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族器乐在大学生美育中实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族器乐在大学生美育中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民族器乐在大学生美育中实践

内容摘要:大学生的审美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各高校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最为重视的部分。民族器乐是华夏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文化载体——民族乐器是对大学生进行美育教学有效且有意义的重要途径。文章以民族器乐在大学生美育中的实践与意义为讨论对象,探讨民族器乐在大学生美育过程中的实践方法与路径,以及对大学生美育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美育;民族器乐;鉴赏;路径方法

新课改倡导着重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音乐和美术是美育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美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将音乐充分融入学生的美育中,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因此,让学生了解本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美育,是非常值得分析与研究的。大学生的美育教学近年来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再次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在此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美育成为一项重要的高校教学计划。我们从民族器乐出发,研究民族器乐在大学生美育过程中的作用,能够更有效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美育教学。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在历史与文化共同流淌的岁月长河中,勤劳智慧的炎黄子孙创造、吸收、借鉴并发展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而承载着这些乐器灵魂的载体就是器乐作品。让民族器乐走进大学生的美育教学中,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实践路径。

一、民族器乐在大学生美育中的实践路径

(一)开设民族器乐作品鉴赏课程

民族器乐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华,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弹拨乐、打击乐、吹奏乐等众多演奏形式。伴随着吹、拉、弹、打,历史与文化通过音乐艺术形式传承,让人们能够品味中华民族的国粹经典。民乐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理应代代流传,理应在思想意识趋于成熟的当代大学生中传播。民族器乐在大学生美育过程中的实践路径之一,就是开设民族器乐鉴赏课程。民族器乐鉴赏课程,是提高当代大学生艺术审美意识的美育通识课程。民族器乐鉴赏课程以扩展大学生艺术视野,提高音乐鉴赏力为首要原则,学习并欣赏中国民族器乐、优秀传统民族音乐作品,使学生了解民族乐器及民族器乐合奏形式的基础知识,使大学生对民族乐器及作品拥有比较全面的体验和认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增强民族自信和对我国民族音乐的艺术鉴赏力。民族器乐欣赏课程在实施中应当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应得到音乐的熏陶。应有专业的音乐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讲解,让大学生在民族器乐鉴赏课程中体会国乐的魅力。1.民族器乐作品鉴赏课教学方法。在民族器乐鉴赏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民族器乐演奏的不同形式将课程分为四个章节。其中,第一章节主要介绍民族拉弦乐器,第二章节介绍民族吹管乐器,第三章节介绍民族弹拨乐器,第四章节介绍民族合奏乐。在介绍不同种类民族乐器的同时对其器乐作品进行赏析。在对民族器乐欣赏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器乐种类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学习民族拉弦乐器章节时,重点欣赏二胡器乐作品《二泉映月》;在学习民族吹管乐器章节时,重点讲解笛、箫,赏析其主要代表作品《幽兰逢春》及《春江花月夜》,同时还可讲解唢呐、笙,并让学生欣赏《百鸟朝凤》及《秦王破阵乐》;在学习民族弹拨乐器章节时,可重点介绍琵琶及其经典器乐曲《十面埋伏》,并简要介绍柳琴、阮,欣赏乐曲《剑器》《彝族舞曲》,同时,琴、筝也作为重点分析对象,赏析其代表作品《梅花三弄》《夜深沉》。学生具备一定的民族传统乐器知识后,可进行民族合奏乐的欣赏,其中对民族管弦合奏形式及代表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1]。2.开设民族器乐作品鉴赏课程的意义。开设民族器乐鉴赏课程,首先可以提高大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丰富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使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得到提高,树立良好的艺术审美观,加强对美的感知能力;其次,开设大学生民族器乐鉴赏课能够让大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民族器乐的种类,感受民族器乐的音乐特点、演奏形式、历史发展进程,熟知各民族乐器的代表作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最后,还可增强学生的个人能力修养,为学生提供一种兴趣爱好的启蒙。

