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民族器乐教学审美体现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民族器乐教学审美体现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民族器乐教学审美体现浅析

【摘要】美育是指引学生树立审美观、提升审美能力、领悟美、创造美的重要教育理念,与智育、德育、体育、劳育同等重要。民族器乐教学是指引学生了解民族器乐历史、传统文化的育人活动,还可帮助学生赏析与创造音乐,实现美育目标。有些学校存在器乐教学重技术、轻美育的问题,这不利于学生审美素养及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如何在民族器乐教学中加强美育成为教师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基于美育的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策略,希望为提高高校民族器乐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美育;高校;民族器乐;素质教育;创造力

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的美育价值如下:其一,依托民族器乐演奏佳作助学生体悟文化之美、旋律之美、声音之美,对“美”产生更加专业、深刻、全面的理解,使学生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其二,学生会解读美才能创造美,基于美育展开民族器乐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开展创新实践,为高校学生发展为“双创”型人才给予支持;其三,美育可助推教改,将美育资源引入器乐教学活动,助推民族器乐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基于此,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有效性,研究基于美育的民族器乐教学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的要点

(一)纲要为基

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纲要不仅对教学对象、课时安排及课程安排作出明确规定,还制定了教学目标,这为基于美育的民族器乐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首先,教师需引领学生掌握民族器乐基础知识,了解中国民族音乐历史、风格、特点、代表性作品等内容,掌握葫芦丝、二胡、三弦、阮、古筝等民族器乐演奏基本技法;其次,教师需引领学生通过专业学习树立民族器乐表演信心,在表演中注重控制姿态与表情,通过系统性学习对民族器乐文化产生兴趣,还可培育特长,拓宽专业领域,在欣赏、学习、演奏民族器乐作品时陶冶情操,助学生纾解压力,使之心理更加健康,达到高校学生全面成才的教育目的;最后,教师需引领学生创新,将对民族器乐的喜爱之情与专业知识、弹奏技能转化为乐曲创编的动力,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产生获得感,强化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努力推动新时代民族器乐艺术发展。

(二)学生为主

高校学生通常有一定的民族器乐演奏基础,这为基于美育的教学活动顺利推进给予支持,为避免学习进度与教学节奏不符,高校教师可组织新入学的学生参与技能测试活动,从而大致了解学生技艺水平,为分层教学指明方向。教师把学生划分为三大民族器乐教学层级:第一层为民族器乐演奏专业水平较高的学生,第二层为民族器乐演奏基础较好、专业技能掌握程度有待提高的学生,第三层为民族器乐演奏专业技能较差的学生。教师围绕各层学生设计教案,保障美育层级性、渗透性、生本性,确保学生能通过民族器乐差异化教学指导发现美、赏析美、体悟美、创造美,使美育机会更为均等,满足高校学生提升民族器乐专业素养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审美为核

审美理念需贯穿高校民族器乐教学实践始终,教师要帮助学生从民族器乐历史、文化底蕴、乐曲风格中探究美,还需要在研究演奏大家、曲作家的过程中发现其人格之美,使学生对“美”更为敏感,同时明晰个人道德修养与艺术创作的紧密关联,将德育、美育交融在一起,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加强民族器乐教学实践。为使学生审美自主性更高,教师需要在民族器乐教学中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元素,如流行音乐改编、民族器乐室内演奏等,确保学生在学习中可积累审美经验,优化美育体验,增强审美素养,继而提高基于美育的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有效性[1]。

二、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的审美转变思路

(一)由重技能向重审美的方向转变

带给人们美的享受是音乐诞生的起点与终点,毫无美感的音乐很难被人们所接纳,其在音乐领域的生命力亦相对较弱,很快会淹没在音乐的洪流中。“美”是抽象的,民族器乐演奏却是实实在在的,器乐演奏技艺关乎乐曲品质,这使得有些教师在民族器乐教学中偏重技能培养,实践证明,由技能堆砌而成的音乐作品缺少灵魂,很难得到非专业人士的喜爱,长此以往,民族器乐生存空间将紧缩,使更多“门外汉”望而却步。基于此,高校民族器乐教学需调整好技能教学、审美启发的天平,使学生能在学习民族器乐历史、音乐文化底蕴、乐器演奏风格等内容的过程中增强审美能力,用“美”驾驭技艺,将“美”注入音乐作品,继而提高高校民族器乐教学质量。

(二)由重操作向重引导的方向转变

能熟练操作器乐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为了做到这一点,部分教师采用灌输式教法,要求学生按照演奏方法操作器乐。因此,学生在掌握驾驭器乐方式的同时容易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盲目听从教师要求,将教师的标准视为操作器乐的关键,可以说教师未讲解、不关注的操作器乐的方法均被学生关在了知识大门之外,容易产生学习眼界窄、主动性差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在操作器乐的同时表达美。为了规避上述现象,教师需注重引导,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揣摩、试错、探讨,使其发现操作民族器乐与诠释美、展现美的关系,将“美”视为演奏民族器乐的动力,从而达到基于美育提升民族器乐教学水平的目的。

