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艺术剧场及民族器乐剧场发展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大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多的人解决了温饱问题后,精神上的富裕成为了多数人的追求。在此过程中,现代剧场不断走入大众视野,观看艺术演出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此,本文以这一社会现象为切入点,首先,结合西方剧场描述我国传统剧场的发展;其次,以笔者生活经验为基础分析目前我国剧场管理制度的现状;最后,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分析民族器乐在剧场中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传统剧场文化;现代剧场;民族器乐
一方舞台可载万种风姿,如今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我国的演出市场日渐活跃。越来越多的艺术从业者走上舞台,众多文艺爱好者进入剧场,观演成为了众多群众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随着艺术市场的不断发展与规范,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不断出现,需要行业从业者和参与群众共同思考和面对。
一、西方剧场的发展
(一)发展进程
在西方的历史中,最早剧场的诞生与我国存在相似之处。古希腊的剧场是群众聚集起来的一个仪式,充满了预言性和神圣感。古希腊人民为了祭祀酒神设立了酒神节,举行仪式的场所便形成了西方早期的剧场,此时的演出以祈福为主。随着其不断发展,在罗马帝国时期,剧场演出逐渐由娱神性转化为娱人性。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观众席上方加设了遮蔽阳光和雨水的挡布,由此向室内剧场过渡。但之后罗马帝国的灭亡对西方剧场和戏剧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在随后的文艺复兴时期,以意大利为主的西方世界对戏剧的热情再次被点燃,各大宫廷贵族纷纷修建艺术类剧场,观看戏剧等艺术形式的演出。其中,第一部被完整保留下来的歌剧《尤丽迪茜》于1600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上演,它是为美第奇公爵的女儿与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的婚礼助兴而作。此后,室内剧场便在西方世界不断的发展与演进,并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演出形式,例如,歌剧、交响乐等。
(二)歌剧
歌剧是剧场演出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西方历史进程中,16世纪的人文主义思潮推动了巴洛克风格的诞生,歌剧是巴洛克早期的产物,早期巴洛克歌剧灵感的来源是古希腊时期的戏剧。歌剧是歌唱的戏剧,集舞台戏剧、布景、故事情节发展和音乐表现为一体。最初,歌剧是王公贵族的社交活动之一,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受众逐渐拓展为更多的社会群体。17世纪初,意大利的威尼斯建立了第一座公众歌剧院———圣卡西亚诺剧院,自此,那一地区歌剧的支持和资助者逐渐从皇家保护人变为买票入场的观众群体。很多德国的宫廷热衷于意大利歌剧,于是17世纪后半叶,汉堡歌剧院开幕。同时,在德国,汉堡歌剧首次将歌剧对大众开放。17世纪70年代,法国歌剧逐渐建立起来,法国挣脱了意大利歌剧的影响,结合了自身特色的皇家芭蕾舞剧传统,形成了法国歌剧。英国歌剧的发展也相对较晚。18世纪,歌剧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变传统歌剧的程式化,让歌剧中的音乐更好地服务戏剧的情节。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歌剧各具特色,法国随着中产阶级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多种歌剧形式,包括大歌剧、谐歌剧等。意大利也出现了结合传统与创新为一体的独特的歌剧形式,德国则将德国歌唱剧的要素与法国大歌剧相结合。各国不同歌剧传统相互影响,推动歌剧艺术的不断发展,直至今日一直长盛不衰。
(三)交响曲与西洋管弦乐队
如今,西洋管弦乐队是剧场演出的主要组成部分。器乐演奏自音乐出现便存在,在西方音乐的发展中,早期器乐依附于声乐和舞蹈,以伴奏乐器的身份而存在。16世纪,器乐逐渐独立出来,发展到了与声乐同等重要的地位。管风琴和一系列弦乐器在乐器结构上的改革促使作曲家发展出新的器乐体裁形式。依托歌剧的发展,现代西洋管弦乐队逐渐形成。蒙特威尔第创作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中,加入了一些反复出现的器乐间奏、前奏或尾奏,由四十人组成乐队进行演奏,乐队的简单组合就由此出现。18世纪初,歌剧序曲形成了一种标准的形式,并逐渐从歌剧中脱离,进行独立的演奏。最初的古典主义交响曲便由此形成。1740年后,德国形成了曼海姆、维也纳和柏林三个交响曲创作中心。约翰·施塔米兹是曼海姆乐派的创立者,他组建了当时欧洲最好的管弦乐队。在柏林以腓德烈大帝的宫廷为北德乐派交响曲创作中心,出现了C.P.E.巴赫、格劳恩等优秀的作曲家,与德国南部相比,他们的创作风格更加保守,并对后来古典主义作曲家的创作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19世纪末,典型的管弦乐队规模已经达到30人。废弃掉了巴洛克时期的通奏低音,弦乐是乐队的基础。乐队由弦乐器组、木管乐器组、铜管乐器组和打击乐器组四部分组成。19世纪,浪漫乐派对作品进行进一步发展,扩大管弦乐队规模,改善音色,使乐队在音响效果上更加饱满,大大提升了乐队的戏剧表现力。
