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族舞技术技巧编创及训练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族舞技术技巧编创及训练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民族舞技术技巧编创及训练浅析

摘要:民族舞蹈因其背后所蕴含的特有的民族属性,与大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千百年来至今,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基础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多地加入了人民日常的审美活动当中。在民族舞蹈中,技术技巧是展现表演者内心思想情感和舞蹈作品所要表达内容的重要媒介,对舞者来说,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专业性、系统性的舞蹈训练才能够达到较好的完成度,因此对舞蹈技术技巧的训练也更多地针对专业学习舞蹈的学生。该如何在对专业类舞蹈学生进行培养与训练,以及在当前的训练体系中存在有哪些问题,值得每一位舞蹈工作者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技术技巧编创;训练价值;民族舞

一、何为民族舞技术技巧

中国民族舞蹈技术技巧,承载着自各民族文化成型以来所积淀的本民族特有的艺术风格与精神内涵,是存在于民族舞蹈这一活力生命体体内的重要器官,是基于一定的民族风格性上的专业性的呈现,也可以说是对民族情感和舞蹈技巧性动作的融合。

二、民族舞技术技巧发展阻碍及瓶颈

(一)“虚技巧”现象

由于不同舞者身体素质的不同,所能够完成的民族舞技术技巧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基本能力尚显不足的舞者,所能做到的技巧种类有限,这类舞者所展现的技术动作中便易出现“虚技巧”现象。即看似是从本民族的舞蹈形式出发,但在内容上却并不具备技术技巧应有的技艺性。出现这一现象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在训练过程当中学生的基本能力训练不达标,身体素质达不到掌握技术技巧的标准[1],当学生进行舞蹈技术技巧编创时,就做不到应有的难度系数与要求,结果便差强人意。

(二)“形似神不似”现象

在当下的民族舞蹈技术技巧的训练课程中,因其所具有的技巧性特点,极易使得训练流程偏向于单纯功能性的训练,忽视了更为关键的其背后蕴含的民族风格特性,从而与艺术体操的技艺性训练更加相似。看似抓住了形式上的技艺高度,实则本末倒置,没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到民族舞蹈技术技巧在编创与呈现上的初衷和本质。如此将致使学生在民族舞蹈技术技巧的表达上脱离舞蹈内在的民族情感与神韵,出现“形似神不似”的现象。

(三)“炫技”现象

技术技巧在一段舞蹈或是一个舞蹈作品中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观众而言也是集观赏性与冲击性于一体的视觉享受。业余的观众群体往往会因其中的一个看似高难度的技巧性动作而对这一舞段或作品给予极高的评价,从而提高编导与作品的知名度。因此,越来越多的舞蹈作品过多地去注重强调技术技巧在单一技术性动作上的要求,将技术技巧动作所要体现的民族风格性抛诸脑后,使得最终效果出现“炫技”现象。追根究底,民族舞蹈技术技巧训练的意义,是建立在对该民族舞蹈属性的具有透彻把握的基础之上,如此才能展现民族舞蹈技术技巧真正的特质,也是民族舞蹈与其他技术体操、武术等其他技艺性运动的重要差别之处。

三、编创思路与方法

(一)切入角度

从整体上来看,民族舞蹈技术技巧编创的切入角度可以从多重角度和方向入手,在此,笔者单从民族文化背景的层面进行论述。当下民族舞蹈技术技巧的编创,在文化内涵层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现有成型的民族舞蹈技术技巧虽在民族风格上有初步的把握,但与民族的生产生活、宗教习俗等因素还未能充分的结合。在传统古典舞技术技巧上变换具有民族特点的手形或舞姿,便将其称之为该民族的技术技巧动作的现象如今比比皆是。从形式上看似拥有了该民族的风格特征,内容上却极度缺失了文化意义,长此以往如此的本末倒置,如何使得民族舞蹈技术技巧推陈出新得以良性的发展。民族舞蹈作品是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艺术手段和有效途径,只有浸润在民族文化内涵之中的舞蹈才真正地具有情感传递、文化认同的作用。基于这一前提性的要求,民族舞技术技巧的编创者,需要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对民族文化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投入编创时,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入手,回归当地人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把握不同地域人民对生活情感和对生命态度,使观者对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域感产生强烈的认同和向往[2]。

(二)命名方式

对于民族舞技术技巧的命名工作,笔者认为在教学工作中一直以来都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教育工作者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技术技巧动作的设计与训练之上,忽视了对于其名称的探究。恰恰相反,在对某一技术技巧的命名过程中,实则更加深了编者对于自身所编创内容的认识与把握,能够更加理性地捋清编创思路,进一步明确这一技术技巧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而这一过程,又可以算作一次对思维的巩固、反思和查验,增强编者的重视程度,从而提高技术技巧的质量与完整度。在现今多数的《民族舞技术技巧课程》中,学生因对相应文化内涵的了解不甚到位,对所编创技术技巧的命名部分没有太切实的文化依据。笔者所提倡的,是经过相关资料的查阅,从详细的文化背景角度出发,在命名部分便能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兼顾其文化内涵与技巧形态的双重层面,使名称更具内容性与分量感。

