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族服装对汉服文化元素继承浅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族服装对汉服文化元素继承浅议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民族服装对汉服文化元素继承浅议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艺术爱好者和设计师开始关注民族传统文化要素,使具有文化特色的汉服再次焕发新的生命活力。而对于汉服文化要素的应用,除继承传统的造型、色彩、图案外,还应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与现代服装设计理念相融合,向大众展示新的文化风貌。本文在了解汉服文化要素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在民族服装设计中对汉服文化艺术的创新应用,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服装;汉服文化元素;创新

服装作为文化的载体,是表现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文化的艺术形态。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汉服是世界历史上发展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也是我国具有文化特色的服饰类别。对于这种服饰文化要素的传承和应用,需要了解汉服的发展历程以及服装特色,在保持其传统韵味的基础上,融合当代服装设计的理念,使汉服在当代能够焕发新的面貌,具有时代的朝气和活力。

1汉服文化元素的概念和特征

1.1传统汉服文化的诞生与发展

汉服主要是指汉民族传统的服装,它的界定不局限于汉朝的服饰,而是指从三皇五帝到明朝,经过3000多年历史的积淀,而呈现的具有汉族服饰特点的民族服装。它的存在表明民族服饰是不断发展的,并不是局限在特定时期某一民族的服饰。汉服文化以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为基点,所表现的文化要素有着浓厚的民族风貌,追求自然和谐的美感,并蕴含着包容、大气、仁爱等思想,是最能够体现我国多民族国家文化特色的服装类别[1]。面对这一服装体系呈现出的文化内涵,我国对汉服文化的研究不断深入,对其的定义也在不断完善。汉服由于自身有着一定的代表性意义,因此在发展中对服饰文化影响较大。在各民族文化交融中,民族服饰的要素也出现一定的变化,从这一角度分析,汉服文化不能以单一的角度进行解读,而是要以动态发展的目光,从多维度来了解其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并通过与现代民族服饰的搭配,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特别是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汉服服饰凭借其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元素,受到当代年轻群体的喜爱,汉服热潮的涌现,需要在继承汉服文化要素的基础上,将更多现代设计理念融入其中,使其能够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多方位地为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展示视觉美感[2]。

1.2汉服造型要素的基本特征

首先,汉服的结构特征主要可分为三大类别,分别为“深衣”、“上衣下裳”、“襦裙”,其中“深衣”主要是上下通体结构,有着上下相连接的深衣、长衫、袍子等,这种结构与我国古代所提倡的天地人合一等理念相一致。而“上衣下裳”主要为上下身分开剪裁,并有着上下颜色交错的特色,上衣的颜色一般较为正统,符合古代地为浊气的思想,将浊气下沉来保持身体的均衡状态。“襦裙”一般为常服,上衣为襦,主要是短体的结构,下衣为裳,主要是指裤或裙裳,在古代大多女子着裙裳,而男子大多为上着短衣,下着长裤,在长裤外添加短于膝的围裳。汉服结构的特点,给人视觉上飘逸大方、朴实无华、精美别致的感受。其次,汉服的材质和图案特征,主要与我国传统文化相适应,服装材质主要选择麻、纱、丝绸、棉等,部分有着华丽刺绣的服饰,常常选用丝绸的面料,呈现出飘逸的服饰状态。而在图案上主要选择以动植物为主,除需要避讳的纹样外,大多图案以整齐对称的设计为特色,并紧密地结合人们的生活,展示着人民的智慧和艺术素养。最后,在色彩搭配上,汉服以红、青、白、黄、皂五色为正统颜色,不同时期的汉服有着不同的色彩搭配,夏代以黑色为尊,而到明代大多以红色为主要颜色,不同色彩的使用,不但可表明人们的审美观念,还可显示穿着人的地位和影响力,是汉服文化中有着特殊代表意义的内容[3]。