二、我国剧场的发展历程
(一)概念形成
“剧场”这一概念属于舶来品,它并非我国自古就有。在我国古代,剧场的概念并不像现代剧场那样明确。杂耍游戏的表演场所,剧情场景的戏剧舞台都可称之为剧场,它也有诸多其他的名称,例如,戏场、歌场等。与现代剧场相比,中国传统剧场更加多样化,在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尽相同的演出形式和时代特色,例如,勾栏、瓦肆、茶园、戏楼等。在民国时期,“剧场”一词的概念逐渐清晰,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指的是演出的场地或场所。
(二)发展历程
我国传统剧场的发展最早可追溯于奴隶社会的殷商时期,当时人们根据自然环境修建了观赏歌舞表演的场地,剧场演出的形式与场所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较为随意,没有过多观演礼仪的约束,观众与演出人员自发形成天然剧场。西汉至隋唐时期,百戏(杂技、武术、歌舞都属于百戏的范畴)的表演场所———乐棚的出现代表着剧场雏形的形成,与原始的表演场地相比,乐棚初具建筑化,观演者的位置有了相对明确的组织划分。宋元时期宵禁制度被取消,工商业快速发展,在此时期杂剧逐渐形成。同时,宋代也是说唱音乐真正发展的时期,说唱音乐属于一种市井文化,它的创作者、歌唱者和听众均以市民为基础。其成熟的标志是城市中出现了说唱艺人专门卖艺的场所———勾栏瓦肆,这也是固定的营业性剧场。瓦肆里有许多专供民间艺术表演的场所,叫做勾栏或游棚。专门表演场所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各种表演艺术的发展。勾栏瓦肆是宋代经济快速发展下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标志,它满足了多层次人民对艺术的需求。这一时期的众多民间剧场都是仿照寺庙的建筑形态建造而成的,宋代勾栏瓦肆多为木质结构组成,常年日晒雨淋对建筑本身的破坏性较大,不便于建筑的长期使用。发展至元朝时期,出现了砖制的建筑,并逐渐代替了勾栏。由于文化的快速发展繁荣,艺人们在宋元时期有了自己的行会组织或职业性的演出团体。至此,我国民间的传统剧场已从临时的露台演变为了较为规范的临时剧场建筑。明清时期,我国传统剧场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民间的茶馆与戏园、宫廷剧场的戏楼都逐渐发展成熟,戏园建筑的出现也标志着我国传统剧场的发展到达了顶峰。19世纪末期,我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西方剧场的形式开始传入我国。在沿海等一些大城市中,形成了营业性质的新式现代剧场,推动了我国传统剧场的现代化改革。知识阶层也逐渐接受了西方传入的话剧和新式剧场舞台,我国传统剧场也在此期间不断地进行变革与发展。20世纪,我国歌剧艺术出现了四种探索形式。首先,吸收西洋歌剧形式的探索:《观音》是我国最早吸收西洋歌剧形式,除此之外,还有《荆轲》《秋子》等一批优秀的作品;其次,对传统戏曲形式的改良探索,《岳飞》《红梅阁》便是此类歌剧的代表形式;再次,对小歌剧的探索,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出现了种类多样的艺术作品,例如,话剧加歌曲形式的《扬子江暴风雨》,秧歌剧形式的《农村曲》《军民进行曲》以及音乐剧形式的《孟姜女》;最后,以《白毛女》为代表的新歌剧的探索,新歌剧综合了音乐、诗歌以及舞蹈等艺术,以歌唱为主的戏剧形式。它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吸收了中国民歌的传统曲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群众性特点。在这样一个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我国现代剧场逐渐发展、完善。同时,我国社会的转型也推动着传统剧场向现代剧场转型。
(三)中西差异
严格意义上来讲,现代剧场来自于西方,由于文化环境的差异性,我国传统剧场与西方剧场内的观演礼仪和群众观演习惯都大不相同。进入剧场观演对西方国家的群众属于一种社交活动,剧场氛围较为庄重严谨。而在我国传统剧场中观演属于一种娱乐行为,极少强调维护公共环境,因此,国民对观影行为的约束较为浅薄。在我国传统的剧场中,观看演出只是剧场活动其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其他活动也丰富多彩,与友人交谈、吃点心以及戏园中不可缺少的品茶等行为在传统剧场中实属正常,但在现代剧场中却是一种破坏公共环境、不合时宜的行为,这些都对我国国民的观演习惯造成了影响。交响乐、歌剧等演出形式对于我国国民而言属于舶来品,目前能欣赏的群体还尚属小众。根据数据平台中的中国演出市场行业报告显示,对于普通工薪阶层而言,当前国内剧场演出的票价并不可观,走进剧场观演对于大部分的观众而言,还是较为“奢侈”的消费。观演经历少,也直接导致了部分观众观演礼仪的缺失。一些特定的观演礼仪不被大众熟知,对初次到场的观众而言是陌生的,这也是我国现代剧场发展中存在的一大问题。