(二)民族乐器教学

民族器乐在大学生美育中的实践路径除了开设民族器乐作品鉴赏课程外,还可以开展对大学生民族乐器的教学。在进行授课环节前,教师可对大学生进行器乐分班,让学生自主选择心仪的乐器课程。在一周期的课程教学中,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进行教学。在不同的乐器课程中,其教学环节相同,第一部分均为介绍乐器的历史发展过程;第二部分是器乐的基础演奏教学,并与乐理知识相配合。这一部分主要以让大学生可以基本演奏乐器为主要目标。第三部分是乐器的实践演奏环节。这一部分意在让学生体验民族乐器的实际演奏,锻炼学生的演奏技能。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对器乐的学习与掌握较为迅速。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器乐演奏教学,这个环节不仅是教会大学生掌握一门乐器的演奏方式,更重要的是通过器乐学习,使大学生更加了解本民族的优秀乐器,在掌握了民族文化的同时,其自身对美的感受力能得到加强,让大学生体会到创造美的快乐,通过乐器教学这一路径达到对大学生进行美育的目的[2]。

(三)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影视资料

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是对大学生进行美育的新兴手段之一。近年来,大量有关民族音乐的优秀影视音作品在网络中传播,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器乐美育的实践应紧跟时代的脚步,可以引导学生收听、收看优秀的影视音作品。例如,广东卫视自2018年起连续三年推出民族器乐竞演类节目《国乐大典》,该节目涌现出大批出色的民族国乐演奏团队以及优秀的青年器乐演奏者,他们对传统、现代、外国的音乐风格及流派的乐曲进行改编和再创作,使用全新的音乐素材及和声并用我们民族器乐加以全新的诠释,让听众对民族音乐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新体验,颠覆了年轻一代对传统音乐的刻板印象。收听、收看民族音乐类节目对于年轻一代人的审美有着风向标的指向作用。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越来越多的多元化、碎片化信息充斥在四周,而传统文化逐渐边缘化,《国乐大典》就像转换器,将民族传统文化转为全新的文化信号,让当代年轻人更加容易接受。《国乐大典》的播出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民族器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民族器乐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大学生在观看民族器乐演奏影视音作品的同时,自身的审美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民族器乐美的力量。通过《国乐大典》我们也可以看到,对于现在的社会与人文环境来说,针对大学生的美育不能再拘泥于传统方式,时代的进步促使教学方法的提升。年轻人喜欢快文化、乐于接受影视内容,在对大学生的美育过程中用青年人容易接受的影视音文化进行熏陶,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3]。

二、美育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美育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在美育教学的过程中较为常见的问题就是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较弱。德国哲学家席勒曾说过:“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在美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大学生对审美的认识和提升自身审美能力是一个重点。提高审美的认识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培养其良好的艺术情操。因此,在美育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对于学生不同的审美水平,我们要求同存异、因材施教,不能为了单纯地提高审美教育而去揠苗助长。

