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艺术院校民族器乐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艺术院校民族器乐人才培养模式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艺术院校民族器乐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摘要:近年来,在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民族器乐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多样化。艺术院校在延续已有办学特色、专业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探索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戏曲学院的民族器乐专业,遵循戏曲人才培养规律,在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改革和艺术实践中主动创新,探索出民族器乐人才培养的新道路。

关键词:艺术院校;民族器乐;人才培养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开启了新征程,民族器乐专业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分支,建立了科学规范的现代教育体制。在这个过程中,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的艺术院校不断完善专业体系,主动探索,朝着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的道路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艺术院校民族器乐人才培养情况及培养目标

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器乐逐渐从传统口传心授形态向现代专业教育形态转变。尤其是1949年后,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和一些师范院校纷纷设立民族器乐专业。这些艺术院校办学历史比较悠久,专业教学水平比较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比较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水平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代表了我国当前民族器乐专业教育的最高水准。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艺术院校民族器乐专业在教学、实践和科研各方面更加规范化、体系化,已经建立了附小、附中、大学、研究生一套完整连贯的专业音乐教育体制。第一,艺术院校民族器乐的高水平和专业性,体现在招生生源的高质量和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程度。这些院校的生源主要是自身的附属中学、地方艺校等的毕业生,每年的招收名额很少,学生入校前专业基础好,专业考试要求高。艺术院校汇集了国内顶尖的民族器乐专业教师和教学硬件设施,秉承精英教育理念,往往采取一对一教学方式,培养目标是国内顶尖的民族器乐演奏家,就业去向也往往是专业艺术团体或高校,这也体现了其高水平和专业性。第二,在艺术院校民族器乐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民族器乐专业演奏教学的规范化、清晰化、明确化和科学化。教研教改的力度较大,对全国民族器乐人才培养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不同艺术院校的民族器乐专业各有自身特色、各有优点,百花齐放。鉴于师资力量的不同,各校的民族器乐专业都有自身的保留曲目、所属艺术流派的曲目、教师所擅长演奏的保留曲目等。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将这些具有特色的曲目纳入教案编写、教法研究之中,并在演奏技法训练和艺术风格把握等教学环节之中得以体现,从而凸显自己的教学特点,形成和保持民族器乐专业在不同院校教学方面的优势和特色。从课程设置来看,基本都分为四类课程:专业主干类课程有主课、副课、合奏、室内乐四类;学科基础课分为音乐学类和作曲理论类,有乐种学、器乐声学概论、汉族民歌、中外音乐史、视唱练耳、和声、曲式等;公共基础课有政治、英语、体育类课程等;实践类课程有艺术实践、社会实践等。第三,艺术院校民族器乐人才培养代表了这一专业教育的顶尖水平,这是一个长期发展积累的过程,充满了一种由内而外、自始至终的专业自信与人才自信。在艺术院校,教学相长、人才培养与作品创新是伴随始终的,民族器乐专业的改革创新也往往从这里产生。例如:艺术院校里求新求变的意识浓厚,往往专注于摘要:近年来,在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民族器乐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多样化。艺术院校在延续已有办学特色、专业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探索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戏曲学院的民族器乐专业,遵循戏曲人才培养规律,在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改革和艺术实践中主动创新,探索出民族器乐人才培养的新道路。关键词:艺术院校;民族器乐;人才培养模式突破民族器乐演奏技术的难点及提高基本演奏技法,丰富其演奏鉴赏水平,开展全国有示范意义的教学实践活动,加大对民族器乐专业方面的教学与理论研究等,这都引领了全国民族器乐专业教学的风向。