三、现代剧场管理
如何让更多的观演群众更加舒适地观赏一场演出,得到更好的视听享受,从而能更加深入贴切地感受舞台艺术的魅力,对于社会各界而言任重而道远。如今,许多剧场推出了多种创新性的管理方法,以此配合剧目演出,也满足了群众的观演需求。
(一)剧目介绍
从剧目宣传本身来看,越来越多的剧场方面通过官方平台信息公开和公众号推送等形式,宣传讲解演出情况和剧目信息,为观演群众提供了一个了解演出信息的平台,进行适当的剧目讲解,帮助观众提前做好“功课”。当前,部分剧场已给观众提供了必要的观演导读,并介绍演出内容。进入剧场观演并非只是一种简单的娱乐行为,更多的是欣赏艺术演出,因此,需要做足功课,观众才可以拥有良好的欣赏体验。与此同时,剧场方面让更多的群众及时掌握演出信息,也带动了更多的群众走入剧场欣赏。
(二)观演礼仪
从维护观演礼仪来看,艺术类剧场的演出门类众多,观演人员也形形色色,如何维持好现场观演秩序不破坏相关观演礼仪,也是剧场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较全面地提高广大群众的艺术修养,社会各界要努力做好艺术教育和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艺术,从内心对艺术产生敬畏之情,也让剧场文化逐步走入大众生活。有关政府部门还要不断加强剧场等艺术场所的相关扶持政策。观演素养的提高,需要通过不断地走进剧院去积累和培养。要加强政府与各级剧院的沟通协作,尽可能地降低市民观演门槛,让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剧院接受艺术熏陶。除此之外,剧院方面可以在演出前推出观演礼仪讲解环节,对演出进行观演提示,培养观众的文明观演习惯。同时,剧场管理部门要完善相关艺术类场所的制度规范,对违反规定者采取有效措施,不能使文明观演停留在口头上成为一句标语,并对屡禁不改者进行强制约束。
四、民族音乐进入现代剧场
(一)民乐的历史概况
在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大家庭中,民族器乐占据了重要的一部分。我们民族的传统乐器形式多样,种类繁多,不同的乐器种类带给人们风格迥异的视听体验。不同地区、民族的群众根据当地的特色,利用形制多样的乐器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在远古、夏商时期,关于音乐的起源,有精神起源说、情感起源说、模仿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五类。例如,远古时期记载于《吕氏春秋·古月篇》的《葛天氏之乐》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农牧生活;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是以云为图腾,崇拜天神的乐舞。在我国,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是以排箫为主奏乐器的《箫韶》(也称为《九韶》)。这一时期乐器的种类主要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为主,其中,我国独有的民族闭口吹奏乐器埙具有6000年以上的可考历史;出土于河南舞阳县的贾湖遗址的骨笛也有8000年的可考历史。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根据乐器的制作材料不同,我国出现了器乐分类法“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这也标志着我国古代器乐艺术的发展进入到了成熟阶段。举世闻名的青铜乐器曾侯乙编钟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它属于“钟磬之乐”,是目前已知全世界最大、最重、音乐性能最为完善的青铜礼乐器。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羌笛、角、琵琶(圆形直项和梨形曲项)、箜篌(竖箜篌和卧箜篌)等大量外来乐器不断传入我国,经过一系列的演变,形成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器乐形式。古琴在这一时期快速发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琴曲有《胡笳十八拍》《酒狂》等。隋、唐、五代时期,宫廷燕乐和民间俗乐快速发展,古琴的记谱法也从文字谱向减字谱过渡。除此之外,较为流行的还有燕乐半字谱。燕乐半字谱可分为管色谱(吹管乐器的记谱法)和弦索谱(弹弦乐器的记谱法)。弦索谱主要以琵琶谱和五弦琵琶谱为主。琵琶是以演奏手法来命名的乐器,“琵”和“琶”原是古代弹弦乐器的两种演奏手法,直到唐代之后,琵琶作为一件独立的乐器专用名词沿用至今。在此时期,政治开明文化繁荣,我国的民族文化与外来优秀文化交流互通、快速发展。宋、元时期是中古伎乐向近世俗乐阶段过渡的重要转折点。民间音乐特别是市民音乐的蓬勃发展成为主要时代特征,人们倾向于接近人声、贴近生活的音乐表达。曲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多种音乐形式高速发展。在此时期,继承并发展了大量的前代乐器,又出现了许多新乐器,其中,以琵琶和古琴为主要乐器。明清时期,器乐形式以独奏和合奏并行发展,民间的鼓吹乐、丝竹乐等形式火遍全国,每逢节日期间,专业艺人或音乐爱好者便集会演奏。近现代,我国社会经历了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音乐发展与社会面貌呈现出明显的对应和支撑关系。在这一时期,一些民族器乐合奏形式逐渐在广大城乡民人的音乐生活中活跃起来。主要有:山东、山西等地的鼓吹,河北地区的吹歌,华中地区的八音以及江浙一带的丝竹、吹打和鼓吹等。