2民族服装对汉服文化元素的继承与创新路径研究

2.1在民族服装样式设计上融入汉服文化元素

民族服饰有别于一般服饰,它作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承与弘扬汉服文化的重任,是继承与创新汉服文化元素不可多得的重要载体之一。伴随着传统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民族服装逐渐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民族服饰文化保护方面来看,汉式时装可为传统规范汉服与现代发展汉服提供必要的社会服饰文化认同基础。通过对汉服文化元素的分析发现,汉服中最常见的样式便是“广袖宽衣”,注重宽松性特质。但由于广袖并不利于日常生活,存在诸多不便,与民族服装设计理念也有所差异,所以便将其整改为“直袖”,通过运用立体剪裁的手法,制作成立体感十足的衣袖。使设计出来的民族服装简单利落、款式线条流畅,既符合当代人审美标准,有效增强民族服装的功能性,又延续了汉服文化元素中“宽衣”的传统特点,实现对汉服文化元素的有效继承与创新。在民族服装样式设计上融入汉服文化元素,可通过适当借鉴传统汉服与民族服装的设计技巧,对民族服装加以改良,在保持汉服文化元素不变的基础上,为适应民族生活方式与生活节奏,在细节处理上,对袄裙、婚服、儒装等几类典型汉服文化元素给予创新。另外,将传统汉服文化元素与民族文化元素相碰撞,设计出来的服饰能够充分体现出汉服元素在民族服装中的现代性的应用。比如对襟样式的民族服饰、交领样式的民族服饰,都是汉服最重要的两种衣领[4]。

2.2在民族服装装饰设计上融入汉服文化元素

汉服的装饰性主要体现在纹样设计上,是中国服饰文化的精华,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能够单独移植到民族服装设计上。但是,对于民族服饰特点与现代审美标准而言,部分传统汉服文化元素中蕴含的图案元素过于复杂,并不符合民族服饰“厚实庄重”的设计特点,因此,在图案选择上并不能完全照搬复杂的汉服图案,应加以抽象化、简约化改良,使设计出来的汉服文化图案元素既具有传统性,又符合民族服装设计特点与审美观念[5]。在此过程中,“双鱼纹”作为历史上汉服设计中最常用的装饰即“纹样”之一,在汉服设计中非常常见,是传统汉服标志性元素,在民族服装装饰设计上融入汉服文化元素,便可通过设计“双鱼纹”图样来实现。在实际服装设计中,可通过打破常规,将民族服装上的图案装饰设计为无规则的鱼纹图,运用民族服饰设计审美所流行的色系和构图,对图案的细节加以处理。延续汉服刺绣文化元素,结合现代化电脑机器进行电脑绣花,选取深色人造丝线为原材料进行整体设计,既增加了民族服装设计的便利性,又可使设计出来的服装风格大气简约,蕴含了深厚的汉服文化元素。

2.3在民族服装面料设计上融入汉服文化元素

传统汉服面料选择上要求穿着舒适,对品质要求极高,喜好运用自然的纯棉麻布料为主。民族服装面料选择上则热衷于自织麻布与土布。所以,若想实现民族服装对汉服文化元素的有效继承与创新,必须要在面料设计上融入汉服文化元素,向汉服面料设计理念靠拢。通过对汉服面料设计思路的研究发现,传统汉服面料质感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粗麻、粗棉,表现粗布纹理的面料,另一种则是织锦绣缎,表面光滑且柔顺的面料为主。因此,民族服装面料设计上可选择这两种面料,即粗麻与复合加工的人造棉面料,即涤棉,来呈现汉服文化元素中的不同质感纹理。另外,在民族外衣设计中可选择传统丝绸面料与新型化纤材料进行混纺,对民族服装予以二次设计,有利于增强防腐蚀性,提升民族服装防水性功能,强化服装轮廓外形,以此设计出融合汉服文化元素的民族服饰,实现对汉服文化元素的继承。

2.4在民族服装色彩设计上融入汉服文化元素

在民族服装设计中继承与创新汉服文化元素,是指将传统汉服文化元素,应用于民族服饰设计中,继承汉服设计风格,融合民族服饰文化,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服饰风格。在民族服装色彩设计上融入汉服文化元素,可通过围绕民族服装设计主题,选择汉服文化元素中极具代表性的色彩系统,常见为蓝色与红色,既符合民族服装色彩搭配要点,又能凸显汉服文化元素。在运用传统色蓝色时,可通过搭配印染扇子图案等为创新设计,加上汉服文化元素中的右衽衣襟设计元素,使设计出来的民族服装蕴含浓厚儒雅、飘逸的气息。在运用传统色红色时,可通过使用无彩色配合水墨画,搭配汉服文化元素中的交领右衽与直领对襟设计元素,传承“和谐自然”“天人合一”的传统汉服设计理念,使设计出来的民族服装自然朴素,符合其设计理念。

3结语

总之,汉服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当代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对于汉服文化要素的提取和应用,需要注意的是,汉服文化在传承中的不断变化,绝不是将不同时期的文化进行简单的提取,而是顺应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念,加以融合和改进,才赢得时代的生命活力。面对这种现状,对传统汉服服饰文化要素的传承和创新应用,需要在了解汉服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融合新工艺和新的设计手法,找到新的突破点,使汉服要素的应用更具吸引力,为大众展示全新的汉服文化风貌。

作者:王婧昕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