(二)通过民族音乐课程提高大学生美育素质

艺术的教育是以审美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及领悟能力。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欣赏水平是十分要紧的问题。只有具备一定程度的审美能力,能够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才能不受低俗趣味的影响。如果想让大学生在民族器乐的学习中培养美的领悟力,就要让学生对学习音乐产生兴趣,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在提高大学生美育素质的过程中,要用音乐内涵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民族器乐的趣味[4]。1.对乐曲背景进行分析。在音乐欣赏课程中,一些教师忽视对所欣赏的乐曲背景进行分析。如果想要通过民族音乐课程提高大学生的美育素质,在欣赏过程中对乐曲背景进行分析和理解则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每一首乐曲都有着属于乐曲本身的独特意义和缘起,以笛子独奏曲《牧民新歌》为例,想要理解这首曲目内涵就要从其背景分析开始。《牧民新歌》是一首广为人知的竹笛曲目,由中国知名竹笛表演艺术家简广易于1966年创作,被列为中国竹笛十大金曲之一,是一首独具特色的、经典的竹笛作品,也是中国广播艺术团的保留曲目。创作者曾在草原上生活,对眼前美好景象有着深刻的感受和体会,因此有感而发。通过了解上述信息,我们可以清楚地感知到,这首曲子是创作者对草原生活的有感而发,全曲的感情基调是欢快喜悦的。在整曲欣赏完毕后,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全曲以草原风格为元素,乐句间流露出草原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幸福生活、衣食富足的场景——蓝蓝的天空上白云悠悠,青青草地上马群和羊群在一起,笛声仿佛把我们带到茫茫的草原上。《牧民新歌》在曲式结构上运用了并非传统的作曲技法,而是采用四部曲式,结构完整。在我们了解到乐曲的含义背景后,不论是欣赏还是演奏,都能够得心应手[5]。在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后再去欣赏乐曲就会发现,《牧民新歌》是一首描写内蒙古地区人民幸福生活的乐曲,因此,这首曲子的引子所要表现的是草原的辽阔。开头前两句在演奏时弱起,笛音随着音符的推出气息稍微加强,目的是营造出一种草原的广阔、空旷之感。第三句气息比前两句有所加强,羊群、马群逐渐映入眼帘,整个引子部分气息控制得当,营造出一种若隐若现、若即若离、时近时远的辽阔的草原景象。在感知到乐曲描绘的草原风光后,到了慢板就可以感觉到,乐曲在行进过程中给人一种像骑着马儿在草原上踱步的感觉。这时竹笛吐奏的音符仿佛让人听到马儿在行走时马蹄发出的声音,配以伴奏的木鱼和沙槌声,更加凸显出竹笛的灵动。这一部分需要在情感上加以揣摩。在这首乐曲的快板部分,双吐时每一个音符都清晰地吹奏出来,力度与技巧的配合令听众称赞,舌头的吐奏就好像马儿在奔跑。此外,在小快板和尾声都运用了大量的吐奏,清晰的音符吐奏、音高的精准以及充足的气息支撑,都表达出柔和、抒情的情绪特点,同时也表现出《牧民新歌》独具特色的“雄与雌、强与弱、刚与柔”的乐曲风格。这些传统优秀的器乐曲中的细节,都需要我们从乐曲的背景、内涵及曲式结构上仔细分析。想要欣赏好民族器乐曲,就要了解民族器乐作品的背景,在理解器乐背景后才能听懂音乐,从音乐中感受美、理解美。这样才能通过民族音乐课程快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美育素质。2.采用直观性教学。想要激发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就要用最直接的方式让学生接触音乐、参与到音乐中。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生对民族器乐产生兴趣,可以更好地了解民族音乐,而直接接触音乐可以让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变得更为直观,对音乐的理解更加贴切。以民族器乐合奏曲《瑶族舞曲》为例,这是一首流传广泛的民族器乐合奏曲,所表现的是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场面。在学习《瑶族舞曲》时,重点放在弹拨乐的演奏上,可以将学生分成琵琶、中阮、大阮、低音贝斯等组别。在《瑶族舞曲》前十个小节内,进行低音弹拨乐的演奏体验,小组内的学生在进行试奏的同时也亲身体会到《瑶族舞曲》中的情感。

三、民族器乐在美育教学中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意义

一种普遍现象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教育,忽略了对学生审美方面的培养。如今,各级教育部门都明确指出,美育需要且必须得到重视。因为在人的成长与发展中,除了科学知识和技能,还有一项最重要的就是美的教育。在大学期间,教师应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利用民族器乐让大学生在主动和被动双重的意识下多接受美的体验。如果人的智力、创造力、体力都得到了发展,但审美能力却没得到相匹配的发展和提高,面对纷杂的社会环境,一旦遇到认知外的事情,没有一定程度的审美体验与审美能力,人们很可能受到低级趣味的影响,无法辨别真的美、无法建立良好的审美趣味。因此,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变得尤为重要。美育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起着纽带的作用,因此,将民族器乐融入大学生的课堂也是让大学生更好地去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通过美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在对大学生进行美育教学的过程中,利用民族器乐的教育教学使得大学生从内心充分感受到音乐美和艺术美。在进行美育的过程中,让大学生切身体会到民族器乐的精粹及内涵,培养了当代大学生对民族器乐的欣赏能力,同时,利用民族器乐在对大学生进行美育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掘了大学生的才能和兴趣[6]。

四、结语

对大学生进行美育是对其了解美、熟知美、爱好美的能力的培养,是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追溯到我国更早些的教育理念,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关于美育的教育教学理论,不论从教育学还是心理学上来说,美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对于一个人的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通过民族器乐让大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对于我们民族来说更是双赢:一方面,社会的年轻一代得到了艺术熏陶,掌握了领悟美创造美的能力;另一方面,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弘扬。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美育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黄文翠.美育视角下的民族音乐教育透析[J].艺术教育,2009(1).

[3]李侠斌.浅谈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的文化传承研究[J].黄河之声,2017(16).

[4]郭敬.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美育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7).

[5]史永明.《牧民新歌》的艺术风格及演奏技巧[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5).

[6]罗维婷.高校美育工作提升路径研究[J].大学,2021(6).

作者:杨美娇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