈教学中融入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族服饰文化在舞蹈教学中融入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民族服饰文化在舞蹈教学中融入应用

服饰作为舞蹈作品的重要构成元素,一方面具有烘托舞台氛围、营造良好表演情境的作用;另一方面影响舞蹈动作的表现与诠释。在民族舞蹈教学过程中,由于民族生活习惯、民风习俗、思想理念等存在差异,各民族的服饰文化也各具特色。为此,将民族服饰文化融入民族舞蹈教学,可有效增强学生民族文化素养,使其更好地理解民族舞蹈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从而促进舞蹈表演能力的提升。由李欣华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民族服饰文化》一书,基于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发展现状,从传统民族服饰和现代服装设计双重视角出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论述民族服饰文化的审美特征、主要特点、文化内涵,并深入论述世界范围内的民族服饰设计元素,充分展现民族服饰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为民族服饰文化与舞蹈教学的相互融合提供理论参考。

《民族服饰文化》全书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结合民族服饰文化相关学术理论研究,从地域划分、研究实践、研究方法三个方面阐述民族服饰文化的研究现状和主要成果,并深入分析民族服饰文化的研究意义。第二章围绕民族服饰文化的美学特征展开论述,分别叙述民族服饰文化的民族属性和民族交融性,并结合审美特征的内在涵义和表现形式,深入解读民族服饰审美特征的主要研究方法,清晰展现民族核心区和过渡区的服饰文化特点。第三章聚焦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其学科基础知识,详细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内容与特点,如京族、独龙族、锡伯族、布朗族等。第四章主要阐述其他国家和地区民族服饰文化的不同特点,全面展现日本、西班牙、印度等国家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与美学理念,并详细介绍其设计应用

结合本书可知,民族服饰作为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元素,决定着民族舞蹈风格和最终呈现效果,而且能充分体现其本质特征和文化内涵,促进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因此,随着高校舞蹈教学发展改革,将民族服饰融入舞蹈教学成为提升舞蹈教学质量、推动舞蹈与服饰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举措。具体来看,民族舞蹈服饰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民族性。民族服饰文化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文化积淀逐渐形成,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深刻反映当时历史时代的精神面貌、文化风俗、思想理念与价值观念等。因此,各民族服饰文化都彰显着本民族的属性特征和文化符号,并借助多样化图形与文字等元素传递出来,塑造出独特的艺术设计形象,将自身民族个性直观地传达给观众。比如,蒙古族的安代舞主要使用短袍和长靴的服饰设计,充分凸显游牧民族的豪迈性格和欢乐情感。此外,由于文化传统与心理性格的差异,各民族在服饰形象处理上具有不同的手法与表现形式,体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构思,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

第二,表演性。民族服饰不能简单等同于民族舞蹈服饰,二者之间各有联系与区别。传统民族服饰虽然特色鲜明、风格明显,但由于结构复杂繁琐、款式各有不同,难以充分表现舞蹈动作特征和人物个性。为此,在设计民族舞蹈服饰时,必须结合舞蹈特点和表演需要,适当减少繁琐的装饰品和款式构造,加强服装本身的轻便度和灵活度,以保证舞蹈表演动作的自如展现。从舞台效果来看,民族舞蹈服饰需根据不同舞蹈的主题风格选择合适的服装材料、设计相适应的服装样式,保证服饰风格与舞蹈动作相契合,提升人物塑造的形象性。从舞者自身来看,民族舞蹈服饰既要兼顾舞蹈表演效果,使动作呈现得灵动形象,也要尽可能符合舞者形态特点,体现舞者形体美。