(二)民族器乐改良
我国民族管弦乐的成立和发展离不开近代众多学者、音乐家们对我国传统乐器的改良。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刘天华对二胡的改进。刘天华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第一个运用民族音乐创作技法,同时吸取西方音乐进步元素的专业的民族器乐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和理论家。在作曲方面,他借鉴西方典型的“三部性”结构原则,形成不断再现的三段体及多段体结构;并以传统的五声、七声音阶为基础,渗入西洋音乐调式因素,并运用三和弦的琶音进行。在演奏方面,借鉴了小提琴的揉弦、颤弓、顿弓等技法,把传统的二胡演奏扩大到五至七个把位,同时移植了古琴的“颤音”技法,形成了更为完善的二胡演奏体系。在教育和理论方面,提出了“固定音高定弦”的要求,并编写练习曲,使我国民族乐器的教学从“口传心授”的传统模式逐步纳入到现代艺术教学的轨道。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二胡这一民族乐器搬上器乐独奏的舞台。除了胡琴之外,西式改良也促使胡琴、琵琶、笛箫等传统乐器逐渐走入高等艺术殿堂,同时满足了新型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要求。
(三)民乐走入剧场
20世纪20年代,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我国成立了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上海国立音乐学院。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走上了新阶段,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也奠定了更加扎实的发展基础。越来越多的专业演奏家走入剧场,为现代艺术剧场增添了属于我们民族的文化色彩。如今,民族管弦乐队以及民族器乐专场演出成为了各大剧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器乐的繁荣发展标志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各具特色的民族乐器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涵得到了越来越多群众的喜爱。随着社会各界对艺术教育研究重视度的不断提升,我们的民族文化也会迎来一个新的浪潮,我国现代剧场的发展是中西结合的产物,同时,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也将在现代剧场中大放异彩。
五、结语
作为广大观众中的一员,我们要不断提高自我约束力,从走进剧场的那一刻开始,就需要对在场的演员和其他观演者抱以尊重的态度,遵守剧院的观演礼仪和习惯。因为文明观演,不仅是对台上演员的认可,更是对艺术的敬畏、对自己的负责。在自己享受艺术盛宴的同时,也留给他人一个舒适的共享空间。我国剧场文化发展至今日,已走过了漫长的历史阶段。大众对现代剧场的接受需要一个转变过程,未来随着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剧场发展会得到更好的规范,剧场演出也会得到更多群众的支持。剧场的长效运行需要演职人员门的努力,也需要观演人员的配合,台上、台下合力才能促成一场演出的圆满。
参考文献:
[1]刘再生.中国音乐史简明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2]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余志刚.西方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陈薇.中国现代剧场的转型———早期话剧剧场接受史研究[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21年.
[5]高子文.“戏剧”和“剧场”:概念考辨与文化探寻[J].戏剧艺术,2021(05):72-76,77-84.
[6]金不换.剧场承载演艺两千年[J].科学大观园,2021(18):72-75.
[7]张浩博,车小行.谈中国民族器乐艺术的历史沿革[J].戏剧之家,2020(13):62.
作者:张浏晗 单位: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