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多元文化下民族服装传承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多元文化下民族服装传承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多元文化下民族服装传承浅析

多元文化”主要用来描述文化类型、样态、价值观等的多样性,如按照文化载体标准划分的饮食文化、体育文化、服饰文化等,就可以构成一个多元文化样本。从这一角度出发,聚焦一个文化载体同样可以实现多元文化样态的整合,如“民族服装”为载体,中国社会中存在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可以提供独特的民族服装文化,聚合在一起即表达出民族服装文化的多元化。任何一个民族的服装文化都经历着传承与创新,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研究民族服装的传承与创新,就必须将其置入完整的文化时空中。一方面,从时间维度出发,系统梳理民族服装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另一方面,从空间维度出发,全面梳理民族服装本地化、区域化、全球化特征,这才是用“多元文化意蕴”定义民族服装传承与创新的正确做法。在梁明玉、牟群合著的高等院校服装专业教程—《创意服装设计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一书中,为民族服装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一个全新方向,即“创意服装设计”,相比一般意义上的交流、互动、借鉴、融合等手段,更有利于彰显我国民族服装的文化精髓。总览全书,具备三个显著的特色。

一、倡导多元文化共存思潮,解析民族服装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本书的基本观点是民族服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实施创新与继承存在“知易行难”的特点,单独地定义民族服装的文化多元性或理解多元文化对民族服装的变迁影响都非难事,但基于现有的民族服装传承与创新结果来看,可谓举步维艰、障碍重重,身为服装设计师不仅要考虑服装成衣的可行性,还必须了解民族服装所蕴含的民风民俗、审美情趣、宗教象征、阶级划分等内容,特别要考虑文化差异下不同民族服装观的派生性与排他性,书中列举的一系列民族服装失败案例,很好地论证了只重视服装外形、忽略文化内涵是狭隘的表现。全书包括11个章节,篇幅宏大但紧扣主题,“创意”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作者创设了“创意+”这一模式,用来构建民族服装设计的多形态格局,本质上是在倡导多元文化共存的思潮,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创意服装设计学的应用领域,即跨越了“作为纯艺术形态的服装创意”限制,为民族服装的传承与创新营造出空前宏大的设计语境,具体包括“创意+民族服装品牌、创意+民族服装资源、创意+民族服装时尚、创意+民族服装产业”等。如此一来,本书基于“创意服装设计”为民族服装的传承与创新构筑了一个衔接机制,它源自于作者对民族服装这一文化物象的独到理解。在此基础上,本书进一步解析了民族服装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传统民族服装在现代的审美方面、传统民族服装工艺的重新创作方面、民族服装艺术性与服装工业标准性的冲突方面。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服装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体化的,如不同民族服装文化之间“直接拿来”的行为,相对而言就是一种创新,而同一种民族服装的创新又离不开固有文化理念、意涵、精神的传承,这为民族服装创意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与启迪。同时,多元文化之间更多地表现为相互冲击、相互碰撞,强制性的结合与机械化的拼接是难以体现出服装民族文化神韵的。书中采取了一种全新视角去化解机遇和风险,作者强调,传承与创新内部并不是静态的,通过科学的解构就能够找出两者的共性,并分别赋予民族服装传承与创新更丰富的内涵——本书从民族服装的传承维度出发,解构出原生态与衍生态并存形态,又在创新维度提出顺应本体创新与顺应场景创新的观点,进一步对服装多元辩证关系进行补充。本书各章都可以看作是创意服装设计的具体实践形式。如第一章“服装设计与创意思维”,重点在于转化、吸收、融合中西方服装设计理念,为服装的创意设计提供扎实理论基础。换言之,全书将创意服装设计划分成11个模块,每1个模块聚焦一类民族服装传承与创新问题,这种“分类-对比”的内容组织形式,比较有利于达成民族服装在本土化与全球化层面的共识,在此共识下开发出的民族服装新品,可以有效地规避传承与创新的矛盾,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