二、民族器乐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改革

艺术院校一直在民族器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积极探索,结合不同学校的传统优势与地域特色,丰富高水平专业人才成长的教育理念,不断培养具有深厚底蕴、专业优势和开放视野的人才。有的院校在人才培养中与民族文化元素高度融合,走出更有特色的人才培养道路。例如:云南艺术学院依托云南独有的民族音乐资源,传承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培养面向21世纪的复合型音乐艺术人才,走民族音乐本土化教育的路子,其民族器乐的发展体现了独有的云南地方特色。以中国戏曲学院为例,作为全国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培养戏曲艺术高级专门人才的大学,学校有着深厚的办学底蕴和浓郁的戏曲教育氛围,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借助这里得天独厚的戏曲环境,民族器乐专业教育也主动求新求变,在教育教学中既彰显专业特点,也充分体现戏曲特色,已经初步形成戏曲风格民族器乐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第一,进一步明晰戏曲环境下民族器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民族器乐专业在学校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其培养目标和要求均按照学院民族器乐专业的培养方案来展开。在民族器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本专业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悉并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创新精神和音乐表演水平,熟悉戏曲音乐,能在戏曲表演等专业文艺团体及艺术院校等相关部门、机构从事音乐表演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音乐系的专业基础课包括戏曲唱腔概论、视唱练耳、曲式与作品分析、和声、戏曲音乐应用基础、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等,这些专业基础课都给民族器乐专业学生开阔了戏曲视野,打下了坚实的戏曲理论基础。第二,广泛开展民族器乐专业教研教法的创新改革。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民族器乐专业既秉承传统专业教学的特点和培养规律,又主动思考戏曲大背景下的教学改革,从教案编写、曲谱选择、专业排练、实习实践、理论研究等诸多方面展开戏曲风格研究,主动吸纳不同戏曲剧种的风格特点和规律,充分地将戏曲元素植入日常教育教学之中。以扬琴专业为例,在坚持扬琴专业人才培养的“规范性、针对性、丰富性”特点的基础上,按照培养方案要求,在教学上加入许多戏曲元素,鼓励学生了解多剧种的经典片段,主动观摩学习戏曲风格的各种演出,体会不同剧种中器乐的风格及伴奏特点,体现了浓郁的戏曲风格。这既是一种教学特色的体现,也是新时代戏曲环境里扬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主动变革,在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的具体探索。经过这样的培养,学生不仅掌握其他艺术院校扬琴专业的教学要求,而且也能够适应地方戏曲院团和社会的需求,从而为扬琴的继承创新和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第三,提高专业小课与合奏课教学质量。教学是基础,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民族器乐具体教学方法上,针对学生自身实际,在小课教学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针对基础比较好、悟性比较高的学生,增加教学难度和广度,以视频或观摩的形式学习、涉猎戏曲元素,将传统戏及现代戏中的难以驾驭的片段逐一练习,并利用学校独特的戏曲资源,向各剧种的名师取经,使学生正确掌握戏曲音乐语言,把握戏曲音乐的独特韵味,培养学生全面的音乐素质和能力;针对基础稍差的学生,鼓励其在某一流派开展学习和钻研,培养其专一的音乐素质和能力。例如:在小合奏课上,采取二重奏、三重奏、小合奏、伴奏(即兴伴奏)等方式,着重选取具有戏曲风格的作品,并适当引入京剧器乐专业学生一并参加,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专业课堂的训练在戏曲色彩上更加丰富、更有冲击力。

三、依托艺术院校良好氛围丰富育人平台

在艺术院校,尤其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日常观摩、专业演出和参加专业比赛以及社会活动的机会,这都是丰富的育人平台。第一,搭建专业艺术实践平台。在日常教学中,特别重视专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注重搭建戏曲风格教学与实践的平台,给学生们创造学习、实践的机会。例如:利用教学实践周的时间,组织学生深入戏曲院团的演出一线,向演员与乐队学习,追根溯源,寻求戏曲音乐的本体,并考究民族器乐的存在方式与发展脉络。另外,学校有专业的民族乐团,给师生提供排练与实践的平台,每周两次的实践课与专业排练是难得的锻炼机会,这样既可以做到寓教于练,也可以多方位展示民族器乐的魅力。第二,搭建各种活动比赛平台。学校专业众多,除了音乐类专业外,还有表演、导演、舞美、戏曲文学等专业。在这个平台上,民族器乐专业学生广泛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跟不同专业的学生交流,朋辈间互助成长,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如“戏韵管弦2015新作品音乐会”“春华秋实—中国戏曲学院建校70周年演出”、历次新年戏曲晚会的排练演出及各类戏曲音乐风格演出活动等,让学生们对戏曲艺术有了全新认识,深刻地领会戏曲音乐的独特魅力。此外,学校民族器乐专业学生多次参加各项专业比赛,如“敦煌杯”北京国际民族器乐大赛、文旅部“文华奖”教育教学成果展示、“金芦笙”中国民族器乐大赛、中国扬琴艺术节等,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展示了中国戏曲学院民族器乐教学的丰硕成果。此外,学校民族乐队还走出国门,走到国际舞台上展示民族艺术的魅力,成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与交流的有效载体。第三,搭建广泛的思政育人平台。充分发挥民族器乐专业课程思政作用,专业知识讲授与价值观引领相结合,培养新时代的品德与专业并重的人才。在教学中主动挖掘专业里蕴藏的丰富思政教育资源,讲解专业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乐曲的表现内容时,自然而然地把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情操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让学生们在专业教育中受到深刻的德育教育和情感教育,做到专业课程育人与思政课程育人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同向而行。同时,师生一起上好“大思政课”。近年来,民族器乐专业学生积极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建党百年、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重大活动的服务保障任务,在重大活动中接受深刻政治洗礼和思想教育,这些重大活动是党和国家、民族精神力量的集中展示和生动实践,蕴含着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大思政课”。可以说,通过参与这些活动,给广大民族器乐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和展示的机会,确保他们成为胸怀“国之大者”的高素质“红色接班人”。由此可见,艺术院校的民族器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坚持高水平、专业化,已经自成体系,并且行进在探索创新的道路上。不同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拓宽了民族器乐的表现领域,丰富了学生全方位的实践演奏能力,更提高了民族器乐专业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这种改革与探索,对创新型民族器乐艺术人才培养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值得我们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不断丰富和完善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静.综合类艺术院校扬琴教学方法研究—以云南艺术学院扬琴专业为例[J].艺术品鉴,2019(21):341-342.

[2]钱伟宏.谈扬琴的戏曲化教学与研究[J].戏曲艺术,2012,33(1):115-117.

[3]谢玉虹.扬琴教学改革的成效与启示[J].中国音乐,2009(2):142-148.

[4]周达疆.强化实践教学,构建高校艺术类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2):94-96,101.

[5]高朝霞.我国高等院校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音乐,2019(1):151-158.

[6]王建元.关于音乐艺术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设想[J].人民音乐,2003(12):41-43.

作者:钱伟宏 单位: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