(三)实例分析

笔者通过对所学课程和个人技术技巧编创过程的分析,以自身所编创的傣族舞蹈技术技巧“祥鱼寻尾转”为例,从文化背景、审美属性、运动规律、训练目的、动作要求、运用价值这六种角度对编创过程进行阐释。文化背景:此技术技巧的创作灵感来自傣族的鱼舞,傣语称“嘎巴”。流传于云南德宏的瑞丽和畹町等地。鱼舞属于模拟动物性舞蹈。傣族人民对鱼的模仿是来源于因其依山傍水的地域条件所积淀的水文化的特征,是傣族人民来自自然生态与劳动生活的艺术创作,以及对古越人审美心理的继承与发展。审美属性:鱼舞自早前出现以来是于由男子表演的道具性舞蹈。舞者头部佩戴尖塔型头盔和菩萨面具,腰间系扎1米多长的鱼形道具,舞蹈动作表现鱼在水中游动的样态,脚下步伐平稳,以碎步居多。近年来,鱼舞出现了褪去繁重的道具,由女子来表演的形式。因为摆脱了道具的限制,鱼舞舞姿柔美,动态轻盈活泼,以肢体来塑造的鱼的形象也更为逼真。运动规律:此技术技巧基于对鱼儿形态的模仿,其中相对典型且突出的特征之一在于所采用的鱼形手势(四指并拢后伸展,一手以手心盖于另一手的手背之上,大拇指伸展)。脚下经过轻快地跳步,双臂由后之前快速的滑动至两手手背相叠形成鱼形手势,后以下旁腰,回卷留身的舞姿,接反向的吸腿半脚掌立转。手臂引导方向,带动躯干和头部向后拧转,整体舞姿好似鱼儿“寻尾”的动作形态。技巧名称“祥鱼寻尾转”中,祥鱼是寓意性的表述,寻尾是对技巧动作内容的描述。训练目的:整个技巧意在营造鱼儿身处小型水流漩涡的既视感,从受水流驱动形成倒退的动式再到快速的转向,变为主动寻尾的状态。且主要训练舞者对身体肌肉的控制能力、单腿旋转的重心把握以及脚下的灵活性。动作要求:在动作的完成上,要求利落、清晰,跳步与吸腿转之间衔接流畅,旋转过程中保持固定的舞姿,节奏相对紧凑,重拍在1拍和3拍上,突出鱼儿活泼灵动的特点。运用价值:可搭配相同运动规律的技巧一同进行,用于单一的傣族技巧组合中,或是成为成品剧目中的技巧展示。

四、问题对策与建议

(一)编创手法:情景化想象

为使民族舞技术技巧的编创能够更实实在在地立足于民俗文化,减少“形式相似,内容脱离”现象的出现,笔者认为“情景化想象”是将民族独特内涵性的元素融入技术技巧的一种既好入手,又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具体来说,是基于对本民族历史背景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可在该民族的民俗节日、生产劳作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氛围中选取某一具有代表性或寓意性的情景,以此为背景来进行编创,将技术技巧的动作融进这一情景之中,动作、神态、情感等各个方面均符合情景需要。如此一来,既能够使技巧从根本上遵循民族的风格特征,又兼具独特的意蕴性,给观者以强烈的画面感与代入感,同时也是对技术技巧文化内涵的升华。例如上面所展示的两种傣族技巧,均是从“情景化想象”的方式入手展开思考,鱼儿在身处小型漩涡、姑娘与小伙初次的相识,具有傣族风情的情境中,舞姿动作娓娓道来,强烈的氛围之感丰富了技术技巧的动作内涵。

(二)训练模式:风格与技艺的比重

由于技术技巧在本质上呈现的装饰性作用使人们在训练和评判时更多地偏重于它的技艺性而时常忽视了民族风格性的重要性。大部分现有的民族舞蹈技术技巧,其风格性的特征与民族背后的生活文化息息相关,如根据生产劳动形式所演变出的蒙古族的扬鞭翻身转、小走马等,又如体现在手型、手臂形态上的风格特点,傣族的掌式手、三道弯,维吾尔族的拈花手、托帽式等。这些技术技巧动作在设计上虽兼顾了风格与技艺的统一,但在学生的日常训练中,时常会将注意力放在旋转的圈数、速度,跳跃的爆发力和高度上,民族风格性特征一点点的被弱化,如此,便失去了技术技巧民族性内涵所承载的意义。于是,风格性与技艺性在某一技术技巧中所占的比重关系也是技术技巧是否能够被完整地呈现的关键之一。当然这一比重并不是绝对性的,视技巧的不同类型而定,但比重选择,一定是以明确的凸显民族性的特征为依据和准则。有所强调才能在训练时对风格性的把握有更突出的认识。

(三)思想认知:作品的提升空间

在一个舞蹈作品中,民族舞技术技巧的恰当运用往往可以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的确,有些舞蹈作品从其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营造的意境角度来看并不适合加入给人以更强视觉冲击的技术技巧动作,而对于其间有增加观赏刺激感的作品而言技术技巧动作如何去加入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当前我们所看到的众多成品民族舞蹈作品之中,不乏有技术技巧动作堆砌的现象,给观众制造单方面的“精彩假象”,忽略了对作品整体性上的评判。一个优秀的作品,如何加入技术技巧动作是需要编导与演员经过反复的设计与推敲,再经历成百上千次练习与实验,才能够成型的过程。这一过程也由内而外地体现了编导的编创思想与能力以及舞蹈演员二度创作的能力,是决定一个民族舞蹈作品是否能够上升一个台阶关键性的一步。

参考文献:

[1]范静.中国民族舞蹈技术技巧训练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考[D].四川师范大学,2017.

[2]罗希.简析中国民族舞蹈技术技巧的艺术内涵和文化意蕴[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6(12):112-113.

作者:张华仪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