二、揭示民族服装文化的异变规律,主张增强民族服装的跨文化性

本书属于高等院校服装专业使用的“教材类著作”范畴,因此比较注重育人价值的彰显。在众多教育理念中,本书尤其强调要培养民族服装设计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事实上,跨文化交际是应对多元文化复杂性的有效途径,通过跨文化交际思维、方法、手段消解本土民族服装与其他民族服装之间的认同差异,进而塑造一种全球化统一的“民族服装观”,从更深层次审视,将达成东西方文化、艺术及哲学等方面的一致性。为了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本书另辟蹊径,将重心放在民族服装异变规律的揭示上,从书面承载信息不难看出,作者认为民族服装异变本质上是多元文化交流、借鉴、整合的产物,因此所谓规律,实际上是多元文化一系列嬗变在民族服装这一载体上的呈现;进一步观察,民族服装异变规律包括被动和主动两条发展脉络,被动性异变源自于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影响,如书中提及的流行趋势、市场竞争、盲目模仿等影响机制,当本土化民族服装文化处于劣势状态,就会被动地向优势状态靠拢,以获得夹缝中的生存,在更高阶的文化竞争层面,民族服装被取代是具有代表性的,如中国近代以来受到“西学东渐”的文化影响,传统长袍、马褂被西服所取代,而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强大,旗袍、汉服等传统民族服装再度兴盛起来,很好地诠释了“被动性异变”的规律特点。主动性异变源自于多元文化间的自动弥补,反应在民族服装规制、结构、材料等方面非常直观,如中国古代的胡服骑射、孝文改制以及近代的中山装、中式礼服等,就是本土民族服装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主动融合多元民族服装文化进行的缺陷弥补。在揭示民族服装异变规律基础上,本书从实用性出发,提出“创意图式”主张,以增强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的民族服装传承与创新能力,这一主张在本书第二章“服装创意设计的教育过程和重点环节”得到了集中展示,作者向读者清晰地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相对于宏观文化的不断新陈代谢、兼容并包,民族服装作为一种受限于材料、工艺、功能的文化物象,其演变速度和规模是非常有限的,读者可以将其理解为继承是常态,而创新是偶然,因此本书从高等院校服装人才培养角度出发,强调服装材料利用、造型基本功、服装空间意识、动手制作能力、审美品位塑造等素质培养,这为民族服装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技术保障。本书实践部分(除第一章外)都蕴含着跨文化性价值,作者通过不同角度为读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民族服装继承与创新的思路。

三、兼顾创意,提高民族服装的辨识度

本书核心词汇是“创意”,它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媒介,作用于民族服装的传承与创新的过渡,即在强调与众不同、灵感迸发的同时,也为民族服装及相关文化要素提供了反思条件,通过判断创意可行与否,进而有效实现民族服装在传承与创新两者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在作用机理上,创意立足民族服装传承基础,先提出一个创新方案,再通过服装设计、成本核算、样品评价等检验过程,衡量创新是否超出了受众可接受的程度,以及是否偏离了民族服装传承的本色。避免创意尺度过大造成民族服装不伦不类。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命名所采用的是“创意服装设计”而非“服装的创意设计”,在强调创意是服装设计的主体,而服装是承载创意的容器,换言之,作者是为了构建“立足传承→通过创意→达到创新”的模式,这一论断需要综合全书内容获得充分论据;整体上,全书互动要素由创意和创生两类构成,创意即想法、意象,它解决了民族服装传承与创新路径是否可行的问题,而创生即创造、生成,它解决了民族服装传承与创新路径是否可实现的问题,本书很好地兼顾了创意与创生的尺度,如第二章“服装创意设计的教育过程和重点环节”主要探讨的是创生问题(服装实现技术),而第三章“创意设计是服装设计的根本保障”主要探讨的是创意问题(服装合理异变),创意与创生交替出现,促使本书结构进一步清晰、逻辑上更为严谨。本书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民族服装的未来期待,指出面对西方文化、现代文化、科技文化等多重冲击下,中国的民族服装应尽快占领文化制高点、塑造文化话语权。从这一期待视角出发,民族服装的传承与创新就演变成了两种重要手段;传承是坚守中国传统民族服装本色的手段,创新是增强中国传统民族服装竞争力的手段,在“传承+创新”的并行路线下,才能有效提高我国民族服装的辨识度,进而增强品牌推动力、市场占有力及国际影响力。但同时,作者也在书中表达了担忧,这种担忧源自于我国民族服装在传承与创新两方面的不对称性,不管是高等院校服装专业教育方面,还是服装行业领域的“研产销”行为,普遍存在着创新意向大于传承意象的弊病;因此,本书尤为强调服装设计语境,从民族服装设计资源选择、创意拓展、传统智慧等角度切入,提出创意服装设计的本质是人文关怀的论点,并将这一论点引入国际流行与民族内核,流行时态与地域差异等对立语境探讨,有利于服装设计人才把握民族服装创意与创生的尺度。

作者:苗勇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服装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