(三)由重模仿向重创新的方向转变

在民族器乐发展史上,许多艺术大家闪耀着智慧与美的音乐作品让人沉醉,有些作品时至今日依旧受到人们的喜爱。教师要将这些大师之作视为学生赏析、训练、学习的重要资源,引领学生将艺术家视为榜样,这在鞭策学生奋进的同时也存在学生陷入模仿学习泥沼的问题,如无法摆脱固有器乐弹奏定式的束缚,民族器乐演奏思维僵化等,这不利于学生反应能力、即兴演奏能力的个性化发展。这就需要高校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注重学生创新,引领其探索新时代民族器乐演奏新出路,使学生能在思维活跃的状态下有效学习与训练,同时强化学生赏析美与创造美的能力[2]。

三、高校民族器乐教学遵循的审美原则

(一)民主愉悦原则

为培养学生审美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营造轻松、愉悦、舒适的育人氛围,保持平等的师生关系,用个人丰富的演奏经验及知识储备感染学生,让学生不再感觉民族器乐学习与训练枯燥、辛苦、无趣,用“乐学”代替“苦学”,用“我要学”代替“要我学”,为学生主动钻研美、发现美、创造美奠定基础。

(二)综合指导原则

在民族器乐教学中,“美”存在于旋律、技法、人文底蕴、创作背景中,教师仅注重技法指导、理论讲解不能提升美育水平。这就需要教师遵循综合指导原则,一方面助学生激活思维,融入音乐作品,感受音乐深意,探寻“美”的踪迹;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赏析民族器乐佳作,将个人专业素养视为搜集审美资料的动能,同时指引学生多思、多练,鼓励学生分享民族器乐学习心得,有效剖析学情,改进育人方案,继而通过综合指导完成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任务[3]。

四、高校民族器乐教学采取的路径

(一)理念审美优化,为民族器乐教学奠定基础

教师需树立“美”的育人意识,将审美理念作为民族器乐教学基础。从智育角度讲,指引学生学习专业技艺、理论知识,通过不断练习磨砺专业素养,使学生驾驭乐器的能力得以提升,为演绎美、创造美奠定基础;从德育角度讲,需在学习与演奏民族器乐时态度认真,树立自信心,能与他人合奏,通过演奏表达崇高的思想感情,如爱国、感恩、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等,确保学生的民族器乐演奏主旨清晰;从体育角度讲,需指引学生以更好地控制乐器为指向,加强体育锻炼,保障学生肢体协调性能不断增强,对于选学吹奏类乐器的学生来讲,还需追加肺活量训练,能在演奏中保持良好的仪态,从整体造型上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从劳育角度讲,教师需指引学生反复训练,根据个人能力制定训练方案,不可在技艺钻研、理论探究过程中泄劲,以免学生学习半途而废并降低美育质量;从美育角度讲,教师需将发现美、探讨美、创造美、演绎美的权力交给学生,同时与其他“四育”交融在一起,继而为民族器乐教学渗入美育奠定基础。

(二)创新实践,丰富民族器乐审美教学模式

为使高校民族器乐教学审美水平不断提升,教师需创新教法。例如,教师可采用信息化教学法,在引领学生演奏乐曲之前,播放相关音频,指引学生在脑海中勾画景象,营造美育氛围,而后引领学生探讨,分享听后感,碰撞审美思维火花,助学生积累审美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播放相关乐曲表演视频,指引学生从技法、演奏效果、曲式结构、创作背景等方面切入,并加以剖析,助学生找到审美的着力点,能多思路、全方位洞察“美”,提升美育水平。教师还可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微课,把与音乐作品相关的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依托音频、视频、图片与学生交互,为学生从作曲家生平、后世评价、人文历史等视角进行赏析提供条件。其中,学生听视频、看表演、说感受、二次创作的过程,就是教师在民族器乐教学中加强美育的过程。

(三)科学评价,推动民族器乐教学活动有效发展

在以往的高校民族器乐教学实践进程中,教师容易将考试视为主要的评价方式,评价交互性、启发性、诊断性降低,很难通过评价助学生提升审美能力。基于此,教师需在民族器乐教学中进行过程性评价,在学生赏析乐曲、技能训练、二次创作、合作探讨中积极评价,一方面肯定学生审美、创新、质疑、自学的学习行为,通过评价指导学生高效学习,另一方面指出学生民族器乐学习薄弱环节,如专业技艺驾驭能力较弱等,为学生弥补学习短板指明方向,使评价能助学生提升审美能力[4]。综上所述,高校民族器乐教学可助学生强化专业素养,基于此,教师要把教学纲要、学情、审美教育视为要点,还需在课上优化理念、丰富教法、高效评价,指引学生多视角探寻美、了解美、体悟美、创造美,提升民族器乐专业素养,继而提高基于美育的高校民族器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樊佳.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有效实施审美教育路径的研究[J].北方音乐,2017,37(20):181.

[2]孙德慧.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中传承性与时代性的融入思考[J].卷宗,2020,(19):257.

[3]周妤.论高校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J].山东青年,2019,(11):3.

[4]庞迪蓉,周梅.葫芦丝融入地方高校美育课程教学的思考[J].黄河之声,2020,(2):2.

作者:贺婧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