第三,艺术性。相比于普通的民族服饰,民族舞蹈服饰主要用于舞蹈表演,需结合舞台表演特点进行设计,在保证穿着轻便简洁的同时,应注重服饰本身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彰显舞蹈本身的灵动感,强化其视觉效果。比如舞蹈《雀之灵》中,设计师裁去服饰的衣袖和肩部衣料,以凸显手臂动作的灵动性,并将上衣变形为吊带紧身背心,腰部至臀围的部分保留傣族简裙样式,加之头上的羽冠,充分彰显了孔雀的灵动飘逸。舞蹈《奔腾》中,在蒙族长袍基础上进行设计改造,将长过膝盖的袍摆缩短至腰胯间,从而减少其对舞蹈演员动作技巧及表现力的遮蔽与妨碍,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民族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也是传承与弘扬民族舞蹈的重要载体。将民族服饰文化应用于民族舞蹈教学过程中,不仅能提升民族文化传播效果,推动传统服饰创新发展,而且可以增强民族舞蹈教学实效,促进整体教学质量提升。具体来说,民族服饰文化与民族舞蹈教学的融合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增强学生的民族情结与民族性格。民族服饰中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民族舞蹈动作的文化根源,从而提升自身舞蹈表现力和情感张力。其中,民族宗教信仰作为民族思想情感与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是提升民族凝聚力和情感意识的重要路径,并且会逐步演化为外在的着装习惯,促进民族特色服装的形成。比如,伊斯兰教规定女性必须头戴面纱,不得被丈夫以外的男性窥视,并且由于反对偶像崇拜,服饰上不得有人物装饰出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白色”成为伊斯兰国家服饰的主要色调,“头纱”成为伊斯兰地区标志性的民族服饰。因此,学习民族服饰文化与民族舞蹈,能使学生深入感受一个民族的内心情感和精神操守,通过不同的服饰特点探寻到民族的宗教崇拜,进而演绎为内在的情感模仿,促进民族性格与情感的加深。

其二,丰富民族舞蹈艺术内涵。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民族舞蹈不只是一种娱乐方式和活动形态,同时蕴含着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传递着各个族群的精神向往与追求。比如,苗族芦笙舞源于古代哀悼御敌阵亡者的仪式,充分体现出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团结一致、顽强斗争的精神品质,之后随着时代变迁,演化为人们庆祝喜庆时刻的表演活动,融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壮族的扁担舞源自当地人民舂米的劳动生活,以竹扁担为伴奏乐器,敲打出节奏有力、高亢清脆的声音,并伴随着插秧、收割、舂米等表演动作,展现壮族人民勤劳质朴、热爱劳动的品德。因此,通过学习民族服饰文化,学生可以深入理解不同舞蹈动作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发展来源,充满感情地演绎舞蹈。

其三,有利于增强民族舞蹈学习者的艺术领悟力。在民族舞蹈教学过程中,舞蹈动作可以通过不断地训练与学习来加强,但文化内涵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提升与强化。学习者文化背景不同,在民族舞蹈的理解与认知方面存在差异,使演绎出的舞蹈风格也各有不同。但正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文化积淀与熏陶,非本民族学习者难以理解特殊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仅能僵硬化地表演动作,使整体舞蹈失去内在神韵,同时也背离了舞蹈表演的初衷与本质诉求。

基于上述分析,民族服饰文化与民族舞蹈教学的融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需要多方教育主体相互配合、协同推进,也需要深入挖掘二者之间的内在契合点,探索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机制。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其一,将民族服饰文化纳入民族舞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合理规划教学内容的有效路径。在民族舞蹈教学目标设定中,若仅注重民族舞蹈表演能力等专业素养,而忽视民族舞蹈的文化底蕴与精神理念等深层内涵,那么相应的教学内容也将集中于舞蹈动作、表演过程等方面,使民族舞蹈艺术的文化内涵挖掘度不足,学生对民族舞蹈的理解也仅停留在动作层面,难以深刻领悟到舞蹈艺术的精神价值。为此,民族舞蹈教学必须充分重视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性,将其纳入教学目标规划中,从宏观层面科学设计相关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构建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

其二,结合相关教学案例融入民族服饰文化内容。一方面,教师在讲解民族舞蹈动作过程中,可以结合经典的舞蹈作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舞蹈服饰与舞蹈之间的紧密关系。比如维吾尔族的《顶碗舞》,将金色亮片装饰在舞蹈服装的裙摆上,并配合细碎的舞蹈动作和轻盈转动的身体形态,有效凸显自身的优雅神秘之感。另一方面,教师还可让学生穿上专门的民族特色舞蹈服饰,主动触摸服饰的面料之感,了解服饰设计对舞蹈动作的影响,从而强化学生对舞蹈动作的理解,加强其民族文化素养。

其三,优化民族服饰文化考核方式。良好的课程考核机制是全面反映舞蹈教学质量、切实提升学生舞蹈表演能力的重要举措。为推动民族服饰文化与民族舞蹈教学深度融合,相关教师不仅要考核学生的舞蹈动作、基本功、表演能力等指标,而且需深入考察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素养,科学评估其对民族服饰文化的了解程度,促使学生充分重视舞蹈文化素养。同时,学校应加强民族舞蹈课程教学评估考核,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堂互动等多维度出发,考察民族服饰文化教学质量,以推动民族舞蹈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作者:沈